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带湖新居将成

【宋】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1)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担任江西的安抚使。他深为自己受排挤和掣肘而苦恼,就在带湖修建新居为退隐之所,取名“稼轩”,并以为自己的号。新居落成,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对自己遭受打击的不满和愤懑,暗示自己的退隐是被迫无奈的。同时,以菊竹梅兰表现了自己品行的高洁和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现实社会中的辛弃疾是失意彷徨的,但辛弃疾并非一个生来就走向超脱世界的人。他也曾积极进取,也想建功立业,也想扬名立世,活出一个儒家传统社会中真正的士大夫的精彩来。然而,一个懦弱的时代,一个没有脊梁的政府只会让他的雄心壮志化为梦幻泡影,让他倾心于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生活,于是,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这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

上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含蓄的笔法表达了自己的隐居是迫不得已的,是无可奈何的举措,共分四层意思。“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入题直截了当。我的新居落成了,但是我还未回去,引起了猿鹤的怨恨和惊怪。“三径”用的是汉代蒋诩隐居的典故。汉代蒋诩隐居时,在门前开了三条路。古人因此用“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一句,既点出了自己选择了一种归隐生活,又点出了自己的不甘心。毕竟,作者的归隐实在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诉求表现,而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消极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为什么不能甘心归隐呢?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层意思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这句紧承上句,解释了作者不忍归去、内心纠结的原因。为什么平生有高卧云山、豪气干云的气概,而这些年来,却总是奔波于官场,无所作为,空惹那些跳梁小丑们耻笑?言下之意是自己的理想抱负尚未实现,这就解释了自己不甘心归隐的原因。“衣冠人”化用“沐猴而冠”成语,是作者对投降派的蔑称。世道成了这个样子,自己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三层的意思,“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这官场,我已彻底厌倦了,那么还是让我去过那让人向往的隐居生活吧,归去,应该是越早越好,这是无可奈何的,难道是为了莼羹和鲈鱼的美味吗?“莼羹鲈脍”用的是西晋张翰的典故。第四层,补充说明自己的归隐是被迫无奈之举,“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你看那高高的天空,飞雁听到弦响就急忙躲闪;波涛滚滚的江上,出现巨浪船就急忙回避。作者突出地表达了自己引退是因为遭到了朝廷的排挤和打击的无奈之举。“雁”“船”喻指作者自己。“惊弦雁避”用的是“惊弓之鸟”的典故。

下片,作者描写了理想中隐居生活的美好,突出了自己的心性高洁和品格的高尚。“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我要在东面的山冈上再修一所书房,在书房朝水塘的地方再开上小窗。这句是总体对隐居场所进行勾勒。“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在池塘的周围栽满柳树,在春风吹拂、杨柳依依的春天,将划着小船在池塘钓鱼。我还要在住所的周围栽满翠竹,周围圈起篱笆墙把竹林护起来,还要栽种一些梅树,在寒冬腊月我也能欣赏梅花的开放。这句是对隐居场所美景的细描。“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我在隐居的田园中,将效仿先贤屈原,餐菊饮露,纫兰为佩。这句突出表现了作者不甘没落,追求崇高与冰清玉洁的精神和品格。可见作者隐居生活只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管身在何处,牵肠挂肚的都是国家和人民。这样就自然引出全词最重要的一句,也是最后一句压轴语来:“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考虑再三,可能皇帝仍会挽留,因此,是继续留任,还是隐居田园,思想上犹豫不决。不管隐居的生活是如何美好,如何诱人,只要作者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有实现抱负的可能,他都会毅然决然地把那一切都抛弃而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去光复山河,去中兴再造。至此,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立刻便矗立在我们的面前,高大而清晰。

这首词,作者在选材造句上,表现出了极强的画面感和表意的象征性。“茅斋”“轩窗临水”“小舟行钓”“绿柳成行”“疏篱”“竹林”“梅海”“菊园”“兰苑”,不需什么技巧,把这些对象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花园,一幅曼妙的图画。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叠加使用这些意象,突出了自己品格节操的高尚(兰、竹),追求的崇高和意志的坚定(菊、梅)。这些意象的使用,起到了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突出主题的作用。

#教育听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