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和爷爷的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1)

老韩和爷爷的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2)

老韩和爷爷的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3)

老韩和爷爷的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4)

老韩和爷爷的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5)

老韩和爷爷的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6)

老韩和爷爷的故事(老韩讲了一个故事)(7)

国人骂人常与瓜字呆瓜、傻瓜、笨瓜、麻瓜。四川人骂人瓜娃子;广东人骂人蒸生瓜;雁北骂人生瓜蛋子。

瓜娃子”通常是四川地区范围内,人们一种常说的口头禅之一,贬大于褒,指骂人傻瓜,或对亲近之人的戏称(多用长辈对晚辈或者情侣之间),同时,在四川话里,瓜也可以做形容词,相当于“傻”“笨”。

《西游记》十一回记载了唐太宗因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被其索命,魂游地府,后被放回,欲觅人到地府送瓜答谢。而刘全本为均州人,家有万贯财产。一日,其妻李氏在家门口拔金钗送给化缘的和尚。刘全回家得知后,骂她不遵妇道。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刘全因思念妻子,情愿以死进瓜。“刘全进瓜”故事,在四川地区广为流传,故四川人称“傻”为“刘”,把“傻瓜”称为“刘全进”。有的地方“全”“前”不分,读为“刘前进”,如成都口语“这个老几是他妈个刘前进。”

广东人骂人常说“蒸生瓜”,意即“蒸吾熟”。取其谐音“正唔熟(淑)”, 是用来取笑女孩子不够成熟和不够淑女, 行为和年纪不符,即俗语所谓的 “大唔透”。

在雁北,骂人脑子不机明,常曰“生瓜”。在得胜堡,生瓜又叫生瓜蛋子或曰“没开棱瓣”,言之不熟。瓜之雏儿,形似蛋子,不谓其圆,惟谓其非圆非方非三角非四棱,近似球体、准球体,未开棱瓣也。蛋子非上海话中“阿乌卵”之意,不是遇冷提升之生理部件儿。生瓜蛋子,莫说遇冷提升,就是架上大锅涮,或者填进炉坑里烤,它也毫无变化,生嘛。

“傻”是宋代才出现的后起字,将“傻”字置于“瓜”的前面,也一定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称谓,用来骂人愚钝。

事实也正是如此,元代无名氏所作元曲《十探子大闹延安府》里,就有“傻瓜”的称谓:“俺两个是元帅府里勾军的,一个是乔捣碓,一个是任傻瓜。”

然而“傻瓜”的“瓜”到底是什么瓜?为什么可以用作骂人话呢?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疑问。原来,“傻瓜”的“瓜”指的是瓜州。

“瓜州”在《左传》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襄公十四年》,晋国将要逮捕姜戎氏的首领驹支,晋国国卿范宣子谴责说:“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这段话牵涉到姜戎氏的迁徙史。姜戎氏乃是西戎的一支,原居于瓜州,姜戎氏之祖吾离遭到秦国的迫逐,被迫离开瓜州,“被苫盖”“蒙荆棘”,即披着茅草编成的遮蔽物,一路艰难地来到晋国。晋惠公将本来就不丰厚的南部土地分给了姜戎氏,作为栖身之所。另外一次是《昭公九年》,周、晋争地,晋国大夫率领阴戎前来攻伐。阴戎也是西戎的一支,与姜戎氏同宗不同姓,姜戎姓姜,阴戎姓允,一起迁徙到了晋国。

周天子派大臣指责晋国大夫说“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戎有中国,谁之咎也?”即周天子指责晋惠公将阴戎诱骗到晋国居住,因此才成为晋国的爪牙。

那么,“瓜州”到底在哪里?《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注解说“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

颜师古的注解很奇特“其地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即颜师古极力形容瓜州出产的美瓜之大,老狐狸钻进瓜中,竟然都看不到头和尾巴。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一书中则认为瓜州在今秦岭高峰之南北两坡。

不管是敦煌之瓜州还是秦岭之瓜州,总之是姜戎氏和阴戎的故地,被秦国迫逐而迁徙到了晋国南部生存。

其后人诚恳淳朴,很多被卖身当奴仆,作耕种、推磨诸事,极苦不辞。每有劳役,虽胼胝困顿,而操作终不辍。人谬谥之曰“傻瓜”。

此即“傻瓜”一词的由来。从元代算起来,已流传近千年。

在雁北,形容人机敏,头脑好使,叫做“八米二糠”。米和糠是谷子分离后的产物,米糠若八比二,出米率就很高了,用来形容人就是含金量高。

还有一个形容人憨、愣、傻的词,叫“七成儿”,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二百五”“二货”。按说八米二糠不过是个八成儿,七成儿比八成儿只少了一成儿,结果就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八成儿是人尖子,七成是人底子,这一成儿非常关键。表述这一个意思照样有现成话:“人比人强一豆腐圪塄就了不得了”,可要跨越这”一豆腐圪塄”着实不易!别看一成儿,就造成了人的千差万别和多样性。要是都成了人精,这世间非得闹到鸡犬不宁;都是人底子,社会的进步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听姥姥说,很久以前,阳高有个新媳妇就是个七成儿。一天,媳妇想吃面条,婆婆说:“我正缝盖窝呢,那你和面哇!”

没想到新媳妇不会和面,不小心把水倒多了,于是便问婆婆水倒多了咋办?婆婆说;“那就再放点面哇。”结果新媳妇忽杵一下又把面倒多了,问婆婆咋办?婆婆说:“那就再添水哇。”不料新媳妇把水又添多了,婆婆说那就再挖面。三番五复,媳妇一气把一口袋面半桶水用完了,和的面洗衣裳盆也放不下。婆婆气得脸色发青,大骂:“你笨死了!要不是我把裤子和盖窝缝在了一起,非站起来揳你一顿不可!”

从前得胜堡有个七成儿,亲戚给他介绍一个对象,让他去女方家里相亲。七成儿临出门的时候,母亲嘱咐他说:“挑媳妇别看长相,女人要持家,光长个捉鳖脑袋有甚用?你去女方家多留个心眼,看看她勤不勤快、会不会做饭。只要勤快会做饭咱就要,记住没?”七成儿笑嘻嘻地点头说:“妈!我记住了!”说完就走出了家门

七成儿来到了女方家,看见闺女孩端坐在炕上,长相挺喜人。七成儿见了心里有些喜欢,但想起母亲临走说的话,断定这个闺女挺懒不是母亲说的勤快人。就在他心里琢磨的时候,女方的母亲准备好了饭菜,留他和介绍人起吃饭,七成儿一见满桌子的好菜好饭,不客气地坐下来就吃,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女方的母亲笑着说:“都是我亲手做的,好吃就多吃点哇!”

七成儿听完,突然想起自己是来相亲的不是来吃饭的,心想“这女人虽然面相有点老,但她会做饭。我娶了她,我妈一定喜欢。”

吃完饭,介绍人偷偷问他对闺女印象咋样,他指着闺女妈大声说:“就这个哇!我就喜欢能干的!”介绍人听完险些没给他一巴掌。

据传大同北郊某乡王乡长生了个儿子,取名毛蛋,八岁入学到十五岁小学还没毕业。一天他和狗蛋吵架,狗蛋骂他是“七成儿”,他向老师告状说:“狗蛋骂我七成儿!”老师说:“你哪够七成儿!我看你顶多五成儿,狗蛋骂得不对,我得批评他!”

后来王乡长看儿子不是念书的料,就把儿子送到新荣区煤矿当了工人。在儿子廿十三岁时又给他娶过了媳妇。一天,王乡长小俩口:“你们这婚结得咋样?”儿子说:“好是好,就是熬哩!”媳妇说:“比过年还好!”气得王乡长说:“唉!两个加起来也不够十成!”

一次我去大同表姐家,外甥女对我说:我和男友交往没多久,就搬过来和他一起同居了,至今已有三年。房子不大,月租金六千,但装修还不错。当初他说经济压力比较大,我也理解。季付,我俩各付一季,水电燃气网费取暖费他付。今年人口普查上门了,我才知道这房子压根就是他自己的,他收了我三年房租!

我让他退我房租,他说可以退给我,但现在没钱,等有钱的时候再说。这几天我想起来就搓火的不行,我是不是应该和他分手?

我心里想,你就是个标准的七成儿。人家现在六十岁的老奶奶嫁个老汉还收彩礼,你凭啥倒贴呢?但我怕伤她自尊,就说,你是当代的活雷锋,个人的事,个人敠量哇!

七成儿是吃毛糕长大的雁北乡间文化人的说法。但据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语言学家考证,愚蠢,鲁莽而憨直,应说“”,也可单用“”和“”,即乡语说的“七”或“七”。

,《汉语大字典》注音chěng,《集韵·抍韵》解释说:“,,愚皃。” 皃mào 会意。“白”指“面象”。其字为“白”与“人”联合,非白与儿。意犹人之表像、轮廓。即说文谓“颂仪”。本义近说人的仪态、样子,同“貌”。

大同人骂人:看你那点色!有人写作成色或陈色,均不达意,唯贴近。色即愣样的意思。(作者 韩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