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2022年的“新年好”仿佛还在耳边,2023年的新年钟声便即将敲响。回望不平凡的2022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这一年,元宇宙的概念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紧密,书法和美术合并为一级学科引发大家的讨论,冬奥会、世界杯上艺术大放异彩……

岁末年尾,我们通过梳理关于美术、书法界的一些值得记忆的展览、事件、人物、热点和现象,与大家一起穿越时光,回顾这充满激情与热血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

为艺术擘画新蓝图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报告中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文艺界指明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方向。全国文艺界掀起了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热潮。

延安讲话精神

新时代新实践

2022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80年来,《讲话》精神一路指引革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党和人民哺育了一代代优秀文艺工作者。

“人民为中心 文艺攀高峰——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分为“精神如炬,奋起革命新文艺”“大道如歌,奋笔书写新华章”“信念如磐,奋发改革新征程”“江山如画,奋进伟大新时代”4个篇章,汇集展品千余件。上海市4家市级国有美术场馆共同推出馆藏精品线上联展,以不同视角、不同阶段的叙事展示上海海派美术“国有航母”及沪上几代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用画笔为人民和时代立传、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书写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实践所取得的成就,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

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向人民大地——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特展”开展,通过书刊、手稿、照片、实物、影像等多种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讲话》的背景、发生、成果、传播及其精神内涵。

除此之外,多省的文艺工作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为载体,通过文艺讲座、座谈交流、书画笔会、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等形式,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

文化新地标

增添艺术好去处

作为人类文明精神的聚合地,美术馆被赋予了太多符号与象征,它能给人一种慢下来感悟、体验、对话、分享和品味艺术以及生活的美好。今年,亦许多重要的美术馆、艺术馆等对外开放。

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历时三年建设,7月23日,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同时揭牌。版本馆核心功能为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是国家从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战略高度部署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是“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精品传世工程,被列入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

2022年热点词(这些热词你没错过)(1)

观众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刘庭玉/摄

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历经4年筹划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于6月22日举行建成开馆仪式,并于7月3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博物馆建筑展示了对传统美学新的阐释,其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中国艺术、香港城市景观三大元素。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借鉴了北京故宫建筑和藏品,并以融汇古今、结合中西的方式重新诠释故宫文化。

此外,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宁夏美术馆、独白美术馆、钢美术馆、琴台美术馆、桂湖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一系列美术馆、博物馆落成,并对公众开放,为大家奉送上一道道艺术盛宴。

绘画大系

成果展一眼千年

今年以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先后在浙江美术馆、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利用图像、文字、新媒体科技等多元化展示手法,集中展出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国宝”的一次集合汇聚,更是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2022年热点词(这些热词你没错过)(2)

9月29日,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观看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通过全球合作与图像数字化汇聚,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为社会大众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鲜活的美育课堂,为梳理中国图像文明史打造了坚实的框架,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包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

元宇宙

创造智慧未来

今年,元宇宙的概念迅速迎来一个跨界全域大爆发,令人眼花缭乱的元宇宙应用场景正迅速扩展至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元宇宙”(Metaverse) 正在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产业界的“风口”。

3月,60位馆长、学者联合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8月,“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数字展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文博发展创新峰会——2022数字展示论坛”先后举行。两场高规格的、关于数字化与博物馆的论坛如此密集地举办,在国内也是罕见。

此外,“设计智慧 场景创新”高峰论坛、“艺术 科技:未来叠加态”等一系列展览、论坛活动也纷纷举办,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觉空间。

不论是数字化展陈、虚拟现实、加密艺术、NFT(非同质化代币)还是以太坊,在这个新兴概念迭起、新技术丛生的时代,人类的博物馆如何发展、未来如何构想,文博事业、科普艺术、自然生态与资源地理教育如何绽放,都日益进入我们的思考议程。

双年展

社会变化晴雨表

双年展集“艺术节”、“当代艺术”、“国际化”等多个元素融于一身,对文化和城市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新引力。2022年,又是双年展的“大年”。

第23届悉尼双年展以“rīvus”为主题,意为“河流”,来自世界各地的89组艺术家、330余件展品参展;第12届柏林双年展以“仍然存在!”为主题;第14届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中,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展等等。国内各个城市双年展、三年展也纷至沓来,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生命之光”为主题;第13届上海双年展以“水体”为名;“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寻找艺术中的“缓存空间”,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探讨“城市生息”,兰亭书法社双年展以笔墨“赓续兰亭”。

还有一些双年展、三年展因疫情影响,延期至今年开展,如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女性和跨性别艺术家为主角的想法,约九成女性艺术家参与,创造了双年展历史上的纪录。延期后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是展期最长的一届,跨越春、夏、秋3个季节。法国里昂双年展围绕“脆弱宣言”展出近两千件作品,通过个人、城市和世界的棱镜分别探讨了脆弱性和抵抗力。

双年展不仅是大型的城市推广项目,也成为当代艺术的巨型展台和反映社会变化的晴雨表。

百年诞辰

以纪念传承先人精神

2022年是潘天寿诞辰125周年、诸乐三诞辰120周年、启功诞辰110周年、李震坚诞辰100周年、贺友直诞辰100周年、苏天赐百年诞辰、木心95周年……为传承这些艺术大家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致敬他们的杰出贡献,各地纷纷举行诞辰纪念展览,以最直接的方式回顾大家们的艺术成就。

2022年热点词(这些热词你没错过)(3)

潘天寿 映日荷花别样红图 1960年

“潘天寿诞辰12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举办,活动由“潘天寿笔墨与构图研究展”“中国画分科教学60周年学术论坛”两部分组成,他的故乡宁波宁海举办“潘天寿杯”浙江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艺术展”于8月6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此后开启巡展;北京多部门、多机构举办了一系列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和展览;4月26日,“大道行深——纪念李震坚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此后在浙江丽水市美术馆巡展;9月,苏州博物馆和木心美术馆合作推出“池静石眠——木心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展”等。

展览、纪念活动是一时的,如何从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中汲取营养,在他们探索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其探索的结果、方式和精神,是我们今天的使命。

新政策

艺术教育有新变化

2022年,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改革正在进行中。

2月,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重点提到将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深入推进“双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等要点。其中与美育相关的还包括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9月1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版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自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按新版学科专业执行。

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

现如今,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定新政策、出台新举措、探索新路子、取得新成效,这一年,美术界务实而奋进。

艺体交融

以艺术展现运动之美

艺术和体育是人类通用语言,运动会的举办也催生了一大批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2022年热点词(这些热词你没错过)(4)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

2022年,中国举办了冬奥会,原计划在9月召开杭州亚运会(后延期),一大批“顶流”捕获大家的心:“冰墩墩”“雪容融”,“江南忆”组合“琮琮”“莲莲”“宸宸”等。除此之外,会徽、奖牌、服装、火炬台、场馆设计、主题邮票等无不与艺术相关。设计师通过自己的手段参与并影响着各类体育项目,让体育运动广而告之,并深入到所有大众心里,人们开始疯狂热爱并参与着各类项目……艺术、运动、生活已无法分离。

此外,“迎冬奥·美在逐梦——中国美术馆藏体育题材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大展、2022首届国际体育幽默画展等展览推出,通过艺术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运动之美。

名画遇袭

以环保之名的艺术之殇

今年,发生了多起以“环保”名义,来实施对世界名画的袭击和污损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10月14日,梵高的名作《向日葵》在英国国家美术馆被“停止石油”组织的抗议人士泼洒番茄汤;23日,在德国波茨坦巴贝里尼博物馆的莫奈名画《干草堆》被泼洒土豆泥;27日,在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一名气候活动人士用胶水把自己的头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头”粘在一起;11月4日,在意大利罗马波拿巴宫展览的梵高名作《播种者》被用豌豆汤投掷;5日,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两名环保活动人士将自己的手粘在戈雅的画作《裸体的马哈》和《穿衣的马哈》画框上,并且在两幅画中间写下了“ 1.5℃”;9日,两名某环保组织成员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国家美术馆对安迪·沃霍尔的著名丝网印刷作品《金宝汤罐头》进行涂鸦……

把世界名画作为破坏对象,并非这些环保人士的创举,但有所不同的是,以往的破坏者不少是不懂事的孩子或者心理人格存在问题之人,而这次所谓“环保人士”的破坏明显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并且是连续出手,有所节制,在获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规避违法风险。

环保的问题在当下确实很重要,可是用毁坏名画的办法,或者是在博物馆中的恶搞来提高大家的眼球,关注环保,实在不可取。

(来源:美术报 作者:俞越 唐永明 施涵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