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江伟授权发布
先秦时代的族名和国号,前面常带一个“有”字,如:有莘、有易、有扈、有熊、有邰、有娀、有虞、有仍、有苗、有邰、有缗、有蟜、有夏等。
《尚书·君奭》记载,周人喜欢自称“我有夏”。此后,鲜卑慕容氏说自己“其先有熊氏之苗裔”,前秦氐族苻坚说自己“其先盖有扈氏之苗裔”。
这个“有”是一个表示尊称的前缀音,一个虚词,而非“有没有”的意思。当然,虚词原本都是有含义的,只是后来虚化了,习以为常之后说不清清楚了而已。
笔者以为,这些前缀音中蕴藏着华夏文明起源的秘密。弄清这些前缀音的本义和来源,有助于我们看清中国上古史,看清古人说的是怎样一种语言。
“有”的篆文,象形一只手(鸟爪)抓着一块肉去献祭。在古代,在定期举行的盛大献祭仪式中,只有地位最尊贵的人才能登台作献祭,因此这个形象也就成了“首领、为首”的代名词。古籍记载的“有熊”“有娀”之类,就是“最尊贵的熊”“最尊贵的的娀”的意思。
这也是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一种反映,其实都是大大小小的部族国家军事联盟,以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为首的,最初是因为其势力最强,而后是因为属直系正宗。远古时代通常是幼子继位,以幼子为直系正宗,以“有”尊称之。
这“有”的读音从何而来?笔者以为,它来自古代蒙古语绿松石的称谓“噢尤”(oyo),最初只有绿松石才被记作“玉”,乃是帝王、首领的专用之物。殷墟就出土了绿松石镶嵌的青铜钺、青铜戈之类,是为王家专用礼器。
古汉字中的“猷”“尤”“釉”等,属于“同源字”,来自同一个读音。笔者已经指出,读音来源和字形的不一致,就是古人造字的基本规律。
与奇怪的“有”相对应,地名中则多“无”,例如:无锡、无终、无棣、无盐、无启、无极、无诸、无肠、无衣、无弋、无支、无夷、无怀、无畏、无忌、无鬼等。
此“无”同样是一个尊称前缀,而非“没有”的意思。如“无锡”,这个地名绝不可能是因为“不产锡”而来。不产锡的地方太多了,都没有这个称呼。此“锡”古代有“赏赐”之义,“无锡”者,天造天赏之美地也!
“wu”之所以能成为尊称前缀,是因为对应乌鸦之“乌”,帝王和部族首领戴着乌鸦冠,此“乌”很自然地就成了“头、首领、第一”的代名词。
古地名中,此“wu”有许多异写,例如“芜湖”。还有直接写作“乌”的,如:乌伤、乌程、乌夷、乌余等。也有写作“巫”的,如: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山海经》)。此外还有写作“武”的,如:武当、武夷、武陵等。人名中则有“毋恤”“伍子”等,汉字注音而已。
有前缀音是阿尔泰语的特征,例如,突厥语把母亲叫作“乌弥”,乃是“弥”前缀“wu”的结果,与蒙古语把母亲读作“额姬”是一样的。古代西域还有叫“乌米”“吾弥”的部族国家,都是这个原因。
这些带有前缀音的族名、地名在告诉我们,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统治者使用的应该是多音节的黏着语,同时也说明,汉字原始本义很多已有巨大的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了。
古突厥语把“强有力者、伟大的”叫作“兀禹尔”(uyur),如此,我们就可以推测一下,夏禹时代,称呼“禹”王,是叫他单音节的“yu”呢,还是叫“兀禹尔”?笔者以为,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附图:绿松石是君王、首领的象征和专用之物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绿松石镶嵌的青铜剑和青铜钺
满族文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