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8号,结束了七天中国之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回到了美国,在机场他受到了如英雄凯旋般的欢迎,他的此次中国之行,不仅给美国人民带回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期盼和平的愿望,他还带回来了当时周总理赠送的茅台酒。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

图1

尼克松带回茅台酒不止是喜欢茅台的味道,他还想为自己的女儿用茅台酒表演一次小戏法。原来在尼克松到中国的当天,周总理便为尼克松一行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国宴,在宴会上周总理用点燃的茅台为尼克松表演了一个小戏法,之后尼克松便被酒杯里跳动的幽蓝火焰所陶醉。

在回国后他也亲自在白宫为他的女儿表演起了火焰的小戏法,却不曾想,茅台酒在碗中燃烧后碗却裂开了,流出的酒带着火焰瞬间铺满了桌面。

之后白宫的安保人员好一通忙活才扑灭这场不大的火,所幸的是这次的小火灾没有造成人员受伤,没想到一杯茅台酒差点烧了白宫,由此看来当时中美关系破冰在即!

要知道在我国建国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美一直是相互敌对的状态,那么尼克松为何会与中国开展这段友好和平的关系呢?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2)

图2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前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这场访问对之后的中美关系又有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改变世界的那场破冰之旅。

破冰之旅 改变世界

1972年2月21日,这一天也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七,春节的年味还未散去,北京的机场已经准备好要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

十一点三十分,来自美国的一架飞机降落在了北京的机场,这架飞机上乘坐的人正是当时美国的总统尼克松。

在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尼克松似乎有些诧异。因为此时的机场空荡荡的,没有前来欢迎的人群,也没有红毯。只有两面中美的国旗在迎风飘扬。其实尼克松也应该想到,当时的中美两国并未正式建交,所以在欢迎仪式上与其他国家不同也是正常的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3)

图3 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和他的夫人缓缓走下舷梯,在刚下舷梯的那一刻尼克松快步走向周总理并向其伸出了手。

此时站得如松一般的周总理也伸出了手,两个人就这样把手紧紧地握到一起,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很快便通过电视和广播传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在欢迎仪式上,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第一次以平等又正式的方式奏响了美国国歌。后来他回忆到,这是他听到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国歌演奏。

曾经在十八年前,日内瓦会议的美国代表团头领杜勒斯曾傲慢地下令,所有代表团成员在会议期间都不得同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那时候中国百废待兴,实力还不够强大,与此刻尼克松主动伸出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4)

图4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

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尼克松检阅了由三百七十一人组成的仪仗队,尼克松在后来曾说,这个仪仗队是他检阅的最优秀的一个。

不知尼克松会不会想到,上一次中国人和美国人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还是在朝鲜战场上

在到达当天为尼克松准备的钓鱼台午宴上,毛主席特意吩咐人为尼克松准备了一道独具意味的上海菜:“烧划水”,尼克松也许会领会到这道菜背后代表的含义。

“烧划水”是一道上海名菜,以青鱼的尾巴作食材。毛主席为尼克松准备这道菜的含义其实是希望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此次的外交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因为青鱼的尾巴是鱼身上最为有力的部分,在鱼游泳的时候鱼尾就会像船桨一样为鱼提供前进的动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5)

图5

尼克松此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拜会毛主席,他想亲自感受一下,这位能将一无所有的农业国在短短二十多年变成实力不可小觑的工业强国的领导人有着怎样的气魄。

然而对于是否能够见到毛主席他还有些担心,因为此时的毛主席年事已高,在之前还卧病在床了一段时间。

但是很快他的顾虑便被打消了,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四个小时后,便收到了毛主席的邀请。此次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面就定在毛主席的书房。

对于会面的地点,尼克松还有点不悦,他觉得自己似乎被怠慢了。但他的好助手基辛格告诉他,等你见到毛主席你就会明白,他是一位生活朴素节俭的领导人,身上的衣服都有好多补丁,和这样一位简朴的领导人相处,你居然因为接待规格而抱怨,这实在是十分愚蠢的想法。

在尼克松抱着不敢相信的想法见到了毛主席,在这一刻他觉得基辛格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衣着朴素,裤子上还带着补丁。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6)

图6

尽管此时的毛主席年事已高,但岁月的风霜和朴素的外表丝毫没有掩盖毛主席不凡的英武之气。在见到尼克松后,毛主席微笑着站起来和尼克松握手长达一分钟之久,尼克松也回以九十度的鞠躬礼。

在与毛主席的谈话时,尼克松表示想聊一下关于蒋介石和台湾问题,毛主席则豪迈地表示,这些小事情同周总理谈就好了,自己只想与尼克松谈论哲学问题。

之后的交谈尼克松俞发被毛主席智慧幽默又敏捷的思维所折服,面对侃侃而谈的毛主席,尼克松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听老师讲课的学生,他还用笔记记下了毛主席的一些谈话内容。

尼克松后来回忆这次谈话时说,毛主席虽然已经是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了,但他在讲话时丝毫没有显露出疲态,虽然语速不快,但他的思维就像闪电一样敏捷。这次原本预定十五分钟的会谈最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当天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为尼克松准备了招待宴会。

不虚此行 宾主尽欢

在尼克松到达北京之前,他曾和他的助手一起研究过如何同中国人打交道,为了此次中国之行,尼克松还特意学会了如何使用筷子。

在他想来,中国人可能会用燕窝鱼翅之类的传统中国菜来招待他,但那天的晚宴并不是这样。晚上的宴会上不止有中国菜,还有传统的西式菜。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7)

图7

考虑到尼克松一行人的口味,国宴也特地准备了不少传统的西餐,而且还很贴心地准备了刀叉餐具,周总理在宴会上拿出了三十多年珍藏的茅台来招待尼克松

在珍藏多年的酒开封后,酒香溢满了整个宴会厅,在场的所有美国人都不禁感叹这浓郁的酒香,就如同雪山上清冷的风一般沁人心脾。

国宴上每一个客人的面前都有三种大小不同的酒杯,除了珍藏的茅台酒,还准备了各种名贵的葡萄酒和其他饮料。

“你听说过一个笑话吗?曾经有一个倒霉鬼喝完酒想点支烟抽,结果香烟还没有点着自己却爆炸了!”

在尼克松给周总理讲这句话的时候,他还没等翻译说给周总理自己却先开怀大笑,之后周总理也开始开怀大笑同时也真的拿起一直火柴对尼克松说:“这酒真的很烈,的确可以燃烧!”说完周总理拿起一个小酒杯盛了一点茅台用火柴点燃了它。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8)

图8

望着杯子里跳动着的幽蓝火焰,尼克松被这种喝起来醇香浓郁看起来晶莹透明却又可以燃烧的酒迷住了,并且随即感叹道:“这就像火箭里用的燃料一样,这样的烈酒不做燃料真可惜!”

也正是这次周总理给尼克松表演的 “火焰茅台”的小戏法让他喜欢上了这种酒,也就有了他在回国后在白宫的表演结果差点引起火灾的事情。

双方在祝酒后,周总理开始举着酒杯向每一个美方的外交人员敬酒,不过尼克松发现周总理并不是豪爽地喝干酒杯里的酒,每次他都是轻轻的抿一下。

在周总理回到座位上后尼克松问他:“你之前很能喝酒吗?”

周总理带着微笑用回忆的语气说:“是啊,在以前的长征途中,我一下子就喝过二十多杯茅台。”

尼克松又吃惊又疑惑地说:“可是,你今天好像没有喝太多。”

周总理点头后便说:“是啊,最终还是敌不过岁月啊,医生说我现在每天不能喝超过两杯酒。”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9)

图9

之后周总理又说起在那些年长征的路上,茅台酒作为能治百病的良药,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消毒止痛,在路上起了不小的作用。后尼克松豪爽地举起杯子说:“那就为我们的良药干杯!”

晚宴在演奏起传统的美国民歌后气氛达到了高潮,这让尼克松的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不仅是因为他之前从未想过能在陌生的国度里听到家乡的歌曲,更是因为他在晚宴上听到的歌曲正是他曾经在总统的就职典礼上选择的曲子。

盛大的晚宴在众人的举杯欢庆中结束,在随后的正式谈判中,尼克松和周总理在承认中美两国双方在某些事物上存在分歧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双方的认同的总体框架。

尼克松也就台湾方面的问题对中方作出了五项承诺,进一步明确了美方的立场。

自从朝鲜战争之后,美方对关于台湾问题提出的一个政策就是“台湾地位未定”。在会谈中尼克松承诺,美方以后不会再发表类似的声明,并且表示美国会逐步从台湾撤出来。至此,中美双方有了基本的战略互信。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0)

图10

尼克松回想起这次中国之行,让他印象深刻的便是参观中国的大好河山。

尼克松一行人原定计划在2月24日参观长城,但北京城从22日以来一直在下雪,再加上长城陡峭的道路,这样的情况难以保证尼克松一行人游览长城时的安全。

为了能够尽最大的地主之谊,也为了尼克松此次中国之行不留遗憾,周总理决定帮尼克松实现观长城的愿望。

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八十多万人和一百多辆清理车连夜清理积雪和结冰,经过清理人员有条不紊地协作配合,自钓鱼台到八达岭长城八十多公里的路面上,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尼克松一行人在24日这一天按照既定的计划从钓鱼台出发前往八达岭长城,此时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行走的路上都变得整洁干净,丝毫看不出任何下雪的痕迹。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1)

图11

车队安全地到达了八达岭,尼克松一行人登上了巍峨的烽火台,看着远处厚厚的积雪,他不禁饶有兴致的吟诵起了毛主席写过的诗词《沁园春雪》,这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诗词中的壮丽美景和豪迈气魄。

当之后尼克松得知积雪是周总理出动八十多万人连夜清理后,尼克松心情复杂,在感动的同时他也不禁感叹道,一次便能集体出动这么多人,这样的国家究竟有着怎样可怕的潜力啊!只是现在这个国家还不够富有,等他们强大起来将是美国最大的对手。

在尼克松一行人的临行宴会上,尼克松夫人在晚宴上不断地摆弄熊猫牌香烟的烟盒,周总理在看到这一情况后便问她:“你喜欢这个香烟吗?”

尼克松夫人连忙摇头说:“不,不是的,我只是喜欢烟盒上的大熊猫,我能将它带走吗?”

周总理随后便说:“当然可以,不只是烟盒,我们还会送你们几只真正的大熊猫!”

尼克松夫人当即就惊讶不已,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国宝动物,当时的很多西方人都对熊猫特别喜欢。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2)

图12

1972年2月的28日中美两国签署联合公报后,尼克松也结束了此次的中国之行,他带着象征中国人民友谊的茅台酒回到了美国。

他曾经自豪的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在周总理把这样的话讲给毛主席听时,毛主席哈哈大笑地说:“我看啊,其实是世界改变了他!”

其实尼克松也不止一次来到中国,在1976年的2月21日,时隔四年后,尼克松又再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时的他已经因为“水门事件”而辞去了总统的职务。

但他在第二次他来到中国之后,无论是接待他的规格还是宴会的礼节,依旧如故,仿佛他还是美国的总统一般。

再次来到中国的尼克松感到一切都无比的熟悉,唯一的变化是毛主席的身体大不如前了,经过岁月的侵蚀,毛主席的说话语速已经跟不上他的思维了,不过毛主席依然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和尼克松交谈。

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他总是会想起自己在第二次与毛主席会面时,毛主席用颤抖的手端起茶杯轻声地说: “干杯!”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3)

图13

尼克松曾说,毛主席是一个极具魅力的领导人,他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世界,无论其他国家的人怎样评价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

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努力与中国改善关系,对中国友好的尼克松曾是一名十足的“反共分子”。尼克松自从踏入政坛,就是“麦卡锡主义” 的拥护者,1952年,尼克松凭借极端的反共立场成功成为了当时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副总统。

然而在尼克松当上总统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基辛格探讨重新与新中国接触的可能性。尼克松的政治行动让人大惑不解,但这样的举动与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分不开的影响。

携手努力 共造和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两级局势逐步朝着美守苏攻的方向发展,美国不仅深陷越战泥沼,而且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开始赶不上苏联,同时苏联的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强,美国的国际地位受到来自苏联的挑战,面对压力的美国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盟友来应对苏联的挑战。

不止美国不好过,这时候的中国方面也面临来着苏联的压力,1964年苏联换了新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中苏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4)

图14 勃列日涅夫

1969年我国与苏联在边境上冲突不断,在3月份中苏之间更是爆发了珍宝岛之战,苏联在我国的边境线外控弦百万,顿时气氛剑拔弩张,如何缓和如此紧张的局势成了当时中国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

由于与苏联交恶,中国北方边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当时的国家领导者也认识到如果此时能够改善中美关系,将对整个国家的安全环境具有很大改善,中苏关系的变化也让尼克松决定加快改变中美关系的步伐。

1969年9月,尼克松在出访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期间,分别和两国的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尼克松希望借两人之口来转达美国希望同中国友好的讯息。

不仅美国在寻找机会,中国方面也同样如此,1979年毛主席曾经多次与一位美国人也是中国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会谈,毛主席曾经对斯诺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中国是非常欢迎的。

一个星期后,国庆典礼上毛主席和斯诺谈话的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这些都是中国领导人向美国发出的含蓄却又意味深长的讯息。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5)

图15 乒乓外交

在同一时间段远隔重洋的美国,尼克松也接见了《时代》杂志的记者,再次表达了自己相与中国打交道的愿望。此时的情况是,中美双方如何迈出改善关系的第一步成了首要问题。

事情的转机就出现在 1971年4月10日,这一天的晚上北京机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美国人, 他们是刚刚参加完世界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也是踏上新中国土地的首批美国人。

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远道而来的乒乓球运动员们,就在同一天尼克松宣布结束已经实行了二十年的对中国贸易禁令,放宽了对中国贸易方面的相关管制措施。

“乒乓外交” 的事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掀起了超人预期的热情。

整个4月份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消息成了美国媒体报道的焦点。在之后美国又邀请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到美国去访问,这表明中美两国当时都有打开交流渠道的愿望。小球转动了大球,乒乓外交拉开了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

1971年7月1日,基辛格从华盛顿出发,开始了从东南亚到法国为期五天的访问,此行不只是简单的国事访问,因为他还要完成一项总统交给他的秘密任务。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6)

图16 基辛格与周总理握手

为了排除美国国内反对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势力干扰,尼克松决定派出基辛格与中国提前秘密接触。

1971年7月9日,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特使的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出发秘密到达了北京,在基辛格在到达北京后,首先在与周总理的会谈中在台湾问题上交了底,基辛格表示美方不会支持台湾的独立。有了这个共同认同的前提,中美双方的关系便得以进一步打开。

在中美两国双方的携手努力下,尼克松终于来到了他从未踏足的东方国度,1972年2月21日,他和周总理一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时刻。

时隔二十五年,尼克松将他的手伸过了辽阔的太平洋同周总理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事件也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端,标志着中美冷眼相对的时代的结束和互利共赢的时代的开始!

1972年尼克松访华始末(带回去几瓶茅台)(17)

图17

在尼克松中国之行结束后,他带着承载着中国的友好与和平的茅台酒回到了美国,有人曾评价尼克松为打开坚冰的智者,但他在白宫用茅台进行的“精彩表演”更像是一个顽皮的政治家。

正是这位顽皮的政治家在复杂纷乱的局势不因自己意识形态的好恶,坚持打开与中国交流的大门,从此之后中美的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也得以建立平等尊重的外交关系。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美两国之后正式建交的铺垫,也堪称二十世纪政治史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