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名留青史的优秀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辅佐一代又一代的帝王。

但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与时代不符的理念必定会被抛弃。从秦朝建立到清王朝的覆灭,中国封建王朝内部同样进行朝代更替。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大将,他们带领着士兵保卫国家领土、抵御外来侵略。

明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的王朝,清朝入关后明朝灭亡。

在此之前明朝的爱国将领孙承宗发誓,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300年后果然应验。

孙承宗死因真相(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1)

大器晚成,一身正气

孙承宗1563年出生于保定高阳。他饱读诗书,在考中进士前就曾是讲师。按照他的才学,仕途应一帆风顺。可孙承宗却大器晚成,他在万历二十三年才考中进士,当时已经42岁。年过半百的孙承宗在殿试中得到第二名的好成绩,正式步入官场。

进入明代政坛后,他展现了自己老练的智慧。

万历四十三年,张差闯入太子的住所并殴打守门太监,被抓后的张差将原因归结到郑贵妃身上。

朝中百官都认为郑贵妃谋害皇子,但这事比较复杂,明神宗和太子都不想追究,朝中大臣也都不想摊这趟浑水。

只有孙承宗对这件事情有见解。鉴于这件事牵扯到了东宫和后宫,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祸端,他建议负责此事的吴道南,彻查小人物,大人物则适可而止。

吴道南按照孙承宗的做法,将这件事情平息下来。

镇守河东,罢免回家

1620年,朱由校即位,孙承宗担任其讲师。他学问过人,朱由校很喜欢他的讲课风格,总说自己上完孙承宗的课豁然开朗,其他讲师都达不到孙承宗的效果。次年,孙承宗升任少詹士。但后金发动进攻,辽东、沈阳、辽阳等领土先后被攻略。不久后,清兵进逼广宁,东边战事实在吃紧。

孙承宗死因真相(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2)

眼看明朝急缺熟通兵事之人,最终,熟通军事理论的孙承宗皇帝任命为出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掌管兵部事务。

孙承宗也不负所托,奏请皇帝提出了许多有利的建议。他一边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一边奏请皇帝将此前造成辽东战争的“罪魁祸首”给予处分。

这一举动让许多人对孙承宗心中怨恨不已。

孙承宗之后替代王在晋为蓟辽督师,他领军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同时制定军事编制,购买大量的军事用品以此来完善军队。

在军队中,孙承宗发现了许多问题,一一解决。最终在孙承宗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明军的实力大增。

此时的孙承宗已经完成了身份的急速转变,从文官变成武将。孙承宗领军数十万,功勋卓著。可风光无限的他遭受的妒忌也日益严重。朱由校喜欢视察边关,经常派遣东厂的人去边关将所看到的一切上报到朝廷之上。

孙承宗死因真相(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3)

魏忠贤掌权后派遣自己的心腹前去辽东,表面上其心腹带着许多的钱财和武器前去慰劳军队,但实际上是去窥探军情。

孙承宗对此非常不满,他数次上奏否定让宦官监军。可魏忠贤深得皇帝的喜爱,朱由校一直安抚孙承宗宦官监军并无不妥。

可这件事传到魏忠贤的耳朵中,其非常不满,心中已经制定好报复措施。孙承宗管理辽东两年,虽然无赫赫战功,但他积极防御使明朝有更多机会养精蓄锐发动反抗战争。眼看机会马上到来,魏忠贤所带领的宦官全面掌握局势。

魏忠贤想起之前和孙承宗的恩怨。一是孙承宗此前拒绝了魏忠贤的攀附;二是孙承宗曾上奏皇帝弹劾魏忠贤。最终孙承宗被迫罢官归乡。在家乡的孙承宗心中所挂念的都是军国大事。

孙承宗死因真相(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4)

再次上任,留下誓言,300年后成真

崇祯元年,明思宗即位。次年,皇太极带领清军大举进攻,清军士气高涨,眼看直逼都城。

情急之下,明思宗要求孙承宗官复原职,领兵与清军作战。清军训练有素,已经接连攻下多所城池。孙承宗召集大量死士到达京城,誓死守卫京城。

这时孙承宗主张修复因战争被毁坏的旧城,可刚一修复就被清军摧毁。此时朝中大臣弹劾孙承宗,认为是他修复旧城才导致战败。孙承宗听着弹劾,回想起自己的官场生涯一直在升贬之间浮沉,无奈下位保障自身的清白,他主动称病辞官,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的孙承宗隐居家中,许多人都想前来拜访他,都被一一拒绝。崇祯十一年,清军攻打孙承宗的家乡高阳。

此时已年过70的孙承宗,不忍家乡受到攻击。所以他重新披上战甲,制定严格的规划,带领全城的百姓发动保卫战争。

孙承宗死因真相(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5)

此时的孙承宗并不是当时领军数万的兵部尚书,他所能指令的只有孙家的族人。

保卫战争如同以卵击石,最终孙承宗战败。孙承宗在临死之前说: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必定灭清。

孙承宗战败被杀后,孙家的后代隐姓埋名,誓要完成他的遗言。

可谁也没想到,300年后一个名叫孙文的年轻人横空出世。他还有另一个出名的名字——孙中山。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这件事与孙承宗的遗言巧合地对应下来。但孙中山是否是孙承宗的后人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孙承宗死因真相(只要孙氏还有一人在)(6)

总结:

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晚晴的统治已经与世界脱轨。清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恰好孙中山出现,他想让自己的国家接受到先进的思想,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他发动辛亥革命,恰好他与孙承宗同姓,冥冥之中与此前孙承宗的遗言对应。

但不管怎样,孙承宗作为明末的爱国将领,他爱国爱民,带领家人与清军对抗。面对清军的诱惑他毅然决然地拒绝,最终战败而死。这样的精神令人敬佩,1644年孙承宗被追赠太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