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平 旅顺口大型画传 2021-12-02 19:3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 100732)
收稿日期:2010-12-29
基金项目:福建省十五社科重点课题(2003A015)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桂平,女,安徽桐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旅顺天后宫始建于元,明清以来多次重修,香火鼎盛。它既是官方祠祭的寺庙,也是民众信仰的场所。由于清末列强侵略中国,旅顺地区战火纷飞,旅顺天后宫也难逃厄运,或被焚烧,或被侵占,但天后宫的住持僧道却表现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旅顺天后宫的建立与兴衰,与旅顺口的战略地位息息相关,更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浮沉紧密相连。
[关键词]天后宫;妈祖;旅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11)01-0043-05
一、旅顺天后宫的建立与兴盛
旅顺口区属大连市辖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大连,距大连市区 45 公里。旅顺口历史悠久,晋名“马石津”,唐谓“都里镇”,元称“狮子口”,明朝改名“旅顺口”。
旅顺天后宫座落于旅顺口区内的白玉山东南麓的海边上。旅顺天后宫原名天妃庙,始建年代不详,根据明永乐六年 (1408)的《旅顺天妃庙记碑》 记载,明朝永乐四年重修旅顺天妃庙,可以推算该庙至少建于元朝,因此在大连地区乃至东北地区,旅顺天后宫可以算是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天后宫。
明代以前旅顺天妃庙的情况已无从考证,不过,明永乐六年的 《天妃庙记碑》 尚留存至今,向我们展示了明代初年天妃庙的重建情形。据《天妃庙记碑》 载,旅顺口旧有天圣母灵祠,岁久倾塌,永乐初年,当时驻守辽东的推诚宣力武臣保定侯孟善,巡边谒庙,见其倾塌,不堪瞻仰,故而倡议重修,乃于丙戌(1406) 二月兴工,丁亥 (1407) 八月毕工,永乐六年(1408) 四月立碑纪其事。碑末署“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保定侯孟善立石”,碑阴记载有当地主要官员及修庙工程人员,如“助福辽东都指挥徐刚,立石定辽前卫千户叚诚,调提百户闫安”等。
这通石碑主要记载了天妃庙的重建过程,同时也揭示了重修原因和背景,以及天妃庙在当时海运中的重要地位。
旅顺口原名狮子口,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明朝初年,旅顺口成为明廷控制辽东地区的重要基地和物资集散地。
明代建国之初,为了扫除在东北的元朝残余势力,1371 年,明廷任马云、叶旺二将军为定辽都指挥使,率军数万自山东蓬莱渡海,于狮子口登陆,屯兵金州。为纪念安全抵达辽东半岛这个沿海交通重镇,取“旅途平顺”之意,改称“狮子口”为“旅顺口”。明朝统一东北后,在辽东金州实行卫所制,设立五所,即左、右、中、前和中左千户所,前四所设在金州城内,而把中左千户所设在旅顺,同时,在旅顺另筑一城,即旅顺北城,体现了旅顺港口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辽东民贫土瘠,所需粮饷仍然依赖海运,浩繁的边费几乎全靠海上
运输,全国各地通往旅顺的海上运输线非常繁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海运比陆运危险得多,保佑海运平安的海神妈祖是船工们虔诚信奉的对象,凡海运平安抵达旅顺者,都要先至旅顺天妃庙祭拜,以感谢其海上护佑之德,正如碑文中所提到的“今之渡鲸波而历海道者,莫敢不致祭,敬于祠下,咸蒙其祐。”所以孟善的重修倡议一出,立即得到众人的响应,大家纷纷捐币输金,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妆塑庙貌,奂然一新”。
根据碑文所载,这次重修天妃庙的倡导者是保定侯孟善,而孟善是当时镇守辽东的最高长官。明史·孟善列传》 曰:“(孟善) 累迁右军都督同知,封保定侯,禄千二百石。永乐元年镇辽东。七年召还北京,须眉皓白。帝悯之,命致仕。永乐十年六月卒。赠滕国公,谥忠勇。”就是说,保定侯孟善在永乐元年至七年一直镇守辽东,正是在此期间他主持重修了天后宫。另外,碑阴还记载了参与重修的主要官员,如辽东都指挥徐刚、定辽前卫千户叚诚等。就是说,当地驻守辽东的主要官员都参与了天妃庙的重建工程,足以说明辽东地方政府对旅顺天妃庙的重视程度了。
可以说,由于旅顺口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海运交通重镇地位,保佑海运的旅顺天妃庙也自然拥有了非同一般的地位,重修后变成了官府致祭的官庙。正如碑文中所说“于是遣官进礼于祠下,而立石焉。”
旅顺天后宫自明永乐四年 (1406) 重建后,成为当地官员、士兵、船工、商人、渔民等虔诚祭拜的场所,香火一直兴盛不衰,历代以来又经过多次重修,规模不断扩大。如明朝嘉靖乙未年(1535),清朝光绪十二年 (1886),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重修增葺。特别是清光绪十二年的那次重修,尤为壮观。据《创修天后宫序》 载:光绪十二年,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重修整理。其间如来、菩萨诸佛殿参错掩映,官民祈祷灵应如响,香火由是鼎盛。每水师巡海帅舰则奉天后以行,及入口停泊始复安其位。盖国家公设之神堂,非乡里私造之荒祠也。①可见,当时天后宫经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重修整理后,扩大了庙宇规模,不仅祭祀“天妃圣母”,还供奉佛祖菩萨,使“如来菩萨诸佛殿参差掩映”,香火鼎盛。同时,每次水师巡海帅舰,都要把天后宫的天后神像供奉于舰上,等停泊后再放回原位,说明天后信仰对于当时的北洋水师舰队尤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天后宫属于“国家公 设之神堂,非乡里私造之荒祠也。”
这次重建天后宫,与清朝在旅顺口设置北洋水军有着密切的关系。1713 年,清政府在旅顺设置水师营,由此出海巡哨。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入黄渤沿海,为加强旅顺口海上防务,1880 年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旅顺筹建北洋水师,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使旅顺口成为当时世界闻名的军事要塞,并为五大军港之一。
而上述碑文中提到的刘含芳就是李鸿章委派来修筑军港的政要大员。
刘含芳 (1840~1898),字芗林,安徽人。1883 年,刘含芳任旅顺港务工程局会办,积极辅佐总办袁保龄设屯防营、筑炮台、建库厂、守机器,开办水雷、鱼雷学堂和医院,终于把旅顺建成了北洋海军重镇。1886 年,袁保龄患重病,李鸿章命刘含芳主持旅顺港坞工程局。1890 年,海防工程全部竣工。1892 年 5 月,调补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刘含芳在旅顺共驻 11 年,在海防工程建设中,功绩显著。刘含芳作为旅顺军港建设的关键人物,他同时也主持重修了座落于港口的天后宫。刘含芳主持重修天后宫,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官府行为。一方面,天后宫自明代以来就是官祭寺庙,其重修自然是由官府主持。另一方面,北洋水军在旅顺建立,也需要一位保护神,妈祖就是最适合的神选。因为,妈祖信仰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历代
皇帝的封赠,已经是朝野共奉,深入人心。尤其是清代皇帝对妈祖信奉有加,褒封达到 15 次,封妈祖为“天后”、“天上圣母”,达到女神中最高的封号,妈祖海上护航的灵验故事更是广泛传播。
因此,旅顺水军选择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也就理所当然。作为旅顺军港建设的政府大员,刘含芳重建天后宫也就势在必行。旅顺天后宫重建之后,香火鼎盛,上至官员,下至普通民众,都虔诚祭拜。而北洋水军更享有特权,每次舰队出航巡海,都要把天后神像供奉
于船上,回航后才把天后神像归还原位。也许,天后娘娘对于北洋水师来说,不啻为海上平安之神,还是助战御敌之神。其实,妈祖作为清朝水师的保护神由来已久,如康熙年间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水军收复台湾时,就曾得到妈祖的多次保护和相助。据说,康熙年间的水师船舰,在开航之前,都要先祭拜妈祖。而且每一个人都预先要准备好一个红色香袋,上面写着天妃宝号,到进香时,取炉内的香灰放入袋中,然后将香袋缝在帽子上,以昭顶戴之诚。据说,这样做就可以得到妈祖的保佑,吉祥平安。
旅顺港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已成为一座世界闻名的军事要塞。然而,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中,由于清朝政府的无能和软弱,旅顺军港并未能发挥应有的防御功能,而是相继被日俄侵略者侵占,位于旅顺口的天后宫也难逃厄运,先后遭到焚烧和侵占。(未完待续)
二、列强侵略与旅顺天后宫的浮沉
(一) 甲午风云与旅顺天后宫的劫难
1894 年 7 月,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经过平壤之战和大东沟黄海之战,中方损失惨重,节节败退。10 月,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日军占领安东、九连城。随后,金州、大连、旅顺口等地相继失守。1895 年 1 月,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基地与日军展开了最后一战,经过激烈战斗,最终以力量悬殊,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惨败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旅顺是双方激战的战场之一。1894 年 11 月 22 日,日军占领旅顺口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 4 天 3 夜大屠杀,杀害了城内外百姓两万余人,连佛道中人都不放过,旅顺天后宫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劫难。
关于日军烧杀旅顺天后宫的暴行,时隔多年,
《辽沈晚报》揭露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日军的野蛮暴行,连佛道中人都未能幸免。旅顺天后宫的众道徒在 70 多岁的元君道长的带领下,于太虚殿内做大道场,为与日军作战时阵亡的清军将士超度亡灵。一群日军士兵破门而入,日军军官从刀鞘里抽出战刀,刀尖抵着元君道长的咽喉,要他立即改为日军阵亡的将士做道场,否则的话,就将这里的道徒一个一个地全部杀光!日军见元君道长闭目垂首,不再说话。两名日军士兵将一道徒架到元君道长跟前,日军军官举刀迎面劈下来,从肩到腰劈成了两半,一股鲜血直扑扑地溅了元君道长一身。但是元君道长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依然闭目垂首。恼羞成怒的日军军官让士兵们将四个道徒的手掌用大铁钉穿透钉在大殿内的 4 根圆柱上,然后扒下他们的裤子,让士兵们排成一行比赛射击,看谁能打中这些道徒的生殖器。一时间,大殿里血肉横飞,枪声、日军士兵们的狂笑声和道徒们的惨叫声响成一片。
日军军官再一次厉声地逼问元君道长,肯不肯为日军的阵亡将士做道场,元君道长依然不为所动。日军军官气得暴跳如雷,指挥士兵们抱来一捆捆干草,密密麻麻堆放在元君道长的四周,点起火来。干草立即燃起烈焰,元君道长直到全身都烧成了一团火球,也一直不动,巍然挺坐在大火中。①
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屠杀之下,旅顺天后宫作为玄门清静之地,也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但是,天后宫的道长们并没有屈从于侵略者的淫威,而是以死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体现了出家人的铮铮铁骨和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未完待续)
(二) 沙俄侵占与旅顺天后宫的抗争
1895 年,在“三国干涉还辽”背景下,清政府付出三千万两白银赎回了辽东,旅顺从日本的侵占下回归祖国。然而,时隔不久,沙俄野心暴露,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1896年,诱逼清政府接受 《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 年底,俄国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翌年 3 月,沙皇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此后,沙俄侵略者在旅顺强占民田,大兴土木,修筑要塞兵营,奴役旅顺百姓。而旅顺天后宫这次又面临着被侵占的命运。沙俄侵略者看到位于白玉山下的天后宫依山临水,风景宜人,于是企图侵占天后宫,并在此地建立俄国海军将校俱乐部。
这时,天后宫的住持心一法师进行了坚决抵制舍身护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心一法师籍贯江南寿州,原是清政府一个下级军官,光绪十四年随军来旅顺驻防,当过黄金山炮台哨长。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参加过旅顺口保卫战。他见清廷腐败,将领无能,便愤而削发为僧。可是遁入空门,仍然摆说不了帝国主义的侵扰。一天,沙俄侵略者派来马队,强令僧人们搬家。面对残暴的侵略者,心一法师毫无惧色。他大义凛然,怒斥道:“天妃圣祠已建立数百年之久,有几万名男女信徒顶礼膜拜。尔等欲毁寺驱僧,兴造官舍,万无此理!假如有人将俄罗斯的神庙如此对待,尔等能否容许? ”①问得沙俄强盗哑口无言。但是,他们仍要强行扒庙。心一法师决心以身护庙,他在庙宇四周堆上干柴,自己坦然卧身于积薪之上,吩咐徒弟关上山门,赶快点火,“誓欲与庙同煨烬。”这时,附近的人闻讯赶来,越聚越多,舆论大哗。沙俄军官怕事态扩大,急忙灰溜溜地撤走了。后来,沙俄变换手法,派人前来谈判。谈判中,心一法师坚持三条:沙俄当局应赔偿全部搬迁费,这笔款项必须一次付清,新庙建成后才能搬家。沙俄只得一一应允。
心一法师作为天后宫的住持,面对残暴的侵略者,不甘屈服,舍身护寺,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最终也保全了寺庙,令人可敬可佩。民国革命志士孟简平在 1918 年参观过旅顺天后宫后,对于心一法师的民族气节也大加赞赏,他感叹道:“当俄之横,国家之地可割,何有于一寺,朝廷之官可辱,何有于一僧。然僧竟能以死抗,僧既不辱,寺亦获全。呜呼,枢相疆臣将军战士,应愧死哉。”②
无论是元君道长,还是心一法师,作为出家修行之人,本是不问世事,四大皆空,但是,在遇到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个人尊严受辱的时刻,他们并未逃避,而是勇敢面对,誓死捍卫了最后的尊严。出家僧道表现的这种民族气节,让侵略者望而却步,使守疆将士们都感到羞愧。作为天后宫住持的心一和尚,此后还发起过重修万忠墓的活动。1894 年11月,日本侵占旅顺后,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2 万名无辜同胞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屠刀之下,幸存者只有几百人。1895 年 2月,当地居民将死难同胞尸体分三处集中火化,骨灰丛葬于白玉山东麓。1896 年 11 月,清政府建立了甲午战争遇难同胞墓,刻“万忠墓”石碑。那时正是旅顺同胞遇难两周年之际,故在万忠墓前建享殿三间,殿堂匾额包以铁板皮,书“万忠墓”三字。自此以后,官民年年祭祀不衰。1905年日本二次占领旅顺后,为掩盖旅顺大屠杀罪行,暗中派人将“万忠墓”碑盗走,使万忠墓失去标志,成为一片荒野草地。1922 年,心一和尚以天后宫主持僧的名义,联合旅顺华商公议会会长陶旭亭等人发起重修万忠墓的募捐活动,于当年再次在万忠墓前树立起一块石碑,书“万忠墓碑”四字,并在已荒芜的墓地上建立起3间殿宇。
心一和尚卒于何年不详,但他的爱国精神令人钦佩。旅顺天后宫也因为有元君道长、心一和尚的这种爱国举动,从而在旅顺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未完待续)
三、旅顺天后宫之异地重建及其变迁
在心一法师的以死抗争下,沙俄侵略者赔偿了白银一万多元,作为易地重迁之费。但是,当时仍是战乱饥荒之年代,重修天后官这样一个大的工程尤其艰难。“所尤难者,时遭荒乱,烽火频警,一椽茅茨尚非易措,矧栖神之所尤非可简略从事者。禅师乃夙夜经营,无时或怠。”③ 心一法师经过多方寻察,于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在教场沟西 (今市场街道附近)得了一块土地,开始重建天后宫。“庀徒度材,鸠工建造,需用不足,复募化于善人君子,以补其缺,由是天后之宫乃焕然一新。”④ 这样,心一法师利用沙俄的赔偿款以及多方化缘所得,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最终建成一座庄严宏伟的新天后宫。相比于白玉山下的原有天后宫,其规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建之天后宫共有如来佛殿三间,左右僧寮各三间,东西客舍亦各三间。中间高建层楼,奉祀天后,其下左右看台各三间,其南戏楼三间,左右钟鼓楼各一间。旅顺天后宫迁址后,仍然是当地著名的庙宇和民众祀神的场所。关于当时天后宫的建筑状况,简孟平在1918 年的 《旅顺游记》 中亦有鲜活的描绘:
先至一地,曰三沟子,有兰若一,虽不甚宏,然此间独一无二之寺观也。入寺门,有大舞台,高可三丈,旧时演戏迎神之所。两旁有钟鼓楼,高称之。入第二重门,门五间,中甬道,侧四间为厅屋,尘秽山积,不类方外清静地。由甬道入,成一院落,正面大厅三间,两厢各三间,院中有乔木,浓阴满地,有苔藓,碧浸间阶,盆景假山,位置楚楚。左右列大缸四,畜蝶尾金鱼无数,长可五寸许。正厅即供神之所,沙弥见吾辈至,开门让入。上列三龛,三世佛丈六金身,旁列十八尊者像。廊下丰碑矻然,就视之,则清光绪某年某僧重建此寺之记载。……寺名天后宫,俗呼娘娘庙,中国航海者所供奉,清时极盛。然吾入寺,不见所谓娘娘者,甬道五间,上有楼,颇宏,大约娘娘即在是中。由佛殿降阶,正对甬道,门上石刻横额曰:“极乐世界”。①
简孟平于民国七年 (1918) 八月游览旅顺天后宫时,因为不是庙会期间,天后宫稍显冷清,所谓“尘秽山积”,但简孟平的描述仍向我们展示了天后宫的宏伟规模和殿堂布局情形。
旅顺天后宫于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圣诞期间,举行为期三天的庙会活动,三天内每天都演戏酬神,还有各种杂耍表演、商品买卖等,热闹非凡,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旺盛。然而,日本统治下的旅顺民不聊生,旅顺天后宫亦香火渐衰,日益破败。
解放后,1950 年建大连市 55 中学时,旅顺天后宫被拆掉,当时最后一任住持人为郭智。
如今,旅顺市场街一带高楼林立,已经找不到天后宫的任何遗迹。只有两块天后宫重修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天后宫的沧桑历史。
旅顺天后宫留存有两块碑刻,一块为明朝永乐六年 (1408) 保定侯孟善立的“天妃庙记碑”,现收藏于旅顺博物馆。该碑记载了明朝永乐年间保定侯孟善倡议重修天妃庙的经过,以及捐修者的姓名等。碑记记载,旅顺天妃庙在明初永乐年间重修,那么其始建年代至少可以上推到元代,因此,旅顺天妃庙是有文字记载的东北地区最早
的一座妈祖庙。另一块碑刻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 乔德秀撰的 《创修天后宫序》,现收藏于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内。该碑记载了心一禅师以身护寺并异地重修天后宫的经过。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史志办公室. 大连市志·宗教志[M].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2.
[2] 大连市旅顺口区史志办公室.旅顺口区志[M]. 大连:大连出
版社,1999.
[3] 柏芳. 旅顺天后宫轶闻[J]. 海燕,1980,(3) .
[4] 孙宝田. 旅大文献征存[M].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郑 涵
① 乔德秀:《创修天后宫序
① 《清军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 甲午日军旅顺大屠杀》,载 《辽沈晚报》2010年 2月3日。①转引自柏芳:《旅顺天后宫轶闻》,载 《海燕》1980年第3期
②简孟平 《旅顺游记》 (载劳亦安辑 《古今游记丛钞》第十册,44卷 第9页,上海中华书局,1924 年)
③乔德秀:《创修天后宫序》
④乔德秀:《创修天后宫序》
①简孟平 《旅顺游记》 (载劳亦安辑《古今游记丛钞》第十册,44卷 第9页,上海中华书局,1924 年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