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定一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探寻文明源流坚定文化自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探寻文明源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探寻文明源流坚定文化自信

文/宋定一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精神的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地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努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只有坚持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统一,深入研究新的时代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民族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传承、焕发生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和践行?它需要我们从民族文化血脉中汲取营养。诚如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和重要思想源泉”。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起点就是我们规划的“小康之路”,“小康”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概念,“民主”体现了“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基本思想要素;“文明”汲取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内涵;“和谐”的本源则是“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儒家思想智慧。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价值观在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也有体现。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敬业乐群”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知行合一”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身处世的做人准则。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切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守住“根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铭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说得好:“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番话,揭示出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