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咱们上网搜索“两脚羊”这个词语,很多文章都会把它,和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也就是五胡乱华时期绑定下来。

这些文章会很煽情地告诉读者,“两脚羊”指的是五胡乱华时,那些被后赵等政权俘虏的汉家女子。

这些被俘的女子们遭遇极其悲惨,不光要受到后赵士兵的凌辱,甚至还会被充作军粮食用

为此还特意拿出伪作的冉闵“杀胡令”举证:

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

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政权,的确是残暴到无以复加,史书中也不其乏其食人的记载。

但这真不是“两脚羊”一词的来历。

关于“两脚羊”的来历,其实还要从宋朝说起,宋朝之前是万万没有这个说法的。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1)

1、“两脚羊”的说法最早是在宋朝

庄绰,一位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低级官员,曾出任过襄阳尉等官职。

仕途不顺的庄绰很喜欢游历,足迹遍及宋朝的大江南北,关键他还博物洽闻,学问颇有渊源,又多识轶闻旧事。

所以专门编撰有一本记录风土旧闻的《鸡肋编》。

“两脚羊”一词,最早就出现在他这本书中,成书时间是南宋初期,距离五胡乱华约700年之远。

在其中一篇文章里:

庄绰提到了隋末唐初时期,割据荆楚一带的军阀朱粲,特别喜欢食人的残暴习性。

唐初,贼朱粲以人为粮,置捣磨寨,谓‘啖醉人如食糟豚’。”

朱粲这个人也是把俘虏当军粮,特意设置“捣磨寨”进行屠戮,朱粲食用后还恬不知耻的评价。

说是食用这种喝醉酒的人,就跟用酒腌制的猪肉一样,完全没有一点人性可言了。

完事后庄绰笔锋一转,开始回忆起自己经历的靖康之难,想到金人灭北宋后的惨像

靖康之难的六七年后,南宋在江南勉强站住了脚跟,但是双方战争频繁,处在交战区的百姓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因为战争导致了农业生产被破坏,所以粮食成了交战区的稀缺商品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2)

一斗米的价格飞涨到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

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

一斗米的价格涨到几万钱,普通百姓谁买得起啊?而且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那就没有办法,就只能另辟捷径的填饱肚子了,毕竟米不多但是人多啊。

尤其是因为战火而死去的人。

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

盗贼也好,官兵也罢,百姓也行,大家伙就开始互相伤害了,反正吃到嘴里才算成。

完事后就引起了相食狂潮,结果导致市场上供大于求,卖都卖不出去搞得滞销了。

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

是不是比猪肉狗肉还要便宜?尤其是比米价要便宜更多,为了防腐还制成了肉干。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3)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不过这些只是前奏,真正的两脚羊则在后边。

2、南宋忠义人的起名杰作

在靖康之变后,有很多不愿接受金国统治的军民,自发地聚集起来,结成山寨武装抗拒。

这些抗金的民间武装团体,都被统称为“忠义社”“忠义人”等,表示对南宋正朔的效忠。

其中有一支活动登州附近的“忠义人”,他们的首领名字叫做范温,也算是抗击金军有功的队伍。

但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年,忠义人范温大概是遭到金军的围剿,所以被迫率众渡海来归南宋。

等到范温的队伍在钱塘县登陆后,当地军民看到目瞪口呆的一幕,范温的军粮居然就是俘虏。

范温的忠义人队伍,从钱塘县赶到临安府集结的时候,一路上都是靠俘虏为食。

有持至行在(指临安府)犹食者。”

当然,被范温下肚的俘虏来源不明,可能是金兵,可能是盗贼,也可能是沦陷区的百姓。

因为里面男女老幼都有,明显不仅仅是战俘这么简单;很可能是走到哪掠夺到哪,然后当做军粮带上,随吃随杀。

可能是因为在沦陷区作战的确很困难,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范温也的确很不厚道。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4)

以下就是范温的起名杰作:

老瘦男子庾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

他把年纪大的或者身体瘦弱的男子,戏称为“饶把火”,意思是说他们的肉质太老,需要多加几把火才能烧熟;

把年轻的妇女称之为“不羡羊”,言外之意就是她们的肉质鲜美,吃了之后压根不羡慕羊肉的滋味

小孩子则被称之为“和骨烂”,意思是说小孩子血肉鲜嫩,煮的时候连肉带骨一起煮烂。

虽然以上称呼名目繁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他们都被统称为“两脚羊”:

通目为‘两脚羊’。

所以最早记录的是《鸡肋编》,最早起这个名字的是范温,跟五胡一点关系都没有。

对于范温食用“两脚羊”的行径,作者庄绰肯

定也是不赞成的,但更多的是对战争杀戮的无奈。

杀戮焚溺饥饿疾疫陪堕,其死已众,又加之以相食。

而以上关于范温的记载,则应该是庄绰亲眼看见的,因为文末有这么一句:

不意老眼亲见此时,呜呼痛哉!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批判了范温的行径,觉得这跟盗贼没有区别。

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5)

其后的相关史书资料,一般都是引用自《鸡肋编》,有《南村辍耕录》《玉芝堂谈荟》《古今笑史》《崇祯记闻录》等。

说“两脚羊”都是单指南宋范温的那点事。

3、明清小说中的两脚羊

其实“两脚羊”一词,在史书、小说、笔记等文体中,出现的次数并没有那么多。

明清小说那么多著作,这里我查到两部小说提到了“两脚羊”,可见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

关键还都跟五胡乱华无关。

其一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隋史遗文》,作者是荆州知府袁于令,食用“两脚羊”的对象是朱粲。

第五十七回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时,朱粲站队王世充与李世民对抗,文中介绍朱粲道:

朱灿原自称迦楼罗王,向在荆州沔阳地方起兵,一路不带粮食,只是把人做饭米,少壮的人,叫做‘两脚羊’,孩子叫‘和骨烂’,残虐异常。

这明显是借鉴了《鸡肋编》,把范温的所作所为,转移到了朱粲的身上,连名称都成朱粲起的了。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6)

另外一本则是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飞龙全传》,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璿。

本书主讲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江湖上行侠仗义,与好汉结交聚会,最终建立大宋的故事。

其中第五回,赵匡胤在昆明山,结交山大王董龙、董虎两兄弟,俩人请赵匡胤吃“两脚羊”。

董龙道:‘难得主公驾至荒山,只是无物相敬,有一两脚肥羊,臣当献与主公下酒。’匡胤听言,暗暗称奇道:‘从来的羊,只有四脚,那里有什么的两脚肥羊?不知是何形象?我何不叫他牵来一看,便见端的。’

结果好奇心慢慢的赵匡胤,让二兄弟把两脚羊迁过来看看,结果看得老赵一脸懵圈。

远远地看见众喽罗推将上来,吃了一惊。原来不是什么的两脚肥羊,却是把一个人绑着两手,两个喽罗夹着膀子而走。一个拿了一盆清水,水里放着一个椰瓢;一个拿了明晃晃的一把长耳尖刀:一齐簇拥到剥皮亭上,立住了脚。

这段描写还是还是挺有意思的,从赵匡胤的好奇到见识两脚羊,也算是能让读者震惊的桥段了。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7)

其实这也算是水浒遗风了,宋江在清风山被抓后,小喽啰们也不把他当人看。

等大王酒醒时,却请起来,剖这牛子心肝,做醒酒汤,我们大家吃块新鲜肉。”

水浒中的“牛子”,跟昆明山上的“两脚肥羊”,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了。

当然,这一切还是要“感谢”范温,没有他就没有这样让人无语地称呼。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宋朝的帽妖事件为什么会震惊朝野(被误会的两脚羊)(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