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施耐庵的《水浒传》诞生,几百年来,梁山好汉中最具争议的人物,非宋江莫属。

在我们的印象中,《水浒传》梁山好汉的命运转折,是从宋江接受大宋朝廷的招安开始的。

于是,经常有人说:

“梁山好汉们‘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那日子过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个鸟安。”

“你宋江就是因为自己迷恋当官,所以出卖兄弟利益,心甘情愿地去给朝廷当走狗。”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1)

图| 宋江跪拜招安圣旨

真的是这样吗?

“江湖中人,真能不理庙堂之事?”

你可能武侠小说看多了。《水浒传》看上去颇有几分游侠小说的色彩,但它还是要照顾现实的。

《水浒传》中北宋的社会大背景

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农民们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迁徙。在唐宋之交的时候,由于“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溃,大量的土地兼,并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赶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农民们还可以依附在贵族的庄园内,找条活路。但是,唐朝中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对社会结构破坏性巨大。即使贵族们,也都是自身难保。

最后,失去土地的农民,连依附于贵族庄园这条活路也断了。于是,在唐宋之交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建立北宋。流民们重新拥有了土地。但是,长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适应了冒险式的生活方式,即使现在有了安身的土地,他们仍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愿意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这种人被称为“游民”。

北宋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大量的游民涌入城镇。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2)

图| 北宋汴河畔繁华的街市

看过《清明上河图》就会知道,北宋城镇的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政策也十分宽松。居民可以沿街开店,居民区常和商业区连成一片,夜间又没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楼都是通宵营业。

因此,涌入城镇的游民,在城市中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栈的人,干脆沿街搭建窝棚,露宿街头。

那么你可能有疑问,游民们靠什么生存呢?

生存并不难,老实点的,给人当临时工;那些不老实的,很多成为了地痞无赖,坑蒙拐骗。所以《水浒传》里经常出现一个称呼,叫“泼皮破落户”。

《水浒传》里,很多人物都是游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因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3)

图 |《水浒传》中高俅因为会踢球,被宋徽宗赏识

比如九纹龙史进,也是个不务正业的青年:

《水浒传》史进出场:

老汉的儿子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母亲说他不得,怄气死了,老汉只得随他性子。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父教他。又请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再比如,天王晁盖,本是村里的保正(相当于村干部),却喜欢结交天下好汉(实际是游民):

《水浒传》晁盖出场:

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4)

图| 重情重义的晁盖

宋江,原本是郓城的一个押司,是个小吏,但是从他平日里的作风来看,虽是庙堂中人,却行江湖之事。

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宋江显露的就是一身游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侠风气。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5)

图| 游离于庙堂和江湖之间的宋江

什么是任侠?

带着这个疑问,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中国的任侠文化了。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任侠文化

说道任侠文化,我们不得不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社会说起。

周代的中国社会形态,是以世袭制的贵族为主导的分封制体系。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宗族和有功之臣,构成以氏族国家组成的联邦体制。社会是世袭氏族以周礼为基础的宗法体制,政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经济是氏族共同的井田邑里。所有的一切,都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只有宗族关系,没有独立的个人的空间。

进入到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官僚政治建立,旧有的宗族政治瓦解。

政府的法治,总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法治的真空,一定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种填补法治真空的隐形力量,就是民间的政治社会。政府政治是高悬的庙堂,民间政治就是偏远的江湖。

在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中,一部分栖身于旧有贵族关系网络中的武士,由于没有被新的制度编入吸收,他们又不至于沦落成为种地的农民,因此,成为了第一代脱离社会主流之外的游民。

这些游民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真空中游离,寻找新的个体间的联系方式,构建了一套新的民间社会人际关系规则,这就是任侠风气。

由此构建的民间社会,就是游侠社会。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人与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交。他们行武用剑,重承诺,轻生死,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原则往来。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重哥们儿义气。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6)

图 |任侠文化,已经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义字当头,任侠者之间,没有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没有繁文缛节的约束,只凭借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就这样,构建起了一套传承至今的民间社会势力。

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写道: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说的是楚国人季布,为人有任侠之气,在楚国很有名。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是,得百斤黄金,不如得季布的一个承诺。这是成语“千金一诺”的出处,是季布自身任侠之气,重承诺的体现。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也是靠任侠之气建立的情感连接。梁山好汉最初的精神信条,应该是从“七星聚义”,以“义”为盟,开始的。

宋江,拧巴的个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足够的“矛盾冲突”。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折射到时代和社会。

宋江身上就有这种“矛盾冲突”,所以造就了他拧巴的精神性格。

《水浒传》中宋江身上的这种属性,早就了人物的结局。

这种“拧巴”的属性,在宋江一出场,或许就能窥得一二。

《水浒传》宋江出场的一段描述: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施耐庵介绍宋江,即可以像萧何一样,舞文弄墨精通吏法,又可以像孟尝君一样,结交江湖义士。

在古代,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领导都希望自己的属下,安安分分的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埋头工作。没有领导会喜欢一个将自己标榜为孟尝君的属下,唯恐得到个“天下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的后果。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7)

图 |身有江湖气的宋押司

宋江有一句口头禅,就是自称“小吏宋江”。

为何宋江总是强调自己是小吏呢?

这就要从“小吏”这个官职说起了,宋江总是强调自己是小吏,一方面是对他这官职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郓城县的一个押司,就是衙门里的一个低级的公务员,称为“吏”。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8)

图| 《水浒传》剧照-宋江

我们现在把古代的官员都成为“官吏”,其实,从唐朝以后,官和吏是分开的,分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

官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录取的,吏就不一样了,通过乡绅推荐、花钱走后门等,都可以做吏。一个人一旦做了吏,一般情况下,就没有当官的可能了。

所以,吏在宋朝的政治、社会地位其实相当低下。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宋江总是自称“鄙煨小吏”了,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宋江是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自幼读的是修、齐、治、平的圣贤书。面对没有前程的仕途,他会甘心吗?

当然不会了,如果宋江接受这样的命运,甘于平庸,《水浒传》还怎么写下去?

慢慢地,宋江发现庙堂上求不得位置的痛苦,可以在江湖中得以纾解。他逐渐染上了江湖的任侠之气,利用自己“小吏”的身份,给江湖中的“好汉们”行方便。因此,宋江得来了“呼保义”和“及时雨”的名声。

游离于庙堂和江湖之间,也让他发现了,江湖任侠们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就这样,在拧巴的精神和命运的裹挟下,宋江上了梁山。

梁山的发展困境

梁山好汉,最初,因为任侠的义气聚集在一起,所以山寨的大厅叫“聚义厅”。

正是任侠们独特的价值观,投靠梁山的人越来越多,有犯了事的朝廷武将、有走投无路的杀人犯、社会上偷鸡摸狗之辈。

面对越来越大的队伍,宋江不得不考虑梁山的未来出路。

这时候,摆在宋江面前有三条路:

  1. 推翻大宋朝廷,改朝换代。
  2. 保持现状,与朝廷分庭抗礼。
  3. 让朝廷注意到梁山的实力,对梁山进行招安。

梁山虽然有几万人马,但这些人多数是些无业游民,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但长期在朝廷供职的宋江很清楚,梁山的战斗力和正规军还是没法比的。

摆在宋江面前还有个问题:梁山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几万人马全靠打家劫舍过活。可梁山周边的土豪劣绅再多,也总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将来这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难道指望几万人跟菜园子张清学种菜吗?

要是等到吃不上饭的时候,先不说能不能抗住朝廷的围剿,梁山自己内部或许就得乱套。所以,三打祝家庄、打曾头市,这本质上都是为了掠夺资源的战略扩张。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9)

图 | 宋江剧照

前两条路显然是走不通,宋江只能等待时机,通过和朝廷的对抗,以展示自己的实力。然后让朝廷知道,围剿梁山的成本太高,朝廷就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谈判了。

这是梁山唯一的活路,实际上,宋江也是按照这一步走的。

宋江先是不断地拉拢忠于自己的人上梁山,慢慢地架空了晁盖,等晁盖丧命后,自己接管了梁山的大权。

宋江知道,梁山人马鱼龙混杂,单纯的以“义”是无法发挥出组织力的,所以必须用制度代替现有松散的组织结构。

这就像几个人合伙做买卖,开始,因为规模小,人员管理、达成共识、做决策还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买卖一旦做大了,成立公司后就会发现,没有一套规章制度,这公司是很难运转下去的。

于是,宋江把“义”字前面加了个“忠”,将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这代表梁山要施行朝廷的那套官僚制度,义气很重要,但前提是要忠于大哥。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的结局(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10)

图 | 掌权后的宋江

制度的建立,给梁山带来的是组织的一致性和效率。

正是宋江的改革,才使得梁山能够一次次击退朝廷的讨伐,搏出了个被“招安”的机会。

结语

自从汉朝儒生们与汉武帝立约之后,儒生的命运已经被安排好了,人世间,儒生们所在乎的事,只剩下了“入而修齐,出则治平”。

宋江也终究是个儒生,自然逃脱不了儒生们的命运,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仍忧庙堂之君,日夜盼望朝廷的召唤。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

精神十分拧巴的宋江,不管从梁山整体还是他个人命运的角度去考虑,选择被朝廷招安,都是唯一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