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能活着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还要什么盛世?
安史之乱本身并不是唐朝依靠自己的实力镇压下去的,而是叛军内部自身不断分化导致的瓦解,唐朝只是捡到了这个便宜而已。一当时的情势论,如果想要重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霞这个难度和新建一个王朝几乎差不多。除非有唐太宗李世民这种不世出得命世英才,否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唐朝在军事上是守外虚内政策,主要兵力都在沿传统的长城线一线排开的各个节度使手里,朝廷自己能够直接掌握的禁军数量很小。所以,唐玄宗在前期一直采用的是在各个藩镇之间搞平衡,用其他藩镇开威慑和约束那些存在风险的藩镇,朝廷自己直接掌握的军队,也就是禁军,其实就是以前各个朝代的御林军,数量很小。
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的反应也是抽调其他藩镇的军队来平叛,同时向回鹘借兵助剿。但这些藩镇的军队,包括之前的各种名将,都在朝廷的瞎指挥之下覆灭了。同时,因为平叛过程中一再出现奉命讨伐叛军的藩镇也叛乱的情况,所以汤潮中央采取了汉武帝推恩令得办法,也就是把那些桀骜不驯的藩镇不断通过调整辖区,逐渐缩小其辖区。
所以,唐朝在应对安史之乱的时候,不仅要依赖其他藩镇,但同时又要尽可能的防范于未然,避免再镇压叛军的过程出现新的安禄山。而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的策略也是一条,如果一个藩镇桀骜不驯,那就在他周边设置更多的藩镇。因此,但安史之乱结束后,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唐朝的藩镇越来越多,节度使越来越多,朝廷能够实际有效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
也是再这个意义上,才有了后来人对藩镇与唐朝关系的总结,那就是,藩镇强则唐弱,藩镇弱则唐亡。因为当藩镇实力还比较强的时候,不太容易进行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也就难以出现具备重新统一全国的实力的军阀,而当藩镇的实力则下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相互吞并的战争。放藩镇都被消灭之后,接下来当然就是取代唐朝了。
唐朝就是用这个办法,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又续命一百多年,其核心就是藩镇之间得相互制衡,而朝廷也无力消灭这些藩镇,只能听之任之,牙兵和节帅越来越地方化,越来越封建化,乃至动辄牙兵群起杀死节帅,另立新主。朝廷一般也无力制约,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进行事后的承认。在这种局面下,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类似春秋时期那种小国林立的平衡局面。
当然,也不能说朝廷就这样无所作为的混吃等死,从代宗德宗到宪宗,其实还是想了很多办法的,其核心无非都是削藩,以武力过政治手段尽可能减少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但很遗憾的是,这些努力要么去像德宗那样动不动就变生肘腋,要么就是像宪宗那样半途而废,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这个平衡局面一直到黄巢起义爆发,才最终被打破,从而开始了藩镇之间相互兼并,最终是梁王朱温和晋王李克用逐渐强大起来,而朱温则亲手把唐朝送进了坟墓。接下来就是五代十国了,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朝统一以来得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直到宋朝建立,才又重新消灭了藩镇势力,重建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