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南方人,已经四次到西安也算不易,真心喜欢这千城市。今年七月又特地跑到宝鸡参观了青铜器博物馆,还吃了根biang biang面。确实是只吃了一根,一碗就一根,又宽又长,臊子口味。老板说这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裤带面,但作为习惯米食的南蛮子,裤带面和扯面真是傻傻分不清。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

作为一个喜欢解字的业余爱好者,这一个月来一直在琢磨这个biang字到底什么意思?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2)

经过拆解,个人认为biang字主要包含以下七部分:

辶 穴 心 月 刂 䜌 長馬長。

关于“辶”

一一即"辵“,走走停停

到底为什么吃个面会跟“辶(辵)”扯上关系?从文字角度看,“辶(辵)”有“走”之意,而且是“走走停停”。我突然灵光一闪,想起小时候还经常能见到的走街串巷挑担卖热食的流动摊贩。这不就是“走走停停”吗?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3)

关于读音biang

一一敲木梆子的声音

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小贩为吸引顾客注意,通常都是敲着木梆子,发出biang biang声,这应该就是biangbiang面名称的由来——实为“梆梆面”——沿街叫卖的流动面食摊贩卖的热食面。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4)

关于“穴”

一一代指灶

这个“穴”是炊穴之意。我们现在见到的“灶”字在古代可难写了——“竈”一一穴居的癞蛤蟆。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5)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6)

为什么会用“穴居的癞蛤蟆”来表意“灶”?

仔细想想,古人还真是聪明:

一是癫蛤蟆喜欢居于泥穴和石头下,所以头上加个“穴/宀”,而灶对应的刚好也有炊穴。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7)

二是癞蛤蟆擅长鼓气,想想《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锋,蛤蟆功独步天下。而灶往往也需要鼓风吹气——扇扇子、拉风箱、鼓风机,简直太形象了。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8)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9)

关于“心”

一一“心”是“灬(火)”的讹化

可以说,biang字中的“心”是让我最最困惑的,无法解读,后来突发奇想一一有灶就有火,“穴”下烧“火”才是常理,“心”极可能是“灬(火)”的讹化。

古人以毛笔手书,为书写快捷,西汉初时在隶书基础上开始草化,形成草书;东汉末又在楷书基础上开始草化,形成行书。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0)

在行草书写中,“心”与“灬”还真的容易混淆,不是内行人应该分不清。​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1)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2)

下图是“愚”和“黔”,其中的“心”和“灬”你分得清吗?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3)

而且还真有人将“熊”的篆文中的“灬”写成“心”的。(如下图)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4)

所以,我大胆推测,此“心”实为“灬”。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5)

关于“月”

一一实为“肉”

在汉字中,大多数“月”是由“肉”讹化而来,比如:肝胆脾胃肾脖胫骨腰脑腮脚腿胯胖肥……,人体的零部件基本都带“月(肉)”。

在biang字中,“月”表意的是在面中加肉(吃肉不易),最有名的应该是“臊子”面。

关于“刂”

一一与刀有关

面食中与刀有关的,首先想到的是刀削面。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6)

其实裤带面的制作也用到刀。先是把面擀薄,然后用刀切成长条状宽面。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7)

所以,此“刂”是指用到刀制作的面。

关于“䜌”

一一蚕吐丝

“䜌”是“蠻(蛮)”的古字,由“言 丝”构成。

“言”的本义是“口中产出”,我们都知道“口中产出”的是语言、声音,但有一种虫的口中会产出丝,那就是蚕。所以,“䜌“的本义是“蚕吐丝”一一结茧。

蚕吐丝结茧如何跟面食扯上关系?

真巧,我的老家一一南方城市褔州,有种著名的面,号称中国面类最细最长的面——福州线面。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8)

福州线面的成品​是一捆一捆的,一捆也称一指,是不是象极了“蚕茧”?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19)

南方本无面食,毫无疑问是来自北方的中原,据说这种线面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时传入福州并一直保留传承至今,只是不知道关中地区是否还有这种线面?——制作时如蚕丝,成品时如蚕茧。

关于“長馬長”

一一应该是“马鬃”

biang字中的“長馬長”到底是啥?参照“糸言糸”的解法一一“言”“糸糸”,所以应是“馬”“長長“。

“馬”不用说了。

“長”的甲骨文本义是“长发”,古文中同“镸”。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20)

而另一个字“髟”(念biao1),其本义是“长发猋猋”——即(跑步时)长发飞扬。

髟与猋(众犬奔腾)、骉(众马奔腾)、飙(急风暴风)等都是同音。

含“髟”的字都与毛发相关:鬓、鬃、髪等。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21)

与“馬”有关的“镸(長)”就是“鬃”。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22)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23)

个人理解:“長馬長”就是指马鬃,而马鬃指代的面应该是挂面。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24)

关中汉字的特点(流行于关中地区的biang到底什么意思)(25)

总结

biangbiang面是指敲着木挷子(biang

音)走街串巷(辶/辵)售卖的热面食:挑担的一头是火灶(灬讹为心,穴为炊穴),另一头是各种面食和调料,有刀削面/裤带面(用刀),有线面(如蚕丝又细又长又软糯),有挂面(如马鬃又细又有筋道),可以选择不同调味(比如臊子)。

biang biang面本不是指扯面/裤带面,而是指面食的售卖方式(走街串巷),可卖各种面食。

这是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文中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