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善良,是做人的最大美德,但善良也是要看对象、分场合、有原则的,残忍和善良是相对的,善良的人,因为吃过很多苦,所以不忍心对别人残忍,可是这种不带锋芒的善良,很容易让自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况中,很容易受伤害。

也只有当你学会“残忍”时,你的安全才有了最大的保障。

精神分析里面指出,人本质上有“残忍”的一面,“残忍”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的恶,在心理学里称攻击本能(aggression instinct)也译“侵犯本能”。

是直接导致攻击行为的内在本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不是希望被爱的友好的动物。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本能。

认清自己的12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残忍)(1)

当人遇到难以承受打击时,由于人的自我在发挥调节作用,它不允许自身走向自我毁灭,于是这种本能就转向他人。比如,感情中体验过强烈挫折感的男性,他们就会选择攻击他人,去欺骗其他女孩子的感情,让别人受到伤害,来实现自我平衡。

攻击性能够使人的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宣泄掉紧张情绪之后,人的攻击性本能得到一定的满足。这种恶性并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坏,恰当的使用才最到好处。

作家三毛在出国留学前,受到父母的嘱托“出门在外,凡事忍让,吃亏就是便宜。万一跟人有了争执,退一步,海阔天空。

认清自己的12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残忍)(2)

绝对不要跟人怄气,要有宽大的心胸。”刚到西班牙入住女生宿舍的时候,三毛热情、善良、除了自己的内务,她还经常把舍友的内务做了。

渐渐地,舍友开始把她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还开始对她发脾气,打扫卫生,各种家务成了她一个人的事情,她变成了同学们的“免费衣柜”,直到有一天,室友在她床上喝酒,被发现后,三毛被校长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她想着:“这个宿舍,我尽的义务太多,现在豁出去,给它来个孙悟空大闹天宫,大不了,我滚,也不是死罪。”

于是她把父母那一套都丢掉,任着性子做事。结果那些习惯享受三毛的忍让和付出的人,对待她的态度反而更好了。

认清自己的12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残忍)(3)

我们在心理咨询室当中常接触到这样的案例:那些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病人很多都惧怕别人的“攻击性”。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压抑自己的攻击性,甚至为自己的攻击幻想而内疚自责,觉得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现在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普遍年轻化,年纪轻轻,本应该鼓起勇气,释放青春活力,结果却病怏怏地蜷缩在角落,让自己产生心理障碍,这就是他们的心理误区——不懂得释放内在攻击性。

攻击性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

这个世界上凡是有成就的人,身上都有“残忍”的一面,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也曾扬言要拿下整个欧洲。

认清自己的12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残忍)(4)

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将内心的攻击性表达得酣畅淋漓。在人际关系当中,他们一定是“杀伐果断”的,因为一旦出错,丢掉性命的就可能是自己。

再极致点的,曹操说: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曹操是自私的,他将这种攻击性运用到了极致,但他同样也是成功的,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诸多贡献,我们岂能单纯用好坏来评价他。

攻击性不仅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还是奋斗与成就的驱动力。

如果我们总是不忍心伤害别人,那别人就会反过头来伤害我们,在钩心斗角的年代是这样,在现代和平年代更是这样。

认清自己的12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残忍)(5)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如果你不选择“进攻”,原本属于你的就会被别人夺走,你只能空留一生的遗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患上心理疾病就等于行尸走肉,是被社会淘汰的。

只不过现在是文明社会,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变好的权利,如果你还不明白这点,依然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懂得释放攻击性,也学不会“残忍”二字。

安心地扮演一个弱者,那你就只能活成一个透明人,身上永远绽放不出光彩 ,逐渐被“透明化”,直到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

认清自己的12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残忍)(6)

表达攻击性

心理咨询的目标之一,也包括让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攻击性。但是心理咨询永远是客观、理性且中性化的,它不会单纯地支持你愤怒,也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渣男男朋友,你应该去报复他”。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书籍和心灵鸡汤,也只会告诉你一些简单的条条框框:树立自己的边界、善良要带锋芒等。

《回家的诱惑》里面的女主林品如,受到丈夫和小三残忍的欺凌和伤害,却依然畏畏缩缩,后来遇到相同经历的高红女士,她告诉女主:来到这个世上,失败过一次的人,未来的人生就要过得不一样!

准确来说,是高虹女士激励了女主,“强”行让她改变了。

认清自己的12个心理学效应(心理学残忍)(7)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如果你不选择“进攻”,原本属于你的就会被别人夺走,你只能空留一生的遗憾。

由此可见,越“残忍”的人,越幸运,学会残忍,才是对你安全最大的保障。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