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我们已经成年,一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塑造,更多的是在于自己。所以我们要正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学会正视开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幸福。

知道玫瑰花为什么带刺吗(原生家庭玫瑰带刺)(1)

话题太过于沉重,导致这是我第一次提笔写起关于原生家庭的事情。

20年过去了。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不知道是放下还是不再抱有期待,以至于这些事能笑着说出来。

很多人提到不幸的原生家庭可能会想到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亦或想到安家里面的房四井,或是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但是其实各自的原生家庭并不一样,美满的家庭大概是相似的,但是不幸的确实各有各的不幸。

知道玫瑰花为什么带刺吗(原生家庭玫瑰带刺)(2)

“我想要老大!”

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确实挺可怕的。

6岁那年,还不算懂事的我,也知道父母要分开了,因为我亲眼看到母亲因为父亲外面的女人声嘶力竭的争吵,最后以被我父亲推开,脑门磕到柜角,见了血才告终。

“和平分手”从来不可能发生在已经恨不得成为仇人的两个人身上,最后妥协的结果是闹上了法庭,在法庭上,父母因为抚养权而争执不休,仿佛谁都不想要带两个拖油瓶(我是双胞胎),最终从谁带两个孩子到争吵到谁都想要带老大。

作为老二的我,其实在有些年岁了之后其实也能理解了。相较于老大,我从小就不算活泼,也没有那么的会说话,招人喜欢。

但是在那一刻,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了,我被抛弃了,成为了一个不被喜欢的人。

知道玫瑰花为什么带刺吗(原生家庭玫瑰带刺)(3)

重庆拍摄

“你从来没有想过我愿意不愿意出生!”

玫瑰带刺,大家都说:“要小心,小心刺。”但是哪朵玫瑰没有荆棘呢?也没有人想要问一问玫瑰是不是想要长刺。

在外婆的坚持下,最终的结果是我的母亲抚养我们两个人,我心里有些窃喜,因为相较于父亲来说,确实我更喜欢和母亲在一起。

父母分开后,我和姐姐就成了外婆和舅舅家的常客,或许说我很大部分的童年都归属于外婆。她是一个笑起来满口黄牙的女人,但是睡前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故事,然后分给我们半个苹果,那时的外婆或许是将所有的温柔都给了我们吧。

母亲再婚了,对方也是一个带着孩子的离异男子。稳定了下来之后,将我和姐姐接到身边,但是这并不是幸福的开始。

《同一房檐下的两家人》这是我小学5年级写的文章题目。无边无尽的争吵,和偶尔动手,真的是让我厌烦,总是因为谁偏心,谁带来的孩子不听话陷入无尽的循环中,仿佛完全被割裂了起来,你闺女、你儿子,这样的字眼反复充斥在我们耳中。

两个孩子的不幸,现在变成了三个。

让我更加心寒的是,我的亲生母亲为了维护新的家庭从来我曾站在我俩的身边,即使知道我们在奶奶家并不受欢迎,即使知道偶尔连饭都吃不到,即使知道在学校总是被同学戏弄,即使不记得我俩的生日。

我渐渐地不再向外界求助,无论是遇到性格差劲的同学戏弄,还是遇到奶奶的双标对待,我都不再宣泄,因为我怕请家长,也怕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12岁由于做错了事情,被赶出了家门,我记得是一个雨天,但是怎么都敲不开家门,我道歉了,无果。

等到淋了许久的雨,早就成落汤鸡的我被放进了家门,也爆发了有史以来和母亲最大的争吵。

"你怎么说话呢?我是你妈,没有我就没有你。”

当时也在气头上,反反复复的低喃“不是的不是的,你从来没有想过我是否愿意出生!”当天我被揍得很惨,但是对于年少的我来说,我就是不服气,凭啥小伙伴都有的亲情我没有,当然最后的那句话不是气话,若有如果,我绝对不想要出生。

后来,家庭矛盾愈演愈烈,继父和母亲动了手,双方被邻居送去了医院,“离婚吧!”这也是我第一次劝解我母亲,虽然最后两人依旧还是磕磕绊绊地在一起,但是耳边就没有清净过2天以上。

知道玫瑰花为什么带刺吗(原生家庭玫瑰带刺)(4)

“逃离或许是一种方式。”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着自己的孩子,我无法做到和解,那就放下期待。

高中的我无法选择,每次要生活费都怯怯地开口,高考后终于喘过气来了,选择了外地的城市,我也放下了对父母的期待。因为我已经18周岁了,再也不是当时一遇到争吵,一遇到辱骂就默默地躲在被子里哭鼻子的孩子。

学费我自己挣,生活费我自己挣,周末我就去当家教老师,周一到周五我就在校园附近的小馆子当临时工。每每有同学笑着说:“不要将自己搞得太累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说:“没事儿,没事儿,不算累。”

因为对于身体来说,我至少不用过那种心灵的折磨。虽然后续我也对于父母的争吵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是一旦动手,依旧心里怕得要死。

知道玫瑰花为什么带刺吗(原生家庭玫瑰带刺)(5)

原生家庭真的对我的性格没有影响吗?

有的,我不得不承认,就算我一直认为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但是我却比别人敏感得多,我学不会拒绝别人,说完的话总是在犹豫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甚至对于感情没有太多的追求,不再渴望一份真挚的感情,因为总是觉得留不住,没有谁应该永远对谁好,任何人的离去都学不会挽留,得到与失去情绪都没有太大的起伏。

毕竟退缩比前进要容易的多的多。

现在的我已经能够“接受现在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

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但是学会责任的第一件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再去保护其他人。

23岁的我逐步地被朋友、社会接受。我也接受了自己的性格,毕竟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现在的我也不会对于家庭的话题讳莫如深。

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影响的第一步我做到了,远离,大学是个很好的时间节点。

第二步,不要过高期待,人要学的自私一点,谁对我好,我对谁好。

第三步,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成年人要树立自己价值观。没有辅助的人帮助你塑造,那么就自己塑造,多看书,多和有意思的人在一起,去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文字还是书画、赛车、摄影等等。

第四步,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我不一定会永远快乐下去,但是我要我今天快乐。

至于对于原生家庭的一些破事儿,现在已经26岁的我始终秉持的态度是需要我帮忙我能帮就帮,要是帮不到,那我就放弃,不纠结、不心软。

对于那些还在受到原生伤害的伙伴我想说:别心软、别回头,记得善良带点锋芒。

最后这句话我要写给一个早已远去的姑娘:“外婆,我真的真的好想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