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回答(1)

01

这些日子在和学生们一起读名著,我知道,很多家长也在同步阅读。

但说实话,虽然很多书我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读,但读完仍然印象不深,大部分都忘记了。

相信学生和家长们也是如此,名著读完了,记住的内容并不多。

那么,下面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既然读的书大部分都会忘记,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对此,恐怕没有哪个答案比知乎上那个著名的回答更准确了: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02

当然,作为学生和家长,难免会继续问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这样的阅读,对孩子们考试做题有帮助吗?

对此,我的回答是:有帮助,但短期内帮助不大。

现在的考试题目很活,别说是看完书会有遗忘,就算是拿着书去答题,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做对。

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长期的积累才行,指望读了一两本书就能提高阅读水平,或者看过某本名著就能答对所有相关的题,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抱着考试多拿分的愿望来读名著,恐怕会失望。

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

03

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正像我们锻炼身体。

每天跑一万米,每天做100个俯卧撑,坚持一星期,变化不大,坚持一个月,变化也不大。

但如果一年、五年、十年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我们的体质越来越好,胸肌越来越壮,明显比普通人强一个档次。

读书也是如此,你今天读书明天考试,不一定能够拿高分,但你从初一开始坚持阅读,到高三肯定会与众不同。

到时候你会发现,读得比别人更快,理解得比别人更深,做题的准确率比别人更高。

读书是长期的熏陶和积累,不是一个学段的事情,而是所有学段的事情,不仅是在学生时代受益,而且是一辈子都会受益。

04

有一种论调说,在网络大数据时代,阅读和记忆都已经没有用处,因为随手一搜,网络就会给我们答案。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如果我们不阅读,根本不知道搜什么关键词!

比如,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在写文章时经常要用到很多事例和名言。

有一次,一位熟悉的编辑问我,那么多例子都是从哪里得来。

我说,都是多年读书的积累,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从网上去搜索具体的内容。

这是经验之谈。

如果没有多年的阅读习惯,写文章时想不到相应的事例,也不知道去搜什么。

而对于学生来讲,考试的时候是不让带书带电脑的,就算让带,相信那些博览群书的孩子,搜索的效率也会更高。

05

无论科技怎样进步,CPU的运行速度怎样提高,那些二进制的数字也永远转化不成我们大脑里的知识,变不成我们骨子里的涵养。

有很多长相漂亮的女孩,一张嘴说话就气质全无,一些人的五官并不那么精致,但相处时却让你觉得特别舒服,这与其文化品位的高低、读书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记得很多年前,在一次饭局上有一位雍容华贵的款姐。席间说起体制内的工作,我随口说了一句“鸡肋”,大家都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只有那位女士满脸茫然,而且还追问了一句:“鸡肋是什么意思?”

相信在场的所有人都一下子知道了,她可能连中学都没上完,更没有读过三国演义。

她的形象,也在我们的心目中打了些折扣。

记得在电视连续剧《欢乐颂》里,安迪、奇点、赵医生、曲筱绡四人打牌,安迪对奇点说了一句“亲爱的麦克白夫人”,竟然被曲筱绡理解为“难道魏大哥竟然是小受?”

当时赵医生那一脸尴尬!

最终,这句话直接导致了赵医生提出牌局散场,也导致了他和曲筱绡的第一次分手。

如果说“麦克白夫人”对于很多人来讲还有些深奥的话,那么在《欢迎颂2》中,安迪说曲筱绡是22楼的“鲶鱼”,她居然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更暴露了她的文化品位。

说实话,虽然在剧中曲筱绡和赵医生最终在了一起,但如果是在现实中,很难让人看好他们的未来。

读书有什么用,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回答(2)

06

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Gillilan)有一首小诗写道: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们也许不能给孩子留下家财万贯,但我们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也许我们的收入不能日进斗金,但我们可以在精神层面每天都收获满满。

真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读书是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投资”。

坚持读书,我们迟早会变成一个“富有”的人。

不必追求短时期的效果,把读书的习惯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领略到其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