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到底有多神?他曾预言200年后白起会冤死,字字应验,简直神人也

众所周知,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其治国、治军的独特思维至今依旧是很多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范蠡还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是因为在他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之后,就选择了弃官从商,流传有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成为千古佳话。

秦昭襄王哪一年杀的白起(秦昭王晚年赐死白起)(1)

今天来说一下被后人认为其智若妖的范蠡究竟有多神?他曾经在生前留下了6字箴言,准确预言了200年后一代战神武安君白起冤死杜邮的事情,字字应验,简直神人也!

其实,范蠡并非是越国人,而是正宗的楚国人,虽然出身贫贱,可是范蠡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原本打算将一腔报国热血和智慧,挥洒在养育自己的母国楚国。可惜楚国政治昏暗,有一条不成文的死规矩,就是“非楚国贵族不得入仕!”

于是,经过权衡之后范蠡选择了与楚国相邻的越国,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了替自己失去的父亲阖闾报仇,和越国之间爆发大战。范蠡劝诫勾践道:“自古以来,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如今吴王夫差举国复仇,其兵峰正劲,还是以和为主,方是上策!”

秦昭襄王哪一年杀的白起(秦昭王晚年赐死白起)(2)

可惜,勾践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结果在会稽山大败,丧师辱国。范蠡虽然对勾践有不满之情,可是依旧不希望越国就这样被吴国给灭掉。

于是,范蠡一方面劝说勾践与吴国签订“城下之盟”,答应吴国提出的任何条件;另一方面,有对吴王夫差实施美人计,成功让让吴王夫差放松了对越国的监视。

公元前473年, 勾践在听从范蠡“韬光养晦”的战略,卧薪尝胆数十年之后,终于成功灭掉了吴国。而那个时候的范蠡却选择了功成身退,谢绝了越国国君勾践的所有封赏,带着西施一个人开始了隐士的生活,退隐之后的范蠡化身陶朱公开始经商,成为了后代人眼中的“商界鼻祖”。

秦昭襄王哪一年杀的白起(秦昭王晚年赐死白起)(3)

其实,范蠡一生最正确的抉择便是“功成身退”,很可惜,200年后的秦国一代战神武安君白起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武安君白起,同范蠡一样也是楚国人,不过不同的是白起出身贵族,是楚国白公胜的后裔。

白起自小就很喜欢研究兵书,在进入秦国效力之后,和秦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魏冉称兄道弟,关系很铁,因为其多谋善断,曾在著名的伊阙之战中打败魏韩联军;在长平之战中,歼灭赵国40万军队,还曾一度攻破楚国的郢都,在白起担任秦国大将军的30多年里面,共攻克城池多达70余座,因军功被封为武安君。

正是因为白起有如此多的惊人战绩,所以后代人都将白起称之为继孙武、吴起之后,春秋战国历史上有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在史料《千字文》中,还将白起与当时的名将廉颇、李牧、王翦等人共同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

秦昭襄王哪一年杀的白起(秦昭王晚年赐死白起)(4)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发兵数十万,以王龁为统帅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想要趁机灭掉赵国,可是却遭到了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的阻击,秦军疲于应付伤亡惨重。白起谓其宾客曰:“昔日秦王不听我言,果有此败!”

这句话传到秦昭襄王耳朵里之后,秦昭襄王以为白起是挟功自重,嘲讽自己。随即下令削去白起武安君爵位,贬为士伍,迁于阴密,立刻离开咸阳城,不许有少刻停留!

武安君白起感叹道:“昔日范蠡有言,狡兔死,走狗烹!”我曾经为秦国攻占诸侯70余城,如今已经到了该烹的地步了。

秦昭襄王哪一年杀的白起(秦昭王晚年赐死白起)(5)

不料,范睢听到了白起发的牢骚之后,就又将这些话添油加醋的在秦昭襄王耳边说了一遍,秦昭襄王无奈只好赐给武安君白起一把宝剑,让他自裁,当秦昭襄王的使者追到白起的时候,白起正好走到了杜邮这个地方,在得知了秦昭襄王让自己自裁的命令后,白起仰天长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绝地!”

不过,过了一会儿白起似乎有瞬间明白了些什么,自言自语道:“我本来就该死,想当年长平之战,我妄杀了赵国40万生灵,罪当至此!”

秦昭襄王哪一年杀的白起(秦昭王晚年赐死白起)(6)

​其实,关于武安君白起冤死杜邮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估计就是范蠡生前无意中留下的一句“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能够选择急流勇退,最终给秦昭襄王造成一种“功高震主”错觉,被赐死也是在意料之中啊。

而范蠡留下的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也曾了一句经典名言,虽时隔千年依旧被很多成功人士封为为人处世的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