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

当这几个词汇合成到一块,造就的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产物是如何进入大众视野的呢?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偶尔听朋友谈起,接下去便是它的一番批驳:污染文学环境,影响青年心智发展······

它究竟是什么?

它究竟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

它是什么?

不懂就问,我找到度娘,逐字敲出我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查无此人

青春疼痛文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畅销下的面目)(1)

我只好换条路再次向度娘抛出我的问题,我逐一询问青春、疼痛、文学

这次度娘给了我答案:

度娘说青春是:

指人生中明媚的诗篇,范围是15到20周岁。

度娘说疼痛是:

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主观感受。

度娘说文学是:

一种语言艺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是啊,连度娘都认为青春应当是明媚的诗篇,是属于阳光照耀下闪耀希望的绚烂时光。那么这里的疼痛,是谁在承受这样的疼痛?承受的是哪里的疼痛?是因为什么造就的疼痛?

度娘轻抚我面颊,给了我另一个词条---青春文学

青春疼痛文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畅销下的面目)(2)

词条里并没有疼痛两个字,但解释里全好似又写满了疼。

我想,我明白了。

疼痛两个字就是这类文学作品的特点,甚至于自扉页开始,你就知道这是一部你看了之后会“疼”的作品

针对度娘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

作品并没有归属到文学的类别下,而是一类商业化产品;主题大都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因为销量居高不下,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才引起关注。

这段话吸引人的可不就是三个字---商业化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作品的销量高了,把作品的旗号打到影视界,又是一波情怀收割,水涨船高,那这自然而然便趋之若鹜。

那么为何它会畅销起来?为何是现在畅销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这类文学作品的受众是青年人,是正处于15岁左右的学生。他们生在在中国学生群体这个大环境下,面对的是枯燥乏味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是漫天飞舞的试卷、成绩单,是来自老师、家长的监督,是升学的压力。

这些我想大家都有过亲身体会,不言而喻的苦闷充斥着整个青春生涯。不过,这个群体也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他们呢,也拥有着培育情感的土壤,总会有新芽冒出。那么其中,最令人向往的但同时也是被严厉制止的情感那可不就是爱情了呢?

大人总会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都是些臭屁孩子,懂什么爱情?他们或许真的不明白爱情是什么,但那个时期的他们渴望着这份感情的萌发,大人往往一脚踩烂,恨不得连根拔起,但那是顽固的草,就算扎根于石缝,也要心向天空怒放生命的那种。

那么这个时候,偶然间的一句话,或许让他觉得找到了知心的朋友,于是他寻找源头,没错,这句话来自一本青春文学类作品。

如今的这类作品价格不高,青年学生也有购买力,自然而然这个群体成为了忠实的客户,加之群体数量庞大,销量自然而然居高不下,相对于那些有着丰富文学底蕴的作品,晦涩难懂,大部分青年群体自然是喜欢这类作品的,也可谓之:看书、知识、情操。

这个现象早已出现,也已是大势之下的洪流,其实也大可不必给其分三六九等。

我们应该也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作品给这个群体带来的情感帮助,让其度过乏味的几年苦闷生涯;作品本身的文笔辞藻或许也能成为少年行文的助手······

不过,身处如诗般明媚的美好时期的青年才俊们。采取正确的、积极的、阳光的态度去面对自己内心萌发的每一种情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才不会受到那种“疼痛”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