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观众看完《万里归途》都会产生同一个疑问,影片是在哪里拍的?它太像是某个深陷内乱的国外城镇。

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充满生活气息的市集,枪林弹雨的战乱现场,真实、残酷是影片带给观众的直观感受。电影讲述了中国外交官进入异国战区,带领被困同胞穿越战火和荒漠,最后安全回家的故事。在国庆档中它凭借口碑一骑绝尘,目前已斩获12亿票房。

电影开篇就将观众瞬间拉入纷乱战场。主人公一行刚准备从莱普蒂斯城检查站出来,炸弹袭击引发的冲击波将所有人撞倒在地。前一秒还是混乱喧嚷的街道,后一秒便是满目疮痍的废墟。四处都在燃烧,爆炸后的碎片和灰烬漫天飘散,巨大的烟尘遮蔽视野,人们站在灰烬之中,来不及惊惧,只剩茫然。

怎么用颜料画真实世界的打仗时期 万里归途美术指导李淼(1)

实际上,这个战乱中的异国小城是在青岛东方影都搭建的。片中的其余城市、边境、沙漠等近百个场景,则在国内的宁夏银川、石嘴山,以及内蒙古与宁夏交界地带搭景拍摄。

搭景、置景的工作由美术组负责完成,筹备期加上施工近一年,参与置景和道具的工作人员有近千人次。影片的美术指导李淼曾担任《唐人街探案》《我不是药神》《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等多部影片的美术指导。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李淼坦言,《万里归途》是他职业生涯中工作量最大的项目。

按照往常惯例,同类型影片大多会前往摩洛哥、约旦等地取景拍摄,那里有电影拍摄需要的自然风光、外籍演员和军事设备。受到疫情影响,国际拍摄的难度和代价提升,主创最终决定在国内搭景,这也给美术组提出了考验。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国家:努米亚共和国。同时,这又是一个发生在当代的现实主义题材战争背景的影片。它需要构建一个令观众信服的世界,通过大量的细节解决悬浮的问题。置景最后一个月,美术组将全部精力都花在细节雕琢上。

怎么用颜料画真实世界的打仗时期 万里归途美术指导李淼(2)

细节的真实感是观众对影片产生共鸣的前提。“我们在构建‘努米亚共和国’的时候,需要把所有人物的生活细节都考虑进去,如果细节不够多,便不足以支撑这个世界。”李淼说。

在《万里归途》里,我们可以看到,地面上凌乱的碎屑、包装纸上都印着阿语的标识,报纸上的新闻记录着正在发生的战事,墙面上无数弹孔的大小根据战斗的规模设计,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残酷感。

建造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

努米亚共和国的首都是莱普蒂斯城。这座平地建造起来的异国小城占地两万多平米,包含七十多栋建筑,两条主要街道和五条小街,每条街道都有明确的功能规划,手机店、药店、服装店、奶茶店等各色商铺罗布其中。栽种了七八十棵椰子树和棕榈树后,异域情调跃然眼前。

尽管国家和城市均为虚构,但细节皆有依据。美术组通过新闻资料片、战地记者的照片、撤侨纪录片了解战乱中的城市风貌,通过地图观察城市规划、街道宽窄。研究当地居民的风俗,以及剧中人物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创造人物的生存环境和情节发生的气氛,这便是电影美术师的功课。

营造真实感并不等于复刻真实,只复刻真实并不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现实生活中,人的肉眼通常只会对一两个细节产生反应,电影美术师需要将大量的细节和信息填满画框呈现给观众,让他们沉浸在细节的海洋:“如果只能在画面中看到一个信息点,就会觉得不够,你很可能会错过这个信息点。”

影片中,每一个局部都得经得起摄影机近景和特写的考验。除了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市集上兜售的小商品、蔬菜瓜果也经过考据,由于气候环境因素,那里售卖的蔬菜通常是胡萝卜、土豆和洋葱这类根茎类蔬菜,吃的面食也有独特造型,这些小物件集合在一起,营造着市集的热闹气氛。

怎么用颜料画真实世界的打仗时期 万里归途美术指导李淼(3)

美术组还制造了五十多辆北非风格的汽车,以强化当地的生活特质。根据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设计了水罐车、油罐车等车型:“在我们的设定中,这是一个产油地。因此会有很多油罐车。当地缺水,很多家庭没有自来水管进水,每天需要到街头买水,又增加了水罐车。路上还有很多煤气罐车,因为当地很多小城镇家庭没有接天然气管道,都是用多少,买多少。”

此外,墙上张贴的报纸由美术组排版印刷,记录着这个国家每天发生的游行和战事。从碎纸屑、糖果到行李箱,所有物品的包装上都有阿语标识。影片中最重要的元素“水”有各式各样的包装,分发给侨民的水、当地人的家庭用水,被设计成不同大小不同档次的瓶装水:“大家可能一下子看不到那么多的细节,但是得让观众沉浸在细节里,让他们相信这是真的,而不是会突然跳戏说,这里的人怎么在喝农夫山泉?”

制造战火燃烧后灰烬飘落的感觉

正式开拍前,主创团队为在哪里取景讨论了很久。海南曾经是他们花了很长时间考察的地方,那里有罕见的海滨沙漠景观,这与北非城市风貌相似。但最终他们决定放弃:“那里太美好了。”那种明亮的色调与影片整体视觉风格有冲突。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大多都是通过新闻或者影视作品去感受它。但其实,战争的残酷性,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子弹在耳边穿梭,身边的朋友、刚刚认识的人,突然就死在眼前,对心灵的震撼程度会非常巨大。”李淼说,他们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场景和氛围展示战争的残酷性。

在李淼的设想中,《万里归途》的色调是比土黄色更深的偏咖啡色的色调,当整体明度降下来,残酷、恐惧的心理感受就会得到强化。影片中,大量的场景在宁夏银川拍摄,戈壁滩、沙漠、红湖、废墟、矿坑和大峡谷,那里有故事所需的地貌和风格化场景。影片的高潮段落,中国外交官与反政府军在努图边境紧张对峙,最终确定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虎克之路拍摄。在李淼看来,那里的地貌险峻,景观非常壮观,又有压迫感:“两侧的大峡谷,人是绝对翻不过去的,中间只有一条很细的、宽度只有二十多米的山谷,它是一个天然关卡。”

怎么用颜料画真实世界的打仗时期 万里归途美术指导李淼(4)

筹备和置景过程中,李淼和美术团队翻阅了大量素材,研究每场战争:“为什么会打成这样?通过几轮战火为何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他们根据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做战损分析:“不是在墙壁上随便打弹孔,那样做出来一定是假的。”弹痕大小、密集程度都有讲究,要按照两军行进路线、隐蔽点以及被伏击的位置进行设计。

在反复被轰炸的战区塞布拉塔,政府军和反政府军在那里进行长期拉锯战,墙壁上都是枪眼叠着枪眼:“有的房子已经被炸塌了,但是里面还有居民居住,窗户是临时补上的,人们还是要在这里生活。这也是战争残酷的一种表现。”李淼说。

在拍摄现场,李淼和美术团队每天都会在街道上撒一层黑色的灰。“战争的灰烬从哪里来?一栋大楼被焚烧,塑料在燃烧,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黑烟,烧完之后就会变成灰烬慢慢飘落。就好像火灾现场,都是一层一层的灰。”李淼说,在好几个战争场景中,这层灰得不断地撒,得要几厘米厚,一脚踩下去不能漏出地面:“要制造那种燃烧后灰烬飘落的感觉。人走上去,跑步、摔跤,这种灰烬就会升腾起来,灯光打下来,摄影机捕捉到,形成战后的轮廓。”

这种贴近真实战场的场景也让演员能够迅速进入状态。饰演侨民的王迅说,整个场景给演员营造的真实的感觉:“一口气呛到嘴里,鼻子里全是黑的。”饰演外交官的张子贤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站在这个景里就“特别想演”。剧组里有许多外籍演员,不少来自阿拉伯世界,一个来自也门的演员告诉现场的阿语翻译,剧组搭的景和故乡的生活场景很相似。李淼深知,这些外籍演员对穿帮的场景很敏感:“我们尽可能贴近他们的认知,让他们顺利进入到环境中去。”

怎么用颜料画真实世界的打仗时期 万里归途美术指导李淼(5)

在李淼看来,《万里归途》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真实质感,来自整个主创团队的齐心协力,导演、演员、摄影、造型等环节综合创造了电影的气质:“最早是导演、摄影和美术三个部门一起筹备。我们每天都在反复讨论,但从来没有为影片的风格争论过,潜意识里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李淼告诉第一财经,影片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在莱普蒂斯城进城出城的画面,这里到处是爆炸、暴动、示威和游行,充斥着紧张和不安:“但是在一墙之隔的地方,普通人在看电视、踢球,似乎战争并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这是因为战争摧残这里太长时间,他们已经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