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对青少年乃至所有人都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励志诗。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要离开韶山前往湘乡县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表达了自己外出求学、立志成才、四海为家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心。后两句是化用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的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说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就连他的爱子毛岸英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主席是否把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主席在电报上写下了这两句诗作为批示,最后把毛岸英遗体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充分印证了他始终如一的伟大胸怀。

这幅书法用仿古描龙宣纸书写,尺八屏对裁。

——武锋(一峰)

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1)

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2)

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3)

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4)

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隶书新作毛泽东七绝)(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