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食笋呈座中

【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每日一诗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1)

这是一首托物抒怀的作品。当年作者应举不第,在宴席上初食笋时有感而作。诗人二十一岁首次进京应考,因被考官所憎而名落孙山,其凌云之志受到摧折,作品故以“食笋”为题,借竹笋托物言志,既抒发其凌云之志,亦暗寓被剪伐之忧虑,写出了他对当政者损毁人才的强烈不满。

这首诗作以嫩笋起兴,抓住嫩笋寸心被剪的特征,在物的命运与人的命运中找到契合点,由此生发开去,寄寓人生之慨。

首句“嫩箨香苞初出林”,写眼中所见刚刚运出山林的鲜竹笋,以“嫩”写其初生,以“香”状其味道,描绘了竹笋初生的鲜明特点。像如此口感脆嫩、味道香美的竹笋正刚刚萌发,在春天的大好环境中正欲拔节而起。第二句“於陵论价重如金”,紧承首句,写鲜笋正因为嫩香,刚挖出来,所以价格贵过黄金。“於陵”在文中可视为泛指,代称各地,意思是全国上下都是如此来因鲜论价,隐隐之中传达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意味。如果不了解李商隐此时的遭际,不看最后两句,首二句诗也很平常,不过是叙述常识,最多可以说对竹笋的描写抓住了特点,此外别无特色。诗歌有时就是这样,看前几句平淡无奇,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此时境界全出,盖因前几句铺垫造势所致也。读完前两句,看不出平淡冷静的诗句下面隐藏着愤懑的盛气。

最后两句诗在前两句布置好舞台之后,议论喷薄而出。突然的转折让读者毫无防备,印象也极其深刻。这里的“陆海”代指竹林,竹林暗喻天下,而天下正是人才济济。“凌云一寸心”是说刚长出来的竹笋虽然只有一寸大小,其心还未成熟,热情却正盛,有凌云之志。这里明显采用象征手法,暗指自己的境况和遭遇跟竹笋一样,刚生长出来的青春志向还没得以实现就被横刀斩断,由哀而愤,那种壮志未酬的扼腕之气昭昭可见。而天下像自己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此遭际!不禁让人对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弊政提出质疑,对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表示由衷的愤慨。最后一句作者用了反问句,语气强烈,其势一发而不可收。在遣词上,采用借喻。凌云之志本是无法剪掉的,看似不合常理,如此移用,却能形象地表现壮志被人为扼杀的残酷,更平添一种气愤,从中可以想见作者很难接受如此不公的遭遇,表达出作者对前途的无限忧虑,又分明感受到年轻的诗人胸怀磊落、气冲牛斗的少年个性。

全诗紧紧抓住嫩笋虽小而有凌云之志自比,言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同的是,嫩笋被吃的原因是它鲜嫩,而自己落第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年少有才,人的遭遇还不如一物。他们有共同的悲剧,都是在刚刚萌发凌云壮志的时候夭折。鲜笋天下遭遇一样,像自己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不也有同样的不幸吗?那些留在山林里继续生长的大概都是失去壮志的老笋吧。作者借用鲜笋言志,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怨愤,矛头直指用人不当的朝政。

全诗表现了李商隐早期诗歌的风格特色——切峻深力,但依然能看出他后期诗歌的端倪——宛转有致来。全诗虽然只借用一物,看似简单,四句之间依存照应之法毕见,尤其是在铺垫、起势之间的匠心独运,带给人以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加上比喻象征的合理运用,诗意初见丰婉,以此言之,这也可看作他后来诗歌成熟的铺垫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