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鹗里曾”家族,是省城坊巷世家中极有特色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仕宦团体在清代,曾晖春四世直系接连进士,为闽都独一无二,就已显露出其父子孙曾的各个不凡之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曾巩四兄弟一同登进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巩四兄弟一同登进士
福州“鹗里曾”家族,是省城坊巷世家中极有特色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仕宦团体。在清代,曾晖春四世直系接连进士,为闽都独一无二,就已显露出其父子孙曾的各个不凡之处!
鹗里曾,望出江西南丰。清代,福州鹗里曾在乌山西麓庵边角建南丰曾氏祠,主祀曾巩。祔祀明代曾熙丙及其明、清两代著名的鹗里曾后人。该祠毁于1960年前后。
明代忠臣曾熙丙
明初永乐年间的鹗里曾始祖、国学生曾孟宁(卒于1425年)以靖难祸,自江西新淦迁闽之南台岛洪塘鹗里,传数世,家贫仍不废弃读诗文。其中,六世祖曾士迪为嘉靖年间廪生,是一位孝子,事迹载于民国时期陈衍所纂《闽侯县志》,“后以子熙丙贵受封”,是内阁首辅叶向高退休后的挚友。
七世祖曾熙丙(1576—1644年)是鹗里曾第一拨闪亮登场的人物,《福建通志》《闽侯县志》有传。自其开始,迁居福州城内而成为望族。熙丙谱名用晦,字敬炫,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历任福建惠安教谕、广东新会知县、陪都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以能吏称”。太监魏忠贤擅权时,其守正不阿,所上前后奏章皆无回音,遂以母老为由乞归养,经屡荐而不出山。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北京城破,明朝灭亡。数月后,熙丙闻报,哭泣不食数日,月余卒。是为明代的忠臣。
曾熙丙生有三子:庭龙、庭骐、庭驹。起先,长、次子两房较为显达,跨越明、清两朝科第人数多,庭骐之子曾大升,清初举人,官至宁夏副使,以劳累卒于官。往后,则是庭驹(岁贡生,官兵部职方司主事)的后裔后来居上,为鹗里曾第二拨闪亮登场的群体,最早的领军人物即鹗里曾十三世祖曾奋春、晖春兄弟,尤以曾晖春为重点。
现已知鹗里曾所产生的全部名人,均为出自曾熙丙的直系后人。以明、清两代合计,包括文、武、副三种举人,共计40人(其中,清代中叶的曾晖春及其后裔就达到18人);进士9人(其中,曾晖春及其后裔7人);翰林2人。曾熙丙及其直系后裔,跨过几次改朝换代的局面,时长已达好几个世纪,皆出有名人。这是相当罕见的。用当代科学的语言来说,这就是遗传基因。
林则徐的表亲
曾晖春(1770—1853年)谱名为城,字霁峰,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历任国子监学正、江西新建等知县、江西义宁州知州。退休后,因赞助公益事业,钦加四品衔。他是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年)的“两姨表”亲表哥,共同的外婆家即在今文儒坊19号“林则徐母家故居”(陈宅)。晖春原住西门大街、东街,晚年随幼子移居黄巷陈寿祺故居。
晖春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亲见五子登科,即五个儿子(元基、元炳、元海、元燮、元澄)皆中举人(称为乙科),其中三人(元炳、元海、元燮)又成进士(称为甲科);活至84虚岁,亲见三代蝉联进士(晖春—元炳—兆鳌),而来不及见到光绪年间曾孙曾宗彦、曾福谦(他俩为堂兄弟)成进士,宗彦入翰林。福州有句古话“这人没入甲”,是嘲笑没能成为进士的举人。实际上,能考中乙科也十分不易,试看《儒林外史》。后来,这话竟衍变为看轻他人的“这人没入格”。
曾晖春生前留下家训:“烟害更仆难终,宜痛绝之为是。”表明对表弟林则徐禁毒壮举的大力支持。晖春所作《全闽第一楼(即福州鼓楼)赋》,是目前已知此楼唯一之赋。其所作的《和芷林(即梁章钜)梁园十二咏》五言绝句,亦流传颇广。
鹗里曾蝉联进士的第二代之一、老二曾元炳(1794—1840年),榜名曾元卿,谱名叶章,字蔚岩,号小米,为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翌年连捷成进士,历任安徽桐城、怀宁等知县,擢亳州知州,署理凤颍同知,转颍州府抚民同知。道光十八年(1838年),其表叔、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在致刘敬舆信中说:“小米在怀邑,距楚较近,书问常通”,曾指导元炳查禁烟毒。元炳获烟犯,上谕予以议叙,其为则徐表叔生前增添了光彩!
鹗里曾“伯侄三杰”
元炳长子曾兆鳌(1816—1883年),是晖春的长孙,系曾家蝉联进士的第三代,谱名于柱,字晓沧。他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19虚龄考中举人,二十年(1840年)考取贡士,因丁父忧,未能参加殿试,只能在3年以后补考而成为下一科的进士。官刑部浙江司主事、道台衔陕西即补知府,升用候补道台。退休后,历任福州越山书院、泉州清源书院、厦门玉屏书院山长。光绪七年(1881年),其为闽南学子们编辑的《玉屏书院课艺》二卷出版。
兆鳌原配妻邱氏早卒,继娶江苏高邮王如瑛(1818—1858年),系探花、工部尚书、著名语言学家王引之的长孙女。王如瑛为曾家诞下长子曾宗彦、次子曾宗诚。曾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鹗里曾人物“伯侄三杰”(曾毓隽、以鼎兄弟俩与胞伯曾宗彦),就出自这两房。
近代中国陆军之父、鹗里曾蝉联进士的第四代曾宗彦(1850—1912年),生于北京,3岁那年回到福州。其谱名成焘,字君玉,号幼沧,是林则徐的表曾侄孙,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亚元(仅次于解元),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贵州思南府知府等。其间,曾任福州凤池书院、正谊书院山长。他早年去过台湾和厦门讲学,为戊戌变法维新志士。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百日维新运动开始,甫任御史的曾宗彦,已在此前的四月初六日(5月25日)奏上《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陆军折》,主张在全国推行陆军的军事改革,为光绪皇帝所采纳,于五月初一日(6月19日)公布实行。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是近代中国海军之父,而曾宗彦则是近代中国陆军之父。沈与曾皆是林则徐的亲戚晚辈,均为林公身后增添了不一般的光彩!
曾宗彦的胞弟曾宗诚(1855年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举人。宗诚长子曾毓隽(1875—1967年),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也考中举人。毓隽谱名以烺,字云霈,为胞伯曾宗彦的谊子,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总参议等。因他是“三造共和”段祺瑞的两位军师之一(另一位是徐树铮),对近代中国政局的影响力,大大超过部一级的总长。1956年,他被周恩来总理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终生履职)。
曾宗诚次子曾以鼎(1892—1957年),字省三,为抗日海军名将。1945年抗战胜利任海军总接收员,他派李世甲去接收台湾地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任正军级的中央军委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主任。1957年11月2日病逝,被追认为烈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者为林觉民故居首任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