最近不少妈妈问:孩子在幼儿园适应的不好,一个月了,还是常常哭着不愿意去,请问要怎么办?
还有的妈妈问:我家孩子上中班(大班)了,早就不应该有分离焦虑了吧,可是最近也突然不想去幼儿园了,怎么办?
每每听到这样的提问,堂妈都感觉很无力,因为每个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并不一定出于同样的原因啊!我们又怎能仅凭孩子的行为,就直接给“方法”呢?
在决定怎么办之前,难道不该了解孩子本人的真实想法吗?
也由此可见,很多妈妈大概觉得幼儿太小,表述不清,就放弃了跟孩子直接沟通的努力。但其实,这个“功课”,妈妈们要趁早做起来了……
前不久,微博博主“罗套套”分享了一则高铁见闻,引起上万网友的热议。
一家三口坐高铁,儿子去买了三份饭回来,看起来很高兴。
但高铁上的饭菜毕竟不便宜。果然,妈妈回来见到后,一下子火了:“谁让你买这么多的?”
男孩懵了,说想着我们三个人一人一份。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爸爸,突然开口说:“我不饿,没想吃。你看你,买这么多干嘛?”
妈妈听完更生气了,和老公你一言我一句地指责儿子。
男孩开始带着哭腔说:“我想着你们也要吃饭,万一你们也吃呢……”
他妈妈大吼:“我不饿!我不吃!你买回来我也只能去退掉!”,然后把另外两个饭拿去退了。
回来后,平静了不少,才说:“你的这份儿饭,啊,快吃吧。”
孩子再也不说话了,一边流眼泪一边吃饭。
父母的心情,我们不难理解,想让孩子吃到好的饭菜,但因为贵,所以宁可只给孩子吃,自己也不吃。
可孩子买了父母那份,却是因为想着父母也要吃饭,这份真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但他的好心没有换来爸爸妈妈的珍视,反倒是满满的指责与难堪。
父母这种所谓“无私的爱”,真的会让孩子感受到吗?
2
就像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觉得:我为孩子考虑、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他们总是感受不到?
因为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替孩子着想”。
老简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小欢喜》,里面就有一个片段:
妈妈想带女儿出来放松一下,于是带女儿去看电影。
其实那部电影,女儿已经看过了。但她知道妈妈喜欢里面的男主角,想让妈妈开心,决定再看一次。
最后妈妈发现了女儿的隐瞒,不仅没有被感动,反而气愤指责道:
“看过的电影还看两遍,闲的呀!”、“做这种事,一点意义都没有!”
女儿却说:“我想让你高兴,难道不是意义吗?”
在妈妈眼里,看两遍等于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但女儿却认为,能让妈妈开心,就是最好的意义。
可惜,妈妈不仅没能理解女儿的用心,反而还否定了这份好意,甚至违背了自己想让孩子开心的初衷。
片段中,这位单身妈妈宋倩,独自一人把女儿拉扯大,她的牺牲和对女儿的爱无疑都是无私的。
可一味偏执的付出,却忽略了女儿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爱。
最后,女儿不仅没能理解母亲的付出,还对母亲说出了「我讨厌你」这句话。
若父母不懂孩子,那付出再多也是白费功夫。
就好像我们努力工作赚钱,想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孩子只是想要我们更多的陪伴一样。
结果就是,哪怕我们为孩子倾其所有,他们也很难感受到一丝一毫。
因为这份爱,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爱。
3想起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一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其实,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我们一点点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同样是让孩子在高铁上买饭,另一个网友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做法:
母亲让儿子去买饭,自己本不打算吃。谁知,儿子还是兴冲冲地买了两份饭回来。
这时,母亲的眉稍稍皱了下,但还是平和地说:“来吃饭吧!”
坐下以后,又说:“儿子,下次买之前你可以问一下妈妈是否需要的,妈妈已经带了姥姥的玉米了呀。”
男孩说:“可是我怕你吃不饱,还是吃点饭吧!吃不下我来吃!”
听了这句话,母亲笑笑,跟孩子一块儿吃起了饭。最后两人下车时,小男孩帮忙把所有的垃圾收拾带走了。
同样一件事,前面那位男孩,可能很难再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而后者这位小男孩的美好心意却被母亲所理解,成为善良的人。
当我们稍微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时,可能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
这让堂妈想到了周杰伦的成长经历。中学时,周杰伦学习特别差,老师们都认为他智力低下,没前途。
但他的母亲叶惠美,并没有为了他的所谓前途,逼迫他学习。
她明白,儿子真正的天赋在于音乐,并规定自己“三不”:不唠叨、不指责、不胁迫。
不用所谓的爱去要求孩子,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发现真正适合他的道路。
如今周杰伦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感恩妈妈,他的第四张专辑就叫《叶惠美》。
我想,这就是儿子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而周杰伦自己有孩子后,也常说:用凶的没用,小孩的教育要把自己也变成小朋友去跟他们说话。
“家长把自己也变成小朋友”,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感同身受。
4、当然,可能也有很多家长会担心,我们这样去理解孩子,那么孩子会理解我们吗?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感受力,当我们理解他们时,他们也一定会感知到。
老简想起,前几天闺蜜说儿子做了一件事,让她特别感动。
闺蜜走路时,不小心小腿撞上了椅子,疼得龇牙咧嘴的。
儿子看到后,连忙拉着她坐下来,还用小手轻轻拍着她的腿,用嘴巴吹了吹,说:
“你走路小心点,慢一点,我吹口气就不疼了。”
我说,这孩子,就是个小暖男呀。她笑着说,小暖男也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呀。
孩子自己摔倒了,我从来不是第一时间指责他,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而是询问他有没有碰伤了身体,确认没有大碍后,再告诉他要注意。
因为我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理解和温暖,所以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我。
所以啊,我们得先理解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理解我们。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有一对很好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体验?
其中一个网友,说她的父母离婚了,但她依然觉得自己的父母很棒。
从小,我妈就很愿意听我分享事情,她也会和我分享一些关于她的事,而不是仅仅把我当成一个孩子。
她知道我不喜欢他们骗我,她会告诉我,她和爸爸不适合生活在一起了,但他们还是很爱我。
后来我妈跟我说要跟我爸离婚了,我也理解她、支持她,我说:祝你幸福。
要相信,感同深受的力量是相互的,我们理解孩子一分,他们便会回以十分理解给我们!
不过,老简也明白,做父母的,要学会理解孩子,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长大成人太久,其实已经忘记当孩子的感觉了。比如在商场,孩子要我们抱的时候,我们只以为他们是闹脾气,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只能看到每个人的腿,而感到害怕。
但如果我们蹲下身,与孩子的视线齐平,很容易就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所以,当我们想要责怪孩子的时候,不妨先想一想,孩子这么做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多一点点感同身受,或许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写下这篇文章,也是给自己一些提醒。理解很难,但并不是不能做到!老简也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我们能一起共勉!
转发并私信我。专业育儿百科免费领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