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常常有许多人感到疲倦犯困,说话做事提不起劲,容易出汗,有时坐着不动也大汗淋漓,经常一不小心就感冒,如果你也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中医体质里“气虚”的表现。  

气虚导致感冒一直好不了(夏日疲倦乏力反复感冒)(1)

九种体质之一——气虚质

中医所说的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谓“气在身在”,足以看出古人对“气”的重视,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的作用。其中的卫气,能起到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开合汗孔等作用,它像“卫士”一样保护人体免受外邪入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当人体卫气充足时,如同城墙坚固,人体可抵御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 

1 为什么会产生气虚这种体质呢?

气虚,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如家族成员多体弱、孕育时父母体质较差或情绪抑郁、早产等导致身体素质低下;也有饮食气候、调养不当的原因,如过食生冷,损伤脾胃功能,脾胃不能将食物很好地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精微,导致气虚;或久居潮湿之地,特别是岭南地区,清代何梦瑶在在《医碥》中就有“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生,气多上壅”的描述,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大多皮肤腠理疏松以利于汗出散热,而出汗过多容易使津液耗散,气随着津液亏损,因而易致气虚;或久病体虚、劳累过度、产后调养不当,都可以导致气虚。

2 气虚会有怎样的常见表现呢?

①易汗出

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运动或体力劳动后会出汗,而如果没有干多少活,散步或者爬三四层楼梯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种情况多属于气虚,肌表不固,毛孔疏松,则容易汗出。

气虚导致感冒一直好不了(夏日疲倦乏力反复感冒)(2)

自汗大汗

②脸色没光泽,肌肉不实

气虚的人面色一般白白的、没有光泽,体型偏瘦或偏胖,但肌肉松软不实,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虚胖”体型。

③少言懒语,精神倦怠,疲乏无力

气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懒”,懒得说话,懒得动弹,说话声音低微,不喜欢高谈阔论,常常觉得困倦,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恨不能整天躺在床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机体精血运行不畅,气血难以上升到达五官脑窍,清窍失养,因此容易精神倦怠萎靡;气虚四肢肌肉不能得到气血的濡养,自然觉得周身倦怠乏力。

④反复感冒

气虚的人,因为抵抗外界邪气或者细菌病毒的能力下降,一年四季,每当风寒侵袭或天气变化,很容易感冒,且病程漫长,拖拖拉拉的,治疗好了,稍微不注意,又重新发作感冒。

3 那么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养呢?

①起居和情志调节

平时生活中应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累,注意避免吹风受寒,生活起居规律,避免熬夜,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不可过度劳心伤神。可欣赏宫音、商音、徵音类型音乐,如《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紫竹调》等,因宫音入脾、商音入肺、徵音入心,肺主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而气血需要心脉的推动。

②饮食调养

饮食上建议多食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大米、小米、南瓜、山药、白扁豆、鸡肉、鸡蛋、鱼肉、牛肉、羊肉、大枣等。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的食物。

推荐食疗方:

(1)黄芪桂园童子鸡:公童子鸡1只(普通的鸡也可以),黄芪,桂圆,水发香菇适量,鲜姜,醋、香油、酱油、盐、味精、料酒各适量,水淀粉少许。将鸡处理干净后,放沸水锅中煮至七成熟时捞出(鸡汤留用),剁块,姜切末。炒锅烧热,放油适量,姜末下锅后,稍微煸炒,放入料酒、酱油,添入鸡汤(没过鸡块一指为宜)。鸡块,黄芪、桂圆等下锅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炖,待鸡块烧烂,放入味精,勾入少许水淀粉,把醋、香油、枸杞子加入锅中调匀即可。

功效:益气补虚,适合气虚体质易自汗者食用。本方补气力量较强,对气虚表现比较明显者,可每隔半个月食用一次,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2)芪苓粥:黄芪,茯苓,大枣,山药,粳米五个材料适量搭配,红糖适量。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服用。

功效:健脾益气,可每周食用一次。

③运动保健

建议适当运动,宜选择比较柔和的传统健身项目,如八段锦、太极拳,也可以选择一些柔和的慢运动,如慢跑,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过度出汗。

④穴位保健

(1)选穴:气海、关元、足三里。

(2)定位: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处。

气虚导致感冒一直好不了(夏日疲倦乏力反复感冒)(3)

关元穴

气虚导致感冒一直好不了(夏日疲倦乏力反复感冒)(4)

足三里

(3)操作:用拇指或掌跟着力于穴位和缓有力地旋转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或者借助艾条温和灸,可点燃艾条或用温灸盒,对穴位进行温灸,艾条点燃端与皮肤距离2~3厘米为宜,自觉温热即可,不要烫伤皮肤,每次15~20分钟,可每周操作1次。 t

小结

中医认为气虚者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慢慢会发展为阳虚,气虚体质的总体调养原则就是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应该围绕脾、肺、肾三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