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1)

五代十国的本质,就是大大小小的武装集团,在不停地角逐权力和地盘。但后周的世宗柴荣绝对是个例外。有证据表明,在世宗因病去世之前,他就有统一天下的强烈心愿。并且他还真不是那种随便说过就拉倒的人。至少他留下了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如果柴荣还活着,或许真能使自己的理想,得到稳步的推进和实现。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2)

可惜这位有能力的君主,在壮志未酬时就永远闭上了双眼。虽然他留有一个7岁的幼子柴崇训,但在其时一切都凭实力说了算的情况下,如果让他即位,显然并不能扛起一个国家的建设重任。至此,作为柴荣手下最有实力的军中人物赵匡胤浮出水面。经过自己一番巧妙的运作后,赵匡胤随即成为新立帝国——大宋王朝的开国君主,是谓宋太祖。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3)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率军外出与后汉的军队作战。在经过一个名叫陈桥的驿站时,因天色已晚便决定夜宿此地。晚上和众人饮酒后,他回自己的宿处休息。谁知半夜在稀里糊涂间被人从床上拉起后,一件黄袍就被披在了他的身上。然后众人山呼万岁,宋朝的第一位皇帝就此诞生。而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显然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单就专供帝王穿的那件黄袍而言,行军打仗怎么会带有这种东西?再说了,如果不是有备而来,在陈桥那样的穷乡僻壤,显然更不可能买到那样的物件。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4)

不管怎么说,发生在赵匡胤身上,这种让人感觉有些可爱的称帝细节,竟然在无形中,为大宋王朝其后三百多年的整体形象,奠定了一种生机满满,又不乏慈悲温情的活力基调。事实上,自三国以来,每一个王朝的替代和更换,必定会有血雨腥风扑面而来。但纵观正个大宋王朝,却很少有这样的场面出现。即使当初对赵匡胤称帝,持极力反对态度的昭义节度使李筠,以及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虽然太祖都进行了武力镇压,但也把伤亡控制在了最小的限度之内。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5)

承接后周衣钵而起家的赵匡胤,在即位后,就马上贯彻柴荣当年制定的治国方略。他在不断加强中央军队建设的同时,不断削弱各地方节度使的地盘和势力。当然,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整治,宋太祖彻底改变了自唐以来各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状态,真正营造出全国上下,政令畅通的良好局面。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6)

虽然科举制度在隋朝就已建立,但唐代、南北朝实行的却是贵族政治。虽然也有经科举进入政坛的进士,但门阀出身的官员却对他们极力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整个文官群体的活力。而五代又是一个完全凭武力说了算的年代。也就是说,科举制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是徒有其表的摆设。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7)

但在宋朝却不存在阻止进士们打入官场的势力,贵族已经没落。而宋太祖实行的将以前的武家政治,转变为文官统治的国策,也需要有大量的文官加入进来。这个决定,也会促进科举制度进一步的兴盛与发展。我们熟知的苏东坡同学,最后经科举做官一直到阁僚级别。但他的父亲却是一名做布匹买卖的生意人,爷爷还是一个文盲。这种情况放在唐代根本无法想象。你知道的,即使能与贵族争权夺利的唐朝进士,其门第至少也得是地方的豪族或者准贵族以上。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8)

举世闻名的画卷《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春分后第十五天,也就是清明节,那时开封城内的热闹景象。这充分表明,宋朝是一个市民兴盛的时代。而在唐朝以前的画作中,基本上很少见到有描绘平民生活的画作出现。也正是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才能觉察到到自己血管里流淌的一些东西。这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一直弥漫在延续300多年的大宋王朝间。而它最初的奠基者,就是我们可爱的赵匡胤同学。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9)

宋太祖赵匡胤还立下这样一个规矩,就是他后来的即位者,必须要在内宫中举行一个秘密仪式。主要就是由皇帝一个人去拜阅当初他刻在一个石碑上的遗训,并要求每个人必须牢记心中。任何人都不知道他记载的到底是什么内容。一直到1127年,当金兵毁掉这座立有石碑的宫殿后,人们才知道他在遗训中究竟说了什么。这其中包括要永远照顾好后周柴氏的后人,不可因言论而杀士大夫等内容。

宋朝 黄袍(黄袍加身的宋王朝)(10)

事实上,虽然当初宋太祖在醉酒中,就稀里糊涂当上皇帝的说法不可信。但总而言之,他不仅是一位阴暗面最少的皇帝,更是历史上少见的明君之一。至少在后世的评价中,他的作为要超过经历玄武门兵变,而上位的唐太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