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专机由青岛飞往南京时,因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不得已转飞上海,但此时的上海天气也不适合飞机降落,只能改飞徐州,不料途中在南京西郊岱山失事身亡。20日,蒋介石确认戴笠死讯,在日记中这些写道:“军事调查统计局局长戴笠字雨农,十七日由青岛起飞赴沪,不幸以气候恶劣,竟在南京附近遇险身亡,殊为悲痛。此生虽多缺点,但其忠诚与热心,实不愧革命信徒也,今焉则无矣。”

随身带着两(随身带有两件宝贝)(1)

戴笠葬礼现场

鲜为人知的是,戴笠随身带有两件宝贝:九龙杯、玉鼎。经过当地保长寻获,虽然品相受损,但基本保留完整。9月11日,军统局继任局长郑介民密报蒋介石,陈述事情来龙去脉,原文有些半文半白,为了方便网友阅读,我把它直接译成现代语言。

“据学生局里北平负责同志马汉三来南京谈话,戴故局长于三月十三日离开北平时,曾携带九龙杯及玉鼎各一只,临行之前曾经对我说,这两样东西都是献给领袖的。不幸戴故局长遇难,人机俱毁,此项杯鼎因为是玉质,我猜想或许有幸存可能。于是派员赴岱山失事地点寻觅,业经当地保长将原物缴出,并据马汉三调查称,该九龙杯是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所贡,周幽王十一年因乱失落民间,金元时期又成为贡品,迨清逊帝宣统离宫,咸丰皇帝某妃子秘密携带出宫,转辗到了刘光克之手。”

随身带着两(随身带有两件宝贝)(2)

郑介民

抗战时期,刘光克交给日本人塚田信雄,请其转献东条英机,结果塚田信雄一直没有搞定此事。抗战胜利,塚田信雄、刘光克重新拿出来送给戴笠,目的当然是想要减轻罪行。郑介民认为,杯鼎经过空难,光泽都已不再,好比变质的陶器,尤其九龙杯还有裂痕。不过作为远古创制的产物,历经劫难,仍不失文物价值,“故拟将这两件东西移送中央博物院接收保管”,请示蒋介石是否妥当?

随身带着两(随身带有两件宝贝)(3)

抗战胜利前后的蒋介石

郑介民,广东文昌人(今属海南省),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早年主要在军队中做政治工作,后来担任复兴社干事、华北区区长等职,日本人收买前北洋军阀张敬尧,就是郑介民派人除掉的。全国抗战开始,调任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三处处长,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二厅副厅长、厅长等职,长期主管对日情报作业。

郑介民报告中提到的马汉三,此人早年加入西北军,后投靠军统组织,历任华北实验区区长,北平办事处处长、北平行辕肃奸委员会主委、北平市民政局局长。据说因为贪污劣迹,担心遭到整肃而先下手为强,事先在戴笠飞机上安装了定时炸弹。1948年9月,马汉三被秘密处决。总之,戴笠之死扑朔迷离,有关案情档案藏在台湾“军情局”,或许永远不会披露。

随身带着两(随身带有两件宝贝)(4)

蒋介石与戴笠

按照文书程序,军务局(前身为委员长侍从室)拟办:请准将周代古物九龙杯及玉鼎各一只移送中央博物院保管。蒋介石批示:可。蒋经国知道后,致电郑介民,先将文物暂由军统局保管,等候主席(蒋介石)回京看一眼再交给中央博物院。蒋介石后来有没有看过,不得而知,但有一点非常肯定,中央博物院收到两件文物后,代理院长朱家骅于1947年1月7日写下了一纸收据:兹收到国民政府军务局转奉交下周代玉质九龙杯一件及说明书一份,除转送中央博物院保管外。此据

参考文献:

1、《遥制坤舆:蒋介石手令与批示》,台北“民国历史文化学社”2020年版

2、《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台北“国史馆”2015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