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把事业单位分为行政、公益、自收自支三类。其中行政类转为机关,公益类保持事业单位编制不变,自收自支类转为企业。也就是说事业单位改革后,剥离生产经营职能,取消差额拨款单位,只留全额拨款单位。

机构改革差额编可转全额编制吗(只保留全额拨款类编制)(1)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每年年底提交一份预算,财政局审核后下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家不拨款,全年单位所有的开销,包括房租、工资等等行政支出都来自于本单位的收入。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财政拨款是看每年单位收入多少钱,开支多少钱,中间的差额由财政下拨。相对来说,资金比全额拨款要紧些,毕竟不敢花太多,万一财政审核没过,多花的钱就得从明年的经费里抠了!

机构改革差额编可转全额编制吗(只保留全额拨款类编制)(2)

事业单位之所以成为差额供给,是因为单位承担着一部分生产经营职能和一部分公益服务或管理职能,有经营收入,不能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供给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根据2017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将近140万个事业单位,3600万事业人员。这些事业单位中,包括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也包括参公和非参公,按职能包括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3600万事业人员中,也包括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编外人员、合同工、劳务派遣工等。

1、事业单位改革:这近140万事业单位中,自收自支撤销,生产经营类改企,公益二类剥离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改企,行政类职能划归相应的行政机关承担。职能相近的进行大范围整合,省直、市直事业单位精简比例达到50%,县区级精简比例达到90%,乡镇七站八所就剩下三个中心。按这个比例计算,事业单位总额粗略估计,应该在30万以内。有差不多110万个事业单位,有的整合到行政机关,有的改企经营,剩下的按职能进行整合,只承担公益服务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

2、事业人员:3600万事业人员中,要求精简15%以上,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近1200万编外人员的存在,人员精简对正式职工基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有的“妥善安置”的原则。编外人员中,生产经营类改企,合同人员随企安置,或者自主择业;执法队伍严禁使用临时人员、辅助人员,又会裁减一部分,基本上就完成了人员精简任务。剩余的编外临时人员,根据人事管理权限,党政部门和管理类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负责招聘,或者指定劳务派遣公司,派遣辅助人员协助履行职责、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可能自行招聘临时编外人员,自行管理,也可以由人事部门负责统一招聘供给。

事业单位改革后,实行政事分离、事企分开,除执法外不再承担行政职能,也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和中介服务,只承担公益服务职能,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条例》规范管理,也不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2019黑龙江省考申论复习中的“供给侧”

最近在省考课程授课中,经常会有学员询问:申论的复习应该复习的重点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最普适性的答案是:在申论复习中,要全面备考,首先要掌握不同题型的作答方式,其次要看热点,积累素材,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最后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方法和技巧。但是考生在这一建议下,并不能有明确的复习方向,依然感觉迷茫。所以考生要在复习中,根据在授课老师的建议,结合自己的需求,有侧重的采纳老师的合理建议。今天中公教育专家为各位考生总结下在申论复习中的“供给侧”。

“供给侧”字面的理解是在供给方面要有所侧重,在经济生活中,供给方面的四大要素包含: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那么在申论学习中的要素是:阅读理解能力、分析作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优化各能力,做到申论学习中的“”均衡发展。

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部分的提升基础先落在理解能力上,无论是小题部分的作答还是大作文的写作,都应该建立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说白了就是考生在考场上能不能弄懂材料,理解命题人真正的命题意图,这直接影响申论考试分数。其次,在阅读材料时,应灵活、综合运用词、句、段的方式,不仅能帮我们快速找寻答案要点,还能有利于梳理材料与答案逻辑。再次就是阅读时应仔细认真,要根据词性和段落中呈现的要点要素梳理答案,更要注重细节的阅读。最后,应大量阅读时政热点,在大量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以节省阅读时间。

分析作答能力,在这一部分能力,主要是在依据作答对象在材料中找点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在做题中,必须先进行审题,只有将作答对象明确了,才会更有方向和目的的去找点,所以能分析出明确的作答对象很重要。第二,结合材料分析出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要素,在具体找点中,可将老师讲解的作答技巧结合到找点中,例如贯彻执行题,答案呈现的逻辑,通常为材料的逻辑,提出对策题,通常要寻找的点包含材料中的直接对策、问题、原因、影响和经验、教训。

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只体现在申发论述,也就是大作文上,在小题部分作答也很重要,所以说,将答案精炼的呈现的答题卡上,最主要依据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部分能力的训练,首先在小题部分,先基于命题人的意图,可将材料中的要点,按原词原话呈现,其次,在答案要点能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时,可适当提高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即做要点总结,呈现出“小帽子”,再次,在大作文的写作中,语句要通畅,语义要完整,语言要简练,可适当提升语言的文学性,最后,建议各位考生可适当多阅读政府官方的政策性文件(例如十九大报告),多读新华网、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归纳总结其写作特点、写作结构和用于习惯。

每位考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建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到有针对性的备考,成功上岸!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鸡西中公教育微信公众平台:jixioff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