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具体的考试制度又是什么?

考完了又能当什么官呢?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

借着高考刚刚结束这个时间,咱们就来聊一聊中国古代的科举。

关于科举的起源,说法非常多,有汉代说、南北朝说、隋代说、唐代说等等。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2)

主张汉代起源的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黄炎培等人,黄在其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要》中就提出,中国的科举始于西汉。当时很多经历过(晚晴)科举的近代学者对科举的印象都不怎么好,比如黄炎培曾在光绪二十八年时考中过举人,但他还是在这本书中说“汉朝政治,有一件事,大概当时万料不到流毒至二千年以后…就是科举…”

黄公的理论是,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叫作“射策”。《汉书·萧望之传》就有所记载:“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范东门候。”萧望之是汉元帝刘奭shì的老师,在元帝朝很受重用,但在汉宣帝(汉元帝他爹)时期,因为得不到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将军霍光赏识,所以仅凭借考试成绩当了个小官,被分配去看门。

考试方法呢,就是将试题按难易成都分为甲、乙两科(王莽之后改为三科),应试者随机抽选,用今天的高考来比较,就是跟你同一个考场的人答得卷子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北京卷,有的人是江苏卷,有的人是全国卷,考官会根据答案评分。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也皆有应用。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3)

在秦之前,官员都是世袭的,到了东周时期,用孔夫子的话说,“礼乐崩坏”。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了类似于“客卿”、“食客”之类的人。他们没什么出身,起码是在做客卿的这个国家没什么背景,但是也能这种身份参知政事。比如秦始皇之前,秦国那些响当当的大人物,如商鞅、张仪、范雎,就都是客卿出身。嬴政登基后还下过一个逐客令,李斯为了劝他还写了一篇《谏逐客书》,这里要驱逐的客,就是客卿。大家可以理解为这是战国末期,传统贵族们的一次反攻倒算,企图赶走这些对自己利益构成威胁的客卿们。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4)

食客呢,也就是门客。如果说客卿做的是国家的官员,那么食客更多的是充当大人们的幕僚。战国时期,士大夫们养士之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风气,有点实力的权臣都会豢养一些食客。比如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的孟尝君,就号称门下食客三千,有一次到秦国被秦王扣下了,为了逃跑他的门客们各凭本事,又是偷东西,又是学鸡叫,这才让他有惊无险的安然逃离。这件事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叫鸡鸣狗盗。

到了汉代,皇帝加强了集权,对于官员的选拔也慢慢的在去世袭制,于是便有了“射策”、以及“孝廉”等考试或举荐制度。

主张科举始于南北朝的学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国,其所实行的官员考核制度,如“明经科”,就已经和唐朝时的没多少区别了,所以科举应该始于南朝梁。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5)

至于科举始于隋代的说法,算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说法了。但讽刺的是这种说法的普及来自于一个日本人,是日本著名东洋史学家宫崎市定,其对于科举的研究,还曾获得过日本学术界著名的“日本学士院奖”。之所以在国际上更为流行,除了这个观点确实有所依据外,也是因为在过去日本与西方接触更多,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翻译成外文进行传播。

宫崎市定认为,科举始于公元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的一场考试。因为这场考试,首先引用了名为“进士科”的考试科目。对,“进士”这个时候还是科目的名称,并不是一种身份。“进士科”和前面提到的南北朝时便已有了的“明经科”在隋唐时是都考的,相对来说进士要更难一些,唐朝时就有句谚语,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三十岁考中明经的都算岁数大了,五十岁考中进士的都算岁数小的,以此来形容二者的难易差距。

那为什么是开皇七年呢?宫崎是根据《新唐书》中,对唐代名相房玄龄举进士时的年龄倒推的。

其他主张科举始于隋代的学者也都是以开创“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的起点的。只不过大家所用的文献和逻辑不同,所以具体是哪年开始的分歧比较多,毕竟(今本)《隋书》中并没有记载进士科具体开始的年份(清代徐松《登科记考》中引《隋书》记为始于隋炀帝时)。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6)

主张科举始于唐代的学者则认为虽然科举的形式是隋朝时出现的,但如果细究具体制度就应该从唐朝开始算。不然只看形式相似的话,那汉朝时就已经有了,怎么算也算不到隋的身上。

其实这四种说法都不能说有错,只是想问题的逻辑不同。

主张汉代的,是认为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模式始于汉代;

主张南北朝的,是认为后世科举考试内容的雏形始于南北朝;

主张隋代的,是认为“进士科”这种考试,以及“进士”这个词都是在隋代出现的;

主张唐代的,则是因为我们今天的人所认为的科举的大概模式都是从唐代开始确定下来的。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7)

那么讲完了起源,咱们再来聊聊考试都考些什么,以及考完了都能当什么官?

毕竟学好文武艺,是要货卖帝王家的嘛。

首先我们要知道“科举”一词的含义,这是两个词,是设置科目和贡举人才的意思。

虽然二词连用在隋朝时才出现,但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如“甲科”、“四科”、“贡举之制”等说法。

那这个“科”都有哪些科呢?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8)

我们先以汉代时出现的“射策”为例。

射策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问答题,考生随机抽选试卷然后根据问题来回答。

西汉时有一个人叫匡衡,汉元帝时期官至丞相。他比较有名的一个典故就是“凿壁偷光”。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9)

不过如此勤奋的匡衡考试成绩却并不好,屡次射策不中,最后也只考取了一个丙等。

那丙等能当什么官呢?

汉平帝时期,那个著名的穿越者王莽主持了一次高考改革,以前射策只有甲、乙两科,他给改成甲、乙、丙三科。

甲科四十人,授郎中。在秦汉时期,郎中很像一个武官,既当侍卫也要打仗,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萧望之,他就是中了甲等,然后去当侍卫(郎中)了。隋唐之后,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出现,郎中才慢慢变成了配属于六部的,尚书和侍郎之下的第三等官员名称。对比的话比较像清朝时的御前侍卫吧,虽然名字叫侍卫,但却很有身份地位,比如和珅就是御前侍卫出身。

乙科二十人,授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最开始也管站岗,和郎中的职能很像,但慢慢的就开始担任类似于秘术或者助理之类的职能了。

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文学掌故这个解释起来有点麻烦,大概可以理解为有编制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平时会做整理典籍、收集故事、掌握礼仪之类的工作,以备咨询。具体会做什么呢,有个故事。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病重,汉武帝就派人去他家里看看,使者来的时候司马相如已经死了,他给汉武帝留了一卷写封禅的书,大概意思就是劝皇帝去泰山做封禅仪式。所谓泰山封禅大概就是皇帝夸耀自己文治武功,宣布天下一统之类的一种高级仪式。秦始皇、唐太宗、汉光武、唐玄宗这种级别的皇帝全干过。其中书中有一句话,“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汉书》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下

意思就是让掌故把封禅的礼仪拿给你看。掌故 就是干这个的。

汉武帝听了司马相如的话之后还真动心思了,几年之后(前110年)他就跑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了,而且为了纪念这次封禅把年号都改了,叫元封。而且搞上瘾了,一直到死之前连着去了泰山八次。真·山东旅游代言人。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0)

前面讲的匡衡,射策之后一开始做的就是文学掌故,后来也做过郎中。可能也是因为做文学掌故时候积累的经验,后来他靠着引用《诗经》的内容给皇帝上书,得到赏识开始平步青云。

可见彼时,通过射策考核的官员,虽然开始做的岗位都不太起眼,但也都满有发展的,毕竟接触皇帝的机会也多。

射策的考试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后来慢慢就被废了。后世人再提起射策,一般都用于泛指考试。

汉朝时,除射策外,更常见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我们所熟悉的孝廉,就是察举制的一种。孝廉也是两个词组合的,孝是孝顺,廉是廉洁,就是考核品行的意思。

所以察举制和科举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不通过考试而是通过人为推荐的方式操作空间就很大了。一说孝廉,就能想起王司徒。

除孝廉外,察举制还有两个考察名目,和后世的科举息息相关。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1)

一个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的意思。所谓经,就是《周礼》、《周易》、《尚书》、《春秋》这些。《三国演义》里的另一个名场面“舌战群儒”,有一段就是东吴的严畯和诸葛亮的对话。你听听你听听,“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小卧龙这态度是肯定不会被以明经之名选上的。加上后来还骂死了一个孝廉,这简直是公然攻击我大汉的察举制度啊。不愧是你。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2)

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到了南北朝时期,明经(科)就已经是个考试科目了。

比如《梁书》里就记载了一个叫王大临的官员,说其“明经射策甲科,拜中书侍郎…”——《梁书》卷四十四

这个中书侍郎是个什么官呢,皇帝的秘书处的秘书。南北朝时他们的长官叫书舍人,权力很大,职位相当于宰相。这一时期的中书侍郎通常会设置四个人,听起来还不错,但也没啥实权,不然也不会给新人安排到这,但也是非常大的官了,而且也是大多数高级官员的起家岗位。这一点就和后世的科举还是很像的。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3)

到了隋朝时,除明经科外,还有了进士科。像前面说的,进士科更难,搁今天比,进士和明经就差不多是高考和成人高考的区别。慢慢的,明经科也就被废掉了。

和射策在后世泛指考试一样,明经在后世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清时期,成了贡生的代名词。贡生就是由各地选拔被派往国子监读书准备参加科举的学生。

顺便说一嘴国子监,有点像今天一些干部培训学校。在这读书是有机会直接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入仕的,但大多数人想要当官也还是要老老实实参加国考。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4)

另外,除前面说到的孝廉和明经外,察举制还有一个考核标准叫秀才。

对,这个时候秀才也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个考核名目。

后来为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还短暂改成过茂才。

那秀才都考什么呢?

刘秀亲自定过标准:“一曰德行高妙…二曰明经行修…三曰明晓法律…四曰刚毅多略…”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经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

要品格高尚,要学问好,要懂法,又要志勇足备,要求很高了。

那秀才能当什么官呢?

刘秀的原话里也说过,能当博士,不是今天的博士,汉朝时的具体职能和前面说的文学掌故很像。还能当御史,就是负责监察的官员。还有就是三辅令,所谓三辅就是掌管一个地区的三个职位合称,简单来说就是可以给你外放出去管一个地方的军政要务。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5)

和明经一样,到了唐朝时,秀才也成了一种考试科目。也有具体的考试内容,大概也是论述题之类的。再后来,也和明经一样,语义发生了变化,慢慢成了古代读书人的泛称。

古代科举制考试考什么内容(古代高考都考啥)(16)

时间来到了唐朝。

经过隋朝的铺垫,唐朝也将要对科举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么唐朝之后的科举制度又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都考什么?又能做什么官呢?

这些,咱们下个视频接着讲。

参考文献:

《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刘海峰

《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何忠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