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专门倒了2次车去位于西安高新天谷七路的省图书馆新馆借书,却被告知目前新馆图书不能外借,弄得人挺沮丧。从图书馆出来,因为这地方来得少,习惯性地点开导航,看看周围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导航里看到沣惠渠就在图书馆边上,而且都是绿化带。扫了台小黄车就开始当天的骑行。

1

沣惠渠是斜向的,从云水一路一直往东北方向,两边是绿道。发现那个神秘符号,是在图书馆新馆对面靠近云水一路的沣惠三渠里,这里人很少,两边都是工地,偶尔有跑步锻炼的人经过。就在沣惠三渠渠道两边的坡面上,画着这样奇怪的符号,即像星系图,又像分子结构图,而且是相对的两组,两边坡面都画得很工整,两两相对,中间写着英文——

“TECHNOLOGE”

以我现在的英文水平,对单词的意思已经不太确定了,马上查了一下是“科技、技术”的意思。这是何方神圣所为?是啥意思?涂鸦?虽然看着很酷,会不会涉及国家机密?虽然我之前一点国家机密都没掌握到,但是关键时刻,作为一个守法公民的弦还是绷得很紧的。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1)

▲我看到的神秘符号 图源陕光灯 阿紫 摄

神秘符号在这一段就出现了四组,我看了一下渠道里的水位计,这一段的水深差不多是一米。符号最低的地方刚好贴着水面,最高的地方约1.4米,所以这至少是由一个身高在1.5米以上的人绘制;坡面斜度在45°以上,如果是一个人还不好操作。从那种规整程度看,又不像是涂鸦客那种随意夸张的涂鸦,是不是什么工艺流程图?

沿着沣惠渠骑行,在云水一路天谷六路口同样的符号又出现了二组,但过了天桥,在马路另一边的绿地公园河渠里就没有了。

2

沣惠渠,属于李仪祉先生规划的“关中八惠渠”之一。

李仪祉先生(1882-1938),陕西蒲城人,民国时期陕西最优秀的水利专家。他1904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学习德文,之后赴德国留学专修水利学。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2)

▲水利学家、教育家李仪祉

他忧国忧民,对在天灾人祸中挣扎的百姓异常同情,对故乡的水利建设殚精竭虑。于1930年就高瞻远瞩地制订出《陕西水利工程十年纲要》,并付之实施。其中的关中八惠即指: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八个水利干渠,建成后将惠及整个关中地区,灌溉八百里秦川,因此合称“关中八惠渠“。1930年从他48岁时开始修建泾惠渠开始,至他1938年因积劳成疾去世时,“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浇灌农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李仪祉先生的宏愿。他致力于“水利救国”,临终前还吩咐家人及弟子:“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

值得庆幸的是,李仪祉先生去世后,他的后人及其弟子实现了他的宏愿,将八惠渠工程逐步完成。关中地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率先在全国实现水利化,灌溉农田500万余亩,惠及无数三秦百姓,使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西安人民也始终没有忘记李仪祉先生。2022年4月27日,在沣惠渠渠首蓄水成湖,命名为“仪祉湖”;在“三河一山”绿道终点建“仪祉桥”作为标志性建筑,寄托对故人的怀想。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3)

▲美丽的仪祉湖 图源“西安高新”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4)

▲标志性的仪祉桥 图源网络

沣惠渠位于沣河、潏河会合口下,从沣河东岸引水,从长安区向北流到雁塔区的西漳浒寨,之后分成了东西两支,西支流向正北的晁家庄,东支流向东北方向的鱼化寨、西二环,再向北沿今天的西二环流向白家口。起始修建时间为1941年9月;长度17.87 km,灌溉面积曾一度达到21.35万亩,沣惠渠灌区为当时西安最大的自流灌区,被两岸百姓称为“西安粮仓”。

现在河渠边上是自2019起改造建成的沣惠绿道,有步道、自行车道、绿化带供周边市民休闲漫步,绿意盎然,风光旖旎。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5)

▲沣惠绿道 图源陕光灯 阿紫 摄

可能是因为周五下午,闲逛的人不多,一个大爷气沉丹田的练字,一个大妈忙着直播唱歌,还有一个大爷心无旁骛地舞着绸子龙,晃滴人走不到跟前去。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6)

▲舞龙的大爷 图源陕光灯 阿紫 摄

我把符号的图片发到我所在的一个民科考古群,让他们判断。有人说是技术宅的浪漫表达,有人说是分子结构图,有人说是星系图,有的说是工艺流程图,还有离谱点的猜是排列图......

3

他们继续猜,额继续骑。骑至鱼化街道与科技二路交汇口,路北有一个“西安汉城湖注清水管理站“,沣惠三渠水在这里开始流入皂河。

皂河,记得有一段时间地图上都标为三点水的“氵皂”河,现在居然打不出来这个字了。查清乾隆《西安府志》,实为“皂河”。皂河原是潏河的故道,潏河源出秦岭北麓大峪河,在长安少陵原牛头寺附近分为两支,向西一支与滈河合流汇入沣河,向北一支则为皂河。

作为西安市城区五大排涝通道(灞河、浐河、皂河、漕运明渠、幸福渠)之一,之前皂河主要接纳西安城区的城市雨水,以及沿线9座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日排污水量约130万吨,是一条“臭名昭著”的污水河。自2019年起西安市制订《皂河三年专项整治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从上游截污美化、中游控源减排、下游生态提质,经过三年建设,已建成南试验段、皂河生态公园、北试验段三段,河道两岸设有防汛道路及绿化带,包含各类景观花木、硬质铺装、小品摆件、休闲驿站、体育设施以及相关水电配套工程,项目呈带状分布,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骑行皂河边上,我也看到河道边的2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净化池隆隆作响,正在不断地处理污水,处理过的污水流出来时已经变得比较清澈。路边还有即将开业的再生水智能洗车示范点,相信不久就会开业。看了一下公示牌,西安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一期污泥处置量是2776.85吨,规模不小。以后流入沣惠渠的污水基本上都会是处理过的吧!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7)

▲处理过的污水 图源陕光灯 阿紫 摄

4

当天,我从沣惠三渠原西漳浒寨开始,至昆明路的漳浒寨结束,共骑行11.5公里,走走停停,用时一小时五十三分。

西安为啥有2个漳浒寨?据《雁塔文史资料》记载,东、西漳浒寨村,是明洪武初年,明秦王效法西门豹治理邺郡,在漳河破除“河神婆”之巫的故事。因这里有水浒(百度上解释是水边的意思,我感觉更像是“湖“的意思)、有潏河,就派官员在这里宣讲河、浒水中无神、无龙、无蛟、无怪、无鬼之说,说明河、浒之水,是自然形成的,顺地势的高低而流淌及聚集。乡民们可以大胆修河、治浒,利用河、浒水挖沟渠,灌田浇地,行船泛舟,以水作动力,磨面、轧油、碾米,兴办手工业作坊等。因年代久远,浒中水干涸,潏河水量也减少,建村寨住上人家,就叫漳浒寨村了。两个寨村是同时有的,为了区分,西边的就叫做西漳浒寨村了“。

“水浒"的"浒"即水边,"水浒"也是指水边(更可能是指湿地)。语出《诗经·大雅》中的一篇《绵》,这是叙述太王由豳地迁往岐山之下的诗,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长长的迁徙过程被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历史上真实的大明湖传说(为了探寻这个神秘符号)(8)

▲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绵》节选

这里的"浒"、"水浒"即水边的意思。商朝武丁年间,周王亶父在带着全族迁徙的过程中定居到水浒生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水浒就是周人的乐园,这里土地肥沃,鱼虾遍地,周人愉快的就地扎根,后来经过几代人努力终于西出岐山,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这都是水浒给予他们的根基。《诗经》里的这段是关于“水浒”最早的记载,能不能大胆推测下这里是周人曾经待过的“水浒”?

有意思的是——施耐庵听从罗贯中的建议把原名为《江湖豪客传》的作品改为《水浒传》,也是取“亶父从水浒开始,起义推翻商朝”的含义。

…………

骑行一下午,不算长的一段沣惠渠就让我浮想连篇联想起这么多的人文历史,在西安就是这样,任一个小小的角落就可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朋友们没事可以带娃来遛遛,顺便复习下历史,或者读读《诗经》里的几段,可能收获更多。

关于那个神秘符号,群里争执了一下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有哪位看文的大神知道,可以留言告知一下,额请吃面道谢!

作者:阿紫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