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熊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

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节操的范仲淹是苏州最具代表的古代先贤,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还有一句兼具理想而实用的话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受此滋养,在这方水土上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医生都是书法相当可以,甚至相当了得。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2)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3)

比如就像孙光夏院长,医术本身毋庸置疑,其严谨、细腻却又儒雅、亲切的风范使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孙光夏还有两个副业:一是读书,一是书法。

书法,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代表,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不仅能够凝心静气、陶冶情操,还是抒发情感、映照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讲的“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说是说他的书法不是主业,但是绝不业余。见过孙光夏书法的,一般都感慨他百忙之中竟还能练出这一手好字确属不易,情不自禁地啧啧点赞无不称其字如其人端雅秀劲。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4)

其正宗的品质毫无例外也是和那些如今叱咤苏州书画艺坛的同龄人一样,如出一辙的年少时一起耳鬓厮磨厮混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二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的“唐四”以及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传统中辅车相依花前月下,所以根基扎实,功底深厚。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5)

而外,他通过阅读,既向生活的平凡抗议,也获得生命的扩展和延续;不仅在阅读中寻找炫目的新鲜感,也是对自我判断的印证;获得知识让人快乐,这是肯定的;素质提高使人尊严,这是正面的。读书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也包括了他学书必须得认碑读贴。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6)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7)

碑学趋于涩,多半以庄严肃穆的篆、楷、隶体凸现斑驳、苍古、厚硬之美,关键在于笔墨的留与慢;帖学趋于疾,常以草、行、楷书的日常书信来往或者各类手札呈现高雅、浓郁的书卷气质,源自八面用锋的变化和精熟。时光把业精于勤荒于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过程都化作了过眼的云烟,只留下能够说话的手下出笔和作品:它将生命一笔简化,最能持久地对抗且还原那些值得崇拜的纷繁驳杂。“自我”得到了养分,从而让人遗忘此间种种的牺牲。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8)

比如说,在孙光夏的书法里,依依稀稀隐隐约约地若隐若显几分郑板桥的意思。若有其事的是:郑书以画入字,孙书以字写字;郑书在“捺”上大张旗鼓大做文章,孙书的“撇”是用心良苦大有讲究。异曲同工之妙:融楷、草、隶、篆为一体,“乱石铺街”的疏密相间,行云流水的节奏韵律。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9)

比如说,在孙光夏的书法里,朦朦胧胧模模糊糊地含糊其辞些许齐白石的味道。不约而同的是:境界老拙,用笔迟笨;常以撇捺斜笔破之,因此平正而不呆板。求同存异在于:“语言尽传统,衣冠合新潮”,时过境迁的不同年代的笔墨当随。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0)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1)

再比如说······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如江海之水滔滔······

优秀的人总是把许多事情都做得非常优秀,在于其能扬长避短避实击虚而非抱残守缺因陋就简,在于其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非依样葫芦陈陈相因,在于其能举一反三心领神会而非萧规曹随一成不变,在于其能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却不死肯闷劲照抄照搬。何况孙光夏还是喜读苦读善读饱读诗书之人。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2)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3)

孙光夏书法的风貌更多地有他自己比较鲜明的特征,既富有“金石味”,又充满“书卷气”,韵味悠长、绵厚而又劲道十足。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4)

孙光夏在清新亮丽的行楷运笔中带着点隶书的波磔暧昧,结体上似乎歪歪斜斜踉踉跄跄的夸张适度有致,而在章法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遥相呼应,一笔一划带着些许调皮的幽默透露着亲切与率直,但却并不因此流于浮泛;耐人回味的密致文字中不时灵光乍现的一撇一捺,充满思考的机锋与创意,见解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的另有洞天。看他的书法,带给我们一种不禁唏嘘、大呼过瘾的书写快乐。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5)

和孙院长聊天谈话是充满睿智的快乐,看孙光夏的书法有舒筋活血的畅快。

行路难夸张修辞(歪歪斜斜踉踉跄跄却夸张适度)(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