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厦门市总工会系列活动?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厦门市总工会系列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

厦门市总工会系列活动

他们是——

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他们夜以继日,奋力奔跑

跑出加速度,跑出新未来

劳动创造价值,奋斗铸就伟大。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

今年,厦门有1个集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5名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个集体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他们,把荣誉镌刻在鹭岛大地上,迈向新的伟大征程。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明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厦门市总工会与海峡导报联合推出“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先模人物风采展示,讲好厦门故事,讲好劳动者故事,奏响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孺子牛◆林碧玲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厦门市五缘实验幼儿园园长、书记、高级教师

孩子们的“领头羊”

工作29年来,她每天都和孩子打交道,是人见人爱的“孩子王”。她是一只“孺子牛”,紧盯幼教前沿,打造品牌示范,被聘为教育部园长培训中心教学实践指导专家、集美大学教师学院客座教授,带动片区几十所公民办园提质。

她叫林碧玲,厦门市五缘实验幼儿园园长、书记、高级教师,刚刚荣获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善于“纳新”,实现孩子的梦想

作为幼儿园的“领头羊”,林碧玲是个怎样的园长?有同行评价说,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善于“纳新”。

在五缘实验幼儿园,孩子们可以学习击剑、京剧、皮影、水墨画、乐高、高尔夫、沙画、木工等新颖、时尚的课程,还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游戏。

2016年,第一届大班孩子的毕业典礼,林碧玲就让孩子们自己来做主,想要怎样告别幼儿园?孩子们说,他们都舍不得离开,想在幼儿园露营一晚。

这是一个好大胆的想法,有难度,也有风险,但林碧玲组织老师、家长一起,实现了孩子们的梦想。那天晚上,孩子们打着手电筒,睡在帐篷里,在学校的草地上,他们看露天电影,玩喜欢的游戏,拥有了一场终身难忘的毕业典礼。“我们的教育理念之一,是相信儿童的力量,赋予孩子自主权,倡导教育回归本真,让儿童感受自由、自主、畅快、幸福。”林碧玲说。

金砖舞台,展现厦门幼教风采

五缘实验幼儿园创设多元化的美育环境,以浸润式的教育润泽儿童生命,缔造“幸福童年”。

在金砖厦门会晤期间,五缘实验幼儿园迎接了好几拨外国领导人夫人,是基础教育唯一接待单位。在如此重大的活动中,林碧玲精心筹备,向各国领袖夫人们展示了中国文化和中国魅力。

领袖夫人们在幼儿园体验剪纸,看孩子们写书法、弹古筝、制作中秋月饼,还兴奋地和孩子们一起博饼。小朋友还给夫人们送上奖品,都是他们亲手做的串珠手链、书法字、坠子等,获得了领袖夫人们的赞誉和各界首肯。

这一次,林碧玲让世界认识了厦门的幼儿教育,看到了厦门儿童的风采,为厦门赢得了满堂彩。她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优秀证书,五缘实验幼儿园也受到了市级表彰。

孺子牛◆黄秀敏

全国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产科主任

筼筜湖畔的“驻院医师”

她是与死神拼抢生命的人。坚守临床一线28年,为了方便第一时间抢救病人,她把家安在了医院的职工宿舍里,成了筼筜湖畔的“驻院医师”。

她叫黄秀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产科主任。她像“孺子牛”一样,将青春奉献给患者,书写了一曲劳动者赞歌。

坚守一线,把家安在医院

1993年,大学毕业后的黄秀敏来到中山医院工作。当时,中山医院重新复办开业才5年,全院床位数量只有几百张,新的门诊大楼刚刚落成。

她的爱人陈锷,是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知名专家。为了方便第一时间抢救病人,夫妇俩干脆以院为家,多年来始终住在医院的职工宿舍里。“来我们科室的患者,危重症特别多,病情特别复杂。把家安在医院,如果遇到病人需要抢救,我5分钟就能赶到。”黄秀敏说。有好几回,产科接到大出血、羊水栓塞的产妇,黄秀敏衣服都来不及换,穿着拖鞋就从家里冲出来,第一时间就站在了抢救室里。有她在,整个科室的医生都感觉很安心。

黄秀敏调侃自己是“驻院医师”,从单身,到恋爱、结婚、生子,她始终坚守在那间小小的宿舍里,成为患者的一颗“定心丸”。

妙手回春,24小时开机待命

黄秀敏擅长高危妊娠、危重孕产妇抢救以及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28年来,她见证了厦门医疗事业的发展。就拿她所在的妇产科来说,以前只能到北上广治疗的患者,现在多数能在厦门得到有效治疗。

前些天,一位80岁高龄的老奶奶从泉州慕名而来。到门诊时,她肚大如箩,看起来像个足月的孕妇。受病痛折磨,奶奶已经十分虚弱,吃不下东西了。

经过诊断,奶奶的盆腔有包块,卵巢患有恶性肿瘤,还好是早期,未发生转移。然而,因为奶奶年纪大了,很多医院不敢收治,奶奶辗转多处才找到黄秀敏求助。

尽管难度很大,但黄秀敏看到奶奶痛苦的模样,决心一定要解决她的生活质量问题。她为奶奶切除了包块,抽出来足足12000毫升的腹水,也创了她职业生涯的一项新纪录。手术后,奶奶恢复得很好,黄秀敏鼓励奶奶:“你再活个10年没问题!”

黄秀敏保持着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每次大抢救都到现场,无一例外。在她的努力下,科室率先成为厦门市首个产科危重症规划重点专科,她也荣获首届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光荣称号。

老黄牛◆陈清地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同安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程部项目经理

工地上飞出的“金凤凰”

16岁那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陈清地跟着父亲学做木工。后来,他进入建筑公司,成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从此和工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寒来暑往,风吹日晒。一转眼,43年过去,他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顽强拼搏,刚刚荣获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了工地上飞出的“金凤凰”。

他负责的工地,吸引全国同行观摩

同安区五显镇,北辰山南侧,厦门国际银行科技研发中心(一期)项目工地。炎炎烈日下,身穿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的陈清地正在四处巡查,进行项目最后的收尾工作。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一座座高大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最高峰时,曾有700多名工人同时在这里工作,陈清地是他们的“头儿”。

陈清地今年59岁,是同安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程部项目经理。每天早上,他7点半就来到工地,思考安排一天的工作;一直干到晚上6点多,还迟迟不归,仍要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抓紧时间学习业务。遇到浇筑混凝土等关键节点,只要工人加班,他都留在工地上彻夜跟班,坚守施工生产工作第一线。

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国际银行科技研发中心(一期)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均排在全省、全市区前列,2016年11月建设部、福建省、厦门市、区组织全国建筑施工、监理单位人员到工地观摩和学习,观摩人数达5000多人,并于2017年度被评为部级文明工地。

带头进行技术革新,解决施工难题

刚入行时,学历不高,但陈清地并没有因此固步自封。他不断学习深造,在实践基础上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如今已是高级工程师。这些年来,他不仅一直在公司的重大重点项目上任项目经理,同时也是“陈清地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更为社会树立了好榜样。

他白天守在现场指导,晚上组织技术人员做技术交流,对工程质量通病进行攻关,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解决建筑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例如,在软件园三期工程项目中,陈清地带领团队对该项目的隔震橡胶支座施工工艺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了施工效率,形成了一套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施工工艺。以此为契机,陈清地代表公司参编了《福建省建筑工程隔震橡胶支座和装置施工及验收规程》,获得了建筑同仁的赞誉。

黝黑的脸上,布满沟沟壑壑,他把成绩写在了工地的一砖一瓦上,写在了挥汗如雨的峥嵘岁月里。

老黄牛◆陈伟和

福建省“技能大师”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防腐整容组主管

往生者的“化妆师”

一个铮铮汉子,却很擅长化妆。只不过,他的化妆对象很特殊,是往生者。

陈伟和,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防腐整容组主管,自入行以来,已为数万名往生者化妆整仪,他发扬“老黄牛”精神,爱岗敬业,用体面、尊严送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为数万名往生者化妆整仪

2002年,17岁的陈伟和从福建省民政学校现代殡仪服务专业毕业,进入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工作。

19年来,几乎每一天,他都要与遗体打交道。一旦有遗体送来,要为遗体做入库登记、信息录入、冷藏防腐、擦洗换衣、整容化妆、推送进灵堂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到现在接触的往生者,已有数万名。”他说。

给遗体防腐整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根据遗体的不同情况调配防腐液,不仅要考虑死因、存放时间,还要看天气、看遗体的高矮胖瘦,一旦达不到防腐效果,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整容的门道也很多。这些年来,陈伟和经历了从老一辈的戏剧油彩,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化妆品,从以前的浮夸、失真,逐步演变为更“接地气”。

19年来,陈伟和坚持扎根基层,勇于挑战,敢于吃苦,也经历过很多挑战,如死后半个月才被发现尸虫遍布、恶臭熏天的无名尸;跳海自杀,尸体肿胀变形的水流尸;还有各种棘手的交通事故特整……

不断钻研遗体修复技术

殡葬服务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窗口,其核心技术是防腐和整容,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的遗体防腐整容技术更是福建省殡葬业一面旗帜。

陈伟和掌握过硬本领,勇于技术攻坚,引进“不开刀主动脉弓灌注法”,不断钻研遗体修复技术,使遗体还原更加逼真完美,维护逝者最后的尊严。这对整个殡葬整容行业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陈伟和的带领下,陈伟和遗体防腐整容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均服务遗体4500具。为了让“人生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更加精进,他还计划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在现有防腐整容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开展遗体Spa等特需服务,通过硬件设施改造、技术人才引进、前沿技术转化等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技术转型升级;并引入3D打印技术作为遗体修复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非正常死亡遗体和公共突发事件遗体的整容修复服务,实现遗体整容修复技术从手工到数字化的跨越。

拓荒牛◆郭朝阳

厦门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工程部维修主管

码头上的“能工巧匠”

东渡,海天码头,几十台桥吊、龙门吊和流动机械设备不分昼夜地装卸着集装箱。一旦这些设备出现故障,一支穿着蓝色工装的小分队就会迅速出现,给故障设备“把脉问诊”。

郭朝阳是这支小分队的“头儿”,这些年来,他如同一只“拓荒牛”,不断钻研技术革新,守护着码头上的这一派欣欣向荣。

啃下“硬骨头”成为维修能手

1992年,19岁的郭朝阳从厦门华侨中学港口机械班毕业后,进入海天码头,成为一名叉车操作员。业余时间,他经常自己钻研叉车维修知识,很快成了公司的维修能手。后来,他转到维修岗位,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做了班长;4年,就能修大型设备了。

郭朝阳只有职高学历,很快,他就遇到了很多“拦路虎”。海天码头建港的时候,买的设备都是二手的,多达13个型号,维修压力很大。一些日本、德国的设备,说明书和维修手册都是英文的,郭朝阳一下子成了“瞎子摸象”。

怎么办?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他一边学习,一边向身边的人请教,生生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成了码头上的能工巧匠。现在,郭朝阳担任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工程部维修主管,负责码头上价值近9亿元的22台桥吊和20多台流动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不断技术革新他是“省钱能手”

郭朝阳还是个“省钱能手”。他是技术革新、节能降耗的先行者,主持参与98项技术改造,节省维修费用近200万元。

2005年,在日常维修中,他发现很多桥吊因为抖动厉害,照明灯容易坏。这些灯都是进口的,一个灯泡就要1600多元,高峰期时,一年下来光是换灯泡就花去了十几万元。

这可把郭朝阳心疼坏了。这都是国家资产,能省就省!他潜心钻研,给设备增加了一个减震功能,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项发明不仅给公司省了钱,还获得了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

20多年来,郭朝阳的身影在海天码头来回穿梭,早已从最初的毛头小伙子蜕变成为码头上最有经验的维修工。最近,码头上一台桥吊的减速器坏了,更换新的减速箱,要等三个月。可是,一台桥吊停工,会给码头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严重影响码头的工作秩序。

郭朝阳的“最强大脑”再一次发挥了作用,他重新调整了减速器,将齿轮翻一个面,改造后可以再“挺”三个月,直到新配件到位再更换,为码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拓荒牛◆林锦峰

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厦门万仟堂陶业有限公司研发部技术员

“玩泥巴”的弄潮儿

闽南人爱喝茶,对茶具也十分讲究。在厦门,说起万仟堂,很多人不仅熟悉,还很喜爱。不过,一套茶具是如何做出来的,你知道吗?

林锦峰,厦门万仟堂陶业有限公司研发部技术员。他是一只“拓荒牛”,每一件新品,都要经他之手,才能从图纸中“走”下来,摆到你的茶桌上。

设计图变身产品他是“灵魂”

林锦峰说,他是“玩泥巴”长大的。小时候在德化、永春的成长经历,让他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万仟堂时,公司才刚刚起步,林锦峰干过作业员、技术员,做过雕塑、彩绘、模具……一个一个岗位,摸爬滚打,8年前,他开始做研发。

设计师的原稿,往往是天马行空的。如何将设计师的理念,用匹配的结构、适合的材料、最佳的工艺转化为一个产品,正是林锦峰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看似一把简单的茶壶,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工匠精神。在万仟堂,一把茶壶要想从图纸中“走”下来,需要经历72道大工序,林锦峰正是其中起着起承转合的“灵魂人物”。

这些年来,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主动提升产线工艺水平,以功能性、易用性、实用性和专业化为核心手段,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不断钻研破解传统工艺弊端

一有空闲,林锦峰就会坐在办公室里泡茶。他要亲自试验每一款新品,是否还有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全凭着他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和一丝不苟的责任心。

他琢磨着,如果能有效改善产品的局部细节,便能提高和缩短产品工艺流程。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试验、反复修改,他在壶嘴、壶口、滤网等关键部位都进行了工艺提升。

例如,传统的茶壶滤网,是在壶身与壶嘴的连接处钻9个孔。但是,却有客户反映,茶叶时常会从孔里漏出来,或是干脆把孔给堵了,泡茶体验不佳。

林锦峰就想,能不能设计出更密的滤网,解决这个问题?前后花了2年的时间,他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经过他的改良,采用全新的技术,同样的部位,滤孔增加至220个,并且实现了量产。他发明的这种滤网,也成了万仟堂的“独家武器”。

林锦峰的脚步没有停歇。受疫情启发,他与公司新引进的博士联手,正在开发一种抗菌材料,计划用于茶具生产。这个“玩泥巴”的弄潮儿,把“泥巴”玩出了新花样,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和他的“泥巴”,都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文/图 通讯员 王星乐

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