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任善军

葡萄灰霉病是一种影响葡萄生长和贮藏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葡萄花序、幼果和转色上浆期果实,也可危害枝叶。该病 1 年中有 2 次发病高峰:开花前后和果实着色至成熟期,在不同部位症状表现不同,果实发病后迅速腐烂、长出灰色霉层,无食用或酿造价值,对葡萄生产威胁极大。

1 发病症状

1.1 花序症状

发病初期被害部位花梗呈现淡褐色、 水浸状病斑,似被热水烫状,迅速变成暗褐色,致使整个花序软腐。

1.2 幼果症状

被侵染后小果梗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呈现软腐。 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染病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干枯脱落,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

1.3 新梢及叶片症状

叶片、 新梢发病时出现淡褐色、 不规则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呈现不规则轮纹。

1.4 果实症状

近成熟期感病, 果实上先出现淡褐色凹陷病斑,很快蔓延至全果,果实腐烂。

2 发生规律

灰 霉 病 病 原 菌 是 灰 葡 萄 孢 ( Botrytiscinerea ),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丝体依附于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 2 年春天,菌丝体的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借助风雨进行传播,伤口为主要侵染途径,具有再侵染习性。 该病发生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孢子萌发适宜温度 20 °C 左右、湿度 90% 以上。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宽

即建园时放宽行距, 同时调整行向与主风向平行,保证通风透光,预防或减轻灰霉病的发生。

3.2 剪

休眠期, 在埋土防寒前对枝蔓进行细致修剪;生长期,剪净病枝蔓、病果穗及病卷须。

3.3 清

彻底清除葡萄园内枯枝、落叶和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降低病菌越冬基数。

3.4 改

改善葡萄园或大棚温度、湿度。保护地栽培葡萄采用地膜覆盖、自动控温设备,调节棚内温度、湿度,白天棚内温度保持 32~35 ℃ ,空气湿度控制在 75% 左右, 夜晚棚内温度保持在 10~15 ℃ ,湿度控制在 85% 以下,创造不适于病菌孢子萌发条件,减少侵染。

3.5 强

即强树势,加强土肥水管理,提高树体自身抗病能力。

3.6 套

实行套袋技术, 套袋前喷 1 遍杀菌、 杀虫剂,可以防止病虫害、明显改善果实品质、减少农药残留。 进入转色期后,及时抽查果穗情况,发现病果及时疏除和喷药处理。

3.7 治

发病时喷药 1~2 次,选用 97% 抑霉唑 4 000倍液 40% 嘧霉胺 1 200 倍液、 40% 嘧霉胺 1 200倍液 70% 甲基硫菌灵 800 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40% 嘧霉百菌清 500~800 倍液、40% 嘧霉胺 1 000 倍等。

葡萄发生灰霉病怎样处理(葡萄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