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装大剧《清平乐》引发观众热议这不只是因为故事本身,也因为题材——它是鲜有的以宋朝为背景的历史正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描写宋朝的全部历史的书 宋朝美学一亮相?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描写宋朝的全部历史的书 宋朝美学一亮相

描写宋朝的全部历史的书 宋朝美学一亮相

宋朝古装大剧《清平乐》引发观众热议。这不只是因为故事本身,也因为题材——它是鲜有的以宋朝为背景的历史正剧。

近年来,宋朝古装剧多了起来,《清平乐》能否承前启后开辟古装剧的“宋宫宇宙”吗?宋朝美学又如何影响着“宋宫宇宙”的塑造?

“仿”字消失,直接走正剧路线

在观众的印象中,跟清宫剧或唐朝剧相比,宋朝剧数量少得多,以宋朝为背景的历史正剧就更少了。观众所熟悉的宋朝剧更多是武侠和戏说,前者诸如改编自金庸同名武侠小说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其中宋朝只是影影绰绰的背景;后者诸如《包青天》《水浒传》《杨门虎将》《大宋提刑官》等,或为民间演义,或偏向类型剧。

以往宋朝题材正剧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则宋朝“外患”不断,民族关系复杂,创作上有较多难点;二则,观众对宋朝的礼制陌生,宋朝剧不像清宫剧那样有庞大的受众基础。比如,清朝是古装剧最热衷演绎的一个朝代,清宫戏的种类最丰富,观众在清宫剧的耳濡目染下,对康熙、乾隆、雍正朝代的故事都很熟悉,有心理上的亲近感。而像《清平乐》中,大臣们称呼皇帝“官家”,皇帝称呼皇太后为“大娘娘”,不少观众乍一听,觉得陌生。

而今宋朝剧成为古装剧新的创作热点,首先得益于网络文学的反哺,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鹤唳华亭》《清平乐》均改编自网络小说。其次,清宫剧日渐令观众审美疲劳,美学上处于巅峰的宋朝,反而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2018年,仿宋剧《知否》的热播,让宋朝剧引人注目。所谓的“仿宋剧”,即该剧的建筑年代、风物、传统等主要取材自宋朝,但剧中的历史却是架空的。这既能避免“胡编乱造”的诟病,也能拥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去年底热播的《鹤唳华亭》同样是一部“仿宋剧”。虽然剧集将背景设在“南齐”,且皇帝姓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南齐”只是原小说作者的杜撰。而从小说到剧集,“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这两部“仿宋剧”均获得不错的口碑和市场反响。它们浓墨重彩呈现宋代的生活美学,坊间也慢慢刮起一股“宋朝热”。

再到《清平乐》,“仿”字消失,直接走正剧路线。历史正剧创作就像历史学者吴晗所说,“在历史剧的创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历史背景,其次主要历史人物、事件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最后次要人物、故事情节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进行调整。”《清平乐》践行了这一原则,从刘娥、赵祯到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韩琦、富弼,一一以真名出现,剧中人物的主要经历也能在历史中找到对应。

《清平乐》之后,李少红执导的《大宋宫词》也会与观众见面。《清平乐》讲述的是宋仁宗的故事,《大宋宫词》讲述的则是宋仁宗之父宋真宗的故事。宋朝的历史在不同的剧集中相继呈现,一个独特的“宋宫宇宙”正在构建中。

不一样的视觉,丰富古装剧审美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我能选择,那么我希望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宋朝的文化盛世,与其“重文抑武”的国策有关。科举制度高度发达,文人得到重用,文人晋升渠道开阔。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时代,就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文人盛世。剧中的文学大家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蔡襄、司马光等;晏殊的名篇《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范仲淹的名篇《上资政晏侍郎书》《和葛闳寺丞接花歌》等,亦在剧中被提及。

宋朝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里的一个巅峰。其美学关键词可以粗略概括为一个“雅”字,它是文雅的,是素雅的,也是风雅的。甚至日常生活也审美化了,点茶、插花、焚香、挂画皆寻常人家生活的“四般雅事”。而雅致的宋朝美学,势必影响着宋朝剧的美学风格。如果说秦朝剧风格是古朴恢宏,盛唐剧风格是富丽堂皇,清朝剧风格是在阿宝色与莫兰迪色两个极端游移,那么宋朝剧则是“简洁素雅,端正持重”,它丰富了古装剧的审美,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例如,《清平乐》从构图、色调到服化道,无不浸染着雅致。大量场景使用对称构图、框架构图和三分法构图,有对称、有景深、有层次,古香古色。全剧也以素雅色调为主,朴素而不失奢华,华丽而不流于轻浮。具体到服化道,从轩榭廊舫、亭台楼阁到家具器物、人物穿搭、书法插花,都参照历史,俨然是宋朝生活的复刻,一幅宋朝世俗生活画卷为观众徐徐展开。经由《清平乐》,观众可以直观而生动地感受到宋朝之美。

宋朝美学,浸透叙事肌理

《知否》《清平乐》受到观众诟病的一点是节奏太慢,编导似乎有意反冲突、反戏剧性。确实,如果观众抱着《甄嬛传》的“宫斗”或者《延禧攻略》的“爽”这样的审美期待来看宋朝剧,难免会有失望之感。

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宋朝从朝堂到后宫都相对“平静”。在朝堂上,台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皇权,“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没有那么多厚黑的权谋戏。在后宫里,制定了严密的亲属回避法,限制宗室、外戚的进用。如此一来,宋宫有“宫斗”,但不像清宫剧等“斗”得那样惨烈。

因此,宋朝剧的戏剧性也就被打了折扣。同样是“斗”,宋朝剧里的“斗”,不会引发《延禧攻略》“佛挡杀佛,魔挡杀魔”的“爽感”,相反,它是“憋屈”的。人物的“斗”,更多是人物自身内心的战斗,他们在理智与情感、爱与欲、原谅与报复、得到与失去之间纠结、撕扯、缠斗。就比如《鹤唳华亭》中皇帝与太子的权力之争,背后是父子之情;《清平乐》中宋仁宗痛苦,是他需要在天下与心爱的女人之间做抉择。可见,宋朝剧的慢热与内敛,与时代特征是相关联的。同时,宋朝雅致的美学特征也浸透到叙事肌理之中,影响着剧情演进的节奏和气质。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清平乐》节奏虽慢,但内容的密度很高,处处有伏笔和弦外之音。导演不是按照市面上流行的“强情节 强冲突”来叙事,因为过于夸张、狗血会与整体的雅致基调相冲突;导演更热衷于声东击西、点到为止,让观众在留白处感受言外之意,在日常的一饮一啄中捕捉细腻委婉的情感,在草蛇灰线中自行连缀起情节的脉络。

比如剧中演绎宋仁宗与曹皇后大婚,宋仁宗因不满于婚姻被安排,新婚之夜让曹皇后独守空房。次日两人用餐,通过他们用餐时长时间的静默、餐具碰撞发出的清晰声音,来“具象”宋仁宗内心的歉意、曹皇后内心的不快。导演花费大量镜头来拍两个人吃饭的“锅碗瓢盆”,以及几个侍女在一旁夹菜、收拾碗筷等,看似琐碎、冗长,实则这琐碎与冗长正是尴尬与疏离的体现。观众若能沉浸在这一氛围里,便能理解剧中人物之间的隔阂。

宋朝剧节奏之慢,“慢”在它遵循的是人物的心理节奏。它更像是一种“氛围剧”,有其意境,需要观众沉下来去感悟和体会。这与许多电视剧的拍法都不一样,它似乎有意将古装剧变成雅致的叙事古文。这样的尝试,或许需要人们用一点时间来观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