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作为《庄子·养生主》中非常经典的一部分被无数后人传诵,然而,大多数人只是知道它所讲述的是关于一个技艺的厨工被梁惠王赏识的故事。但是难道庄子写《庖丁解牛》只是为了简单的称赞一位匠人吗,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价值性在于由文章表面而引申出来的养生之道和处世哲学。庄子作为一个时代的大思想家,将他的观点写入了我们所熟知的这篇《庖丁解牛》之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剖析庖丁“解牛”之道的深刻之处。

庖丁解牛的庖丁是一名 庖丁所解的不仅是牛(1)

一、劳动的艺术美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梁惠王被庖丁精湛的技艺感到惊奇,问其原因时,庖丁并没有过度神化自己解牛的秘诀,刚开始和做所有的事情一样,庖丁开始解牛并不是非常顺利的,开始,他所看到一整只牛也无从下手,解牛的过程中的劳累可想而知,然而,经过三年的练习,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解牛的技巧。这三年的时间,便是他高超技艺的准备阶段。

最初,庖丁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解牛的初衷只是为了获得牛肉,所有的解牛人刚开始解牛都要面对同样的困难,但是庖丁却在解牛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所以在其他人手中解牛仍然是毫无意义的劳动,在庖丁的手中,解牛最终升华成了一种艺术,他可以让解牛变成一场表演,在这个过程中,观看的人不仅看到了他的手艺,更感受到了音乐美,而对庖丁自己,解牛也变成了一次次自我的享受的过程。

庖丁解牛的庖丁是一名 庖丁所解的不仅是牛(2)

王羲之从七岁开始学习写字,模仿一些优秀书法家的写字手法,入木三分,十几年后,终成为一位万人敬仰的大书法家,神农冒着生命危险尝遍百草,一部《本草纲目》成为医学奇书。这些人也和庖丁一样,对于他们的专业有一样的初衷,在他们看来技艺不只是一种谋求生计的手段,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追求。

二、顺应天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对于解牛,庖丁已经可以做到完全用不到眼睛,十几年的解牛经验已经让他熟知了牛身上的所有部位的筋骨关节,所以每次解牛他会顺着那些筋骨去下手,整个过程都非常自如,解牛的过程,他已经和牛完全融为一体,他用精神感受着牛的肉体,解牛时自然游刃有余。能做到这种境界,得益于庖丁熟悉解牛的规律。

庖丁解牛的庖丁是一名 庖丁所解的不仅是牛(3)

所有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属性,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掌握它的规律,如此才可以得心应手,通过不断地揣摩,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那么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呢?相反,如果一味我行我素,想着打破这些规律,那么无论去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自古有人认为“人定胜天”,所以那些人想着改造自然,让全地球都变成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现代人面对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的现象证明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作为人所能做的只有顺从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庖丁的解牛之道,也是大多数人的生存之道。庄子一直以来都认同这种观点,庄子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必须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他喜欢返璞归真的美,他认为不必为了所谓的“美”而违背自然。

三、夹缝生存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每次遇到牛骨,庖丁都会避开,慢慢的他就知道牛身上的每一块骨头的位置,正因如此,他解牛的刀十几年没有更换仍旧似新发于硎。其实,解牛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阻碍就像社会中的各种对我们不利的事物,对于这些,庄子的思想是不去面对这些纷繁的事物,这也是他消极避世思想的一种体现,而正是因为不将自己介入困顿中,很多人的生活才会如鱼得水。

庄子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践行着这一理念,他一生游历江湖,见识广博,才学更是超乎常人,然而他一生最高的官职也只是管理漆园,并不是为政者不赏识他,而是他深知官场险恶,不想卷入政治的斗争当中。

庖丁解牛的庖丁是一名 庖丁所解的不仅是牛(4)

他曾以鹓鶵自比,“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在乱世的夹缝中他选择了不入仕途的方法来保全自己。

四、谨慎行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唯有在小事上全神贯注,才可以做好大事。从前文我们可以知道庖丁对于解牛的整个过程已经耳熟于心,虽然有了十几年的经验,但庖丁每次解牛遇到难处理的部分都会极其小心。庄子通过庖丁的行为来告诉读者,无论是解牛,还是做人,都要有大智慧。

《红楼梦》中宝钗便是一个处处谨慎的人,她的才华与黛玉不相上下,但每次作诗她都不会刻意去和众姐妹争个高下,在贾府,她的人品、言行举止赢得了每个人的尊敬,却仍然处处谨言慎行,懂得收敛自己,这便是宝钗做人的成功之处。

庖丁解牛的庖丁是一名 庖丁所解的不仅是牛(5)

释德清就曾这样评论《养生主》:“此篇章教人养性全生,以性乃生之主也……教人安时处顺,不必贪求以养性,但以清净离欲以养性,此示人道之功夫也。”《养生主》的先进性,从我们所看到的《庖丁解牛》这一小部分便可见一斑。

通过解牛,我们知道庖丁的身份不再只是一名小小的厨工,他更是一名艺术家,一名道家。

庖丁解牛的庖丁是一名 庖丁所解的不仅是牛(6)

从《庖丁解牛》中,从庄子透彻的说理中,我们看到了养生之道,从养身之道中,我们又学会了处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