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古木之
编辑|古木之
前言
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收录的一千三百六十个曲目中,以梦为题的曲目约三百个。在元朝,以“梦”字命名的戏曲中,有《西蜀梦》、《绯衣梦》、《蝴蝶梦》、《黄粱》、《东坡梦》、《庄周梦》、《扬州梦》、《云窗梦》。
白朴的《梧桐雨》的第四回,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讲的是明帝退隐皇宫,日观妃子画像,忧心忡忡的故事。
终于有一天,他在梦里见到了一位妃子,却被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了。
清朝毛奇龄曾指出:“元词多用惊梦法来抒发对离别的思绪,例如《梧桐雨》、《汉宫秋》等。”
《梧桐雨》中白朴以“入梦”的手法让这部作品光彩夺目,而“入梦”的隐含功能则值得我们去探究。
弗洛伊德理论视域下的“秋夜梧桐雨”
梦境是人们在早期就发现的一种现象。
但在最初,它被认为是一种预言,一种非自然之力的表现。
直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才开始了对梦的阐释。
虽然对梦境的评价参差不齐,且梦境研究多是以心理疾病为对象,而非与文艺有关的问题,但也不乏一些具有洞察力的东西。
弗洛伊德相信,梦境并非凭空而来,并非无稽之谈,而是一种半清醒状态。
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心理现象。
这可以看作是人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的继续。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智力活动。
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思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梦不只是一个人晚上的大脑活动,而是一个有原因的、有意义的、有承受力的过程。
也有学者对梦的构成展开了研究,他们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活动,它总有可以组成梦象和梦境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最终都是来自于梦者的现实生活。
任何梦境只要被拆开,就能在梦境主人的真实生活中,找到它的本来面目。
在白朴的作品中,唐明皇每天都呆在皇宫里,无聊到了极点,他的思想活跃程度一定是很高的。
身为一名历史悠久的皇帝,他有许多“资料”可以让他在闲暇之余回忆,在这部电视剧中,最明显的就是他对自己的妻子的想念。
最后,日思化为了一场梦,杨贵妃的虚幻形象出现,唐明皇的一场梦总算是圆了他的心愿。
弗洛伊德关于梦境是如何构成的问题,其中的一些观点,对于文艺创作人员的创作思想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他认为,大部分的梦境,都是由意象转化而来的,但是,不论如何转化,“一切梦境,都是有它的意义和精神价值的。”
它的涵义是:意象的变化并非随意无序;它必须从符合事物特性的内容开始,并由此而产生某种意义,从而表现出一种心理的紧张。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唐明皇的梦境之中,唐明皇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按照唐明皇的意愿来的。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梦是假的,但也能从中找到一些真相。
至于唐明皇,他在梦中遇到了一位妃子,虽然没有实现,但也说明了他对妃子的思念,这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白朴生活在弗洛伊德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创作了,他的创作并不注重理论的表达。
但是,白朴的创作,却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完美地吻合,甚至可以说,他是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在文学上的运用。
戏剧中梦境措置的艺术功用
《梧桐雨》的第四折,因为梦境的存在,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我们看着看着,就能清晰地感觉到一个老人的悲伤,让人忍不住为他感到惋惜。
想到他死去的妃子,她在战火纷飞的时候,被人杀死在了马鞍上,真是让人唏嘘。
在此,“梦”对于加深戏剧的艺术效应,突出作品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梦中的安排,可以增加剧情的冲击力,皇帝和妃子的结局已经注定,这场戏看似结束了,但观众们却还沉浸在这场戏的余波之中。
梦境的出现,能够为戏剧提供一个最后的收尾,将人物在现世无法实现的愿望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到自己期盼已久而又被现实所阻隔的情景。
从而让观众对完美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表面上看起来,明皇获得了一次与贵妃重逢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也是与观众心中的期待相吻合的。
梦境也能深入了解到人物的心思和心态,因为梦境是一种不受人控制的自然表现,可以将人物的心思和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明皇现在的心态和现状。
梦是一场梦,终究要回归现实,与过去相比,唐明皇愈发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悲伤。
我们不能奢望梦境能一直存在下去,当我们醒来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反差,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相比之下,明皇在这一场梦中,就显得有些狼狈了。
人物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补充,让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明皇昏庸,自作孽以身,人生又是无常的,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很多事情。
梦在表现题材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于《梧桐雨》的题材,以往的研究,要么是从帝王之爱的角度来解释,要么是从历史的兴衰来分析。
作者认为,这首歌,是白朴为迎合当时听众的喜好而写的,悲欢离合,爱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种表现,听众很容易从其中发现有趣的东西,并产生共鸣,这是听众最喜欢听的东西。
事实上,真正的皇帝和妃子之间的感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一点,从杨贵妃和安禄山的恩怨就能看得出来,马嵬兵变,明皇为了保护自己,逼得贵妃自杀。
再到第四集那一段让人叹为观止的梦境,大概就是明皇心中的悲凉,而贵妃娘娘,不过是明皇心中的一种安慰罢了。
如果说,在这场戏中,爱情元素是被强调出来的,那么,《梧桐雨》就是一部小说,它表达了作者对亡国之君的哀伤,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变幻莫测的哀伤。
而这又与他所写的《天籁集》在表达情感和情感方面形成了一种补充。
白朴用一种诗化的方式,将这一场爱情和国家大事娓娓道来,他没有为国家的正义呐喊,也没有对当权者的严厉谴责,只是在他所营造的一种如诗般的气氛中,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一点,也是因为唐明皇醒来后的真实情况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昭明。
梦境植入的审美效应
我们经常将梦境归为浪漫的一类,梦境以梦幻美闻名,原因就在于它呈现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景象,在梦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很容易契合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达到完美,而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达成和解,或者获得安慰,从而对现实进行一些批判。
这终究是一个与现实存在完全不同的次世界,我们注重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
因此,当梦境出现时,在内容上,我们会对其进行审美上的陌生化,达到“异声夺人”的效果,在情感上,通常也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升华。
梦的特殊之处,就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元杂剧《梧桐雨》,不管是一部电视剧,还是一部小说,都会在梦中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我们看到明皇在舞台上的真实生活时,也会看到明皇独自一人在皇宫中的落寞。
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当剧本接近尾声的时候,梦的出现,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刺激,让我们一扫之前的疲惫,又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我们看下去。
梦也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艺术表现的力度。
“梦中故事的发展,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死亡,上至天堂,下至地狱”,尤其是戏剧,舞台是固定的,我们用幕布和布景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一点,梦的再现也是如此。
它把现实中看不到的梦,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有一种清醒的感觉,扩大了舞台的审美范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它只服务于戏剧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
观众通过白先生的笔触,体会到了唐明皇和妃子重逢的快乐,体会到了短暂的重逢后的悲伤,这才是真正的感人和耐人寻味的。
我们对过去习惯的生活感到厌倦,梦的准备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幻想的世界,拓展了我们的精神空间,彻底地理解了角色的悲伤。
它变成了一首不断回荡的哀伤,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按照我们对戏剧的期望,去做一些必要的事情。
结语
梦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它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
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弗氏在第一章中详细介绍了1900年前关于梦的学说,而在这一章中,他也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大脑的波普图,来解释梦的存在。
这些都是作家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将梦融入到文学中,让它成为一种艺术。
各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互补性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抓住这一趋势,走多样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2.
2.元鹏飞.论明清戏曲刊本中的梦境图[J].四川戏剧,2013(6):108—111.
3.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278.
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2—37.
5.刘文英.精神系统与新梦说[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18.
6.黄士吉.元杂剧作法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145—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