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颁布十周年,为全面宣传我省人民调解工作及默默坚守基层的广大人民调解员,省司法厅与云南法制报社联合举办云南省“金牌调解员”评选宣传活动。

  评选范围包括:全省坚守基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0年以上,且获得相关荣誉称号的人民调解员。

  即日起,《云南法制报》、云南法治网、《云南法制报》微信公众号开辟“《人民调解法》颁布十周年——走近云南金牌调解员之推荐篇”专栏、专题,对参选人的事迹进行统一宣传,最终从推荐的人民调解员中评出10名“金牌调解员”,并予以表彰。

百姓调解丈夫下跪完整版(范文者调解现场的)(1)

范文者(左一)正在调解

  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范文者总是以“救火队员”的身份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调解现场,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自己总结的“听、问、助、情”工作法,把一起起纠纷化解在基层。

  范文者是绿春县牛孔司法所所长,从2007年至今一直工作在纠纷调解一线,把法治阳光铺洒在村村寨寨,维护着辖区的安全稳定。

  因成绩突出,他多次被上级表彰,曾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他

  2007年,范文者刚被提拔为牛孔司法所所长,辖区内的一起农贸市场征地纠纷就摆在面前。范文者所在的牛孔镇因没有农贸市场,一到赶集日,群众就在公路旁摆摊,安全隐患巨大,于是当地政府准备在镇政府驻地周边征地建设农贸市场。但当地群众纷纷上访,阻拦征地,征地矛盾纠纷突出。

  对此,范文者一方面积极向群众解释相关政策,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掌握调解技巧。他利用自己是当地人,熟悉当地群众的优势,从自己的亲朋好友开始做思想工作,做通一家,就马上开始一家的征地工作,先易后难,先亲属后群众,一点一点地推进征地工作,化解了征地中的每一起纠纷,缓解了当地紧张的干群关系,最终完成了征地工作。

  这样的棘手纠纷并不少见。2011年,牛孔镇的曼洛村和拖谷村发生群众争抢水源事件,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对此,范文者和工作人员一起,制定调解方案,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安抚群众,在群众会上积极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教育群众不要抢水。

  通过做工作,曼洛村群众愿意让出水源给拖谷村群众使用,一起棘手的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范文者调解的既有棘手的水源、土地等矛盾纠纷,也有鸡毛蒜皮般的邻里纠纷。一天,牛孔镇平掌街村一女子向司法所反映自己丈夫不仅不同意离婚,还对其进行威胁。了解情况后,范文者急群众所急,带着同事立即出发到女子丈夫所在地,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调解,丈夫同意签下了离婚协议书。

  在牛孔镇,群众一有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范文者。无论是怎样的纠纷,只要范文者知道,他都会全力以赴去化解。

  在司法所工作13年来,他调解各类纠纷达800余件。

  创新调解工作法

  工作中,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纠纷,范文者就在做好稳控工作同时,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多方争取支持,反复多次到纠纷当事人家里做思想工作,部分纠纷因当事人分歧较大,跑了几次都调不下来,范文者就会向当事人建议走诉讼程序。

  对于那些棘手、紧急或者诉讼难以解决的纠纷,范文者发扬“老黄牛”的精神,多次深入群众家中,听取周边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呼声,召开村组干部会议,调整调解方案,一次次到当事人家中,寻找共识,发现突破口,用真情感化当事人。

  在长期的农村纠纷调解中,范文者总结了一套调解方法:“听、问、助、情”工作法。“听”就是在纠纷现场制止当事人吵闹的情况下,耐心听取当事人的诉说和诉求,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纠纷焦点,掌握调解方向;“问”就是向当事人发问和询问或走访证人,形成调解方案;“助”就是充分发挥乡贤、家族、政府、上级部门的力量,形成多元化调解的工作格局;“情”就是调解员要讲政治、讲真情,通过真情化解纠纷。

  “调解员在工作中要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调解纠纷。遇到难题,要冷静,要有耐心,一次调解不成功,就多跑几次,和群众见多了,接触多了,自然就有感情了,纠纷就好化解了。”范文者这样说,也这样做,他用真情化解了一起起矛盾,赢得了基层群众的普遍赞许。

  解开群众心结

  从2007年开始,范文者以公正无私、爱岗敬业、廉洁朴实、平易近人的品质和优良工作作风在当地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威望。

  范文者认为自己从农村来,也要为农村群众做好服务。乡镇调解工作经常要跋山涉水,进村入户,有时山路不好走,摔跤跌倒也是常有的事。他时常要到中午一两点才能吃上饭,长期的饮食不规律,造成范文者肠胃一直不好,但他从未叫苦叫累,只要接到群众反映纠纷问题,他就马上开始研判纠纷,在纠纷现场听取群众的诉说,耐心向群众解释国家的法规政策,宣传法律法规,耐心解开群众的心结,打开群众的心扉,与群众打成一片。

  工作中,也会遇到群众不理解的时候,范文者说:“只要自己无愧于心、无愧于群众,就不怕,群众总有一天会理解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调解事业,就要全心全意做好、做到底。”

  本报记者 龙琼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