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理想信念的金句(公文用典11修养篇)(1)

公文用典的“修养篇”:针对个人素质修养的要求,切入微观场景,以典说“情”,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激励提升人生境界,修养内在素质。包括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读书学习、生活情趣等方面。

01.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范文】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翻开党史,党的先驱们书写了一个个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感人故事。为了心中的主义和信仰,他们矢志不渝、前赴后继,生死考验不能改其志,功名利禄不能动其心,千难万险不能阻其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如磐石,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奋斗百折不挠。(选自2021年7月19日新华社文章《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

树立理想信念的金句(公文用典11修养篇)(2)

【典故出处】

语出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石块可以被击碎,但是无法改变其坚硬的品质;丹砂可以被磨碎,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赤红的本色。

【典故解读】

这句典故以物喻人:石块的坚硬和丹砂的红色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们不会因为外来的压力而改变。那些洁身自好的豪杰义士,就像石块和丹砂,哪怕被击碎、磨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坚硬和本色一样,他们是宁死也不愿玷污自己的名节。

原文以伯夷、叔齐的故事进一步诠释了这样的寓意。伯夷、叔齐认为周德衰微,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做周的子民,以此坚守自己的节操,保全清白高洁的德行。

树立理想信念的金句(公文用典11修养篇)(3)

【场景应用】

这句典故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意义尤为深远。面对当前的复杂局势和层出不穷的种种诱惑,领导干部就像“石”和“丹”,无论经受什么样的考验和磨难,都能够永葆共产党人的品质和本色,做到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信念不容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范文赏析】

范文引用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样的典故,整篇文字充溢着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于理想志向和名节操守的追求和执着,体现了人的“正性”,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和信念,他们为了心中坚如磐石的主义和信仰,前赴后继,历经生死考验,也不能改其志,不能动其心,更不能阻其行。

树立理想信念的金句(公文用典11修养篇)(4)

0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范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描写的是竹子不畏艰险、顽强生长的品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也要有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选自2009年3月23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咬定青山不放松》)

树立理想信念的金句(公文用典11修养篇)(5)

【典故出处】

语出清朝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竹子紧紧咬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竹根一直牢牢地扎在岩石的缝隙中。

【典故解读】

《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郑板桥借用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以及对竹子的赞美,来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的人格操守。

诗中一个“咬”字,可谓一字千钧,极为有力,写尽了竹子的神韵和精神风貌,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竹子经历了千种磨难,万般打击,还能保持坚劲不屈的枝干,不管你刮什么风,它决不会随风而倒。

树立理想信念的金句(公文用典11修养篇)(6)

【场景应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句典故常用于个人修养中,为人要有铮铮骨气,讲究气节,表现出不怕任何打击的硬⾻头精神。同时,这个典故还更多地⽤来表达⾰命者坚定的信念⽴场,以及面对磨难和打击宁折不弯、决不动摇的战斗品格。

【范文赏析】

范文开篇就引用了郑板桥的这首《竹石》诗,而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一典故为题,每段采取排比的形式,表达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发挥岩竹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斩关夺隘,一路向前。

树立理想信念的金句(公文用典11修养篇)(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