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和老伴儿去买菜的陈大爷,突然心衰住院了,让整个小区的人都为之一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二次煮沸的水致癌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次煮沸的水致癌吗(不仅有毒还会致癌)

二次煮沸的水致癌吗

几天前,还活蹦乱跳和老伴儿去买菜的陈大爷,突然心衰住院了,让整个小区的人都为之一惊。

事情是这样的。

陈大爷是武汉人,今年73岁了,平日里除了在小区跟大家下下象棋外,平常活动就是买菜了。前几天,他像往常一样出去买菜,因为天气越来越热了,武汉又热,回来口渴到不行,于是连着一口气喝了4大杯子的水。几杯水下肚确实解了口渴之际,可没想到刚到下午,陈大爷便出现了腿肿和胸闷的症状。因为本身就患有冠心病,出现这些情况,陈大爷不敢耽搁,于是立马去医院进行了诊断,被确诊为心力衰竭,并且同事伴有肾功能衰竭的情况。

陈大爷和其家人都十分不解,平日里他都很注意生活习惯,也有按时吃药怎么可能心衰呢?

随后在医生的解释下,没想到陈大爷的心衰竟是因为喝水导致。这个回答又是让陈大爷一家一头雾水,好好地喝个水怎么会喝出心衰呢?

水是生命之源,为何陈大爷喝了会心衰?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性或功能性疾病,引起心功能下降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通俗点来说,就是因为喝水导致陈大爷心功能急剧下降,出现心衰。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和陈大爷以及家人一样,认为简单地喝个水怎么会心衰呢?

诚然,水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大口或者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会导致血液循环在短时间内突然骤增,从而导致心脏负荷突然加重。对于正常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身体会自我调节,通过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去。但是对于有心衰病史或者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就很容易发生急性心衰的情况。

陈大爷本身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在口渴的情况下一口气喝了4大杯子水,导致血容量短期内骤增,再加上本身疾病的情况下,心肌收缩功能不好,就会出现心衰的情况。

这就是为何陈大爷会因为喝水心衰的原因。

天气日渐炎热,喝水也有讲究

夏季到了,体液流失得快,我们喝的水也多了起来,虽然陈大爷的心衰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意外、是特例。但是在夏季喝水的一些讲究,我们还是需要做些了解。

好了,我们回归正题。夏季喝水的第一点便是不要等着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人体已经感觉到口渴,说明身体内水分已经失去平衡,身体内细胞已经处于脱水状态,这个时候才喝水,要么短时间内喝太多,对心脏不好。

其次,餐前不要过量喝水,因为在吃东西之前喝太多的水,消化液会被冲淡,食物吸收也会受到影响,长时间下去,人体消化功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也不提倡过量饮水,每天摄入水量控制在1000-1500mL正常。

在夏季喝水做好这3点,让饮食健康有保障。

白开水有毒还会致癌?

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而白开水可以说是我们水杯中最常见的水,但是关于白开水有毒致癌的问题却一直被广为流传。

为何说白开水有毒会致癌,这就不得不提到氯这种物质。

我们知道,为了满足生活饮用会让工业生产需要,自来水厂会在水中添加漂白剂给有杂质的水进行消毒、杀菌消毒。

而人体过量摄入氯,可能会导致低氯性碱中毒,长此以往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因此很多人认为烧开的自来水也不能喝。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自来水厂出来的水中余氯含量要低于4mg/L,我们家庭用水余氯量一般0.33mg/L。自来水经过高温煮沸之后,氯气会被挥发,烧开之后的水余氯量一般是0.03mg/L,这个量已经很低了,所以并不用担心自来水中余氯的问题。

因此白开水没有毒,也不会致癌,可以放心喝。

中老年人睡前别喝水,这个点喝最健康

喜欢喝水是好习惯,但是建议中老年人睡前别喝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肾脏功能会逐渐下降,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肾脏血液无法正常供应,导致肾脏浓缩功能变差,尿液随之增加。除此之外,老年人的膀胱逼尿肌萎缩导致收缩力下降、泌尿生殖道疾病、内分泌和心血管疾病等,都会增加中老年人夜尿的次数。

如果中老年人在睡前喝水,很可能会导致夜尿增多的情况,而夜尿频繁又会影响到睡眠。睡眠不佳会影响人的记忆力、情绪还有注意力。其中还会导致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病发率会上升。所以中老年人群,应该避免在睡前喝水 ,如夜尿频繁,不妨试试比平时早几个小时喝最后一杯水。

生病是身体的痛,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都是谨小慎微,因此看到网络上的文章或者视频,总是会联想到自己身上,但是网络上的消息良莠不齐,还是要睁大眼睛去粪分辨。

参考资料:

[1]《大口喝水会导致心衰,是不是真的?》.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 2021-11-11

[2]《老年人为什么会出现夜尿增多?》. 人卫健康.2020-11-29

[3]《睡觉前喝水害处多!这些时候喝水最好》.健康时报.2018-03-23

[4]王桂真.自来水能致癌?[J].《食品与健康》,2016:46-4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