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在古典风格音乐中,海顿是最重要的奠基者,海顿不但确立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树立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伟大精神风范。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一位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聚集着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和克罗地亚人的奥地利东部奥匈边界的罗劳村,这使他从小融入多民族的氛围中,体验到当地民族的音乐生活。

古典 海顿(古典风格奠基者海顿)(1)

海顿

海顿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位世代相传的车轮匠,母亲在贵族府中当厨工,全家挤在一座小屋里。这样的生活境况就连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也曾经为之感叹过,他说 :“这样一位伟人竟然出生在如此贫寒之家,真令人难以置信!”海顿所处的家庭虽然没有音乐的遗传,但父母是爱好音乐的,一家人经常和邻居们在一起唱歌。海顿受这种自然音乐环境的影响,从小就显露出了他的音乐天赋,尤其是他美妙的歌喉与他对音乐的模仿能力,使家贫的父亲毅然把 6 岁的海顿送到了海茵堡,开始音乐学习和演唱,内容涉及弥撒曲、乐理和小提琴等。父亲对海顿进行音乐培养的举动,却使海顿从此永远地离开了父母。

海顿学习音乐的过程十分艰苦,以他自己的回忆是“鞭挞多于膳食”。但是,海顿以自己的天赋和对学习的坚持,使他于 1740 年时来到了维也纳,8 岁进入了圣斯蒂芬唱诗学校当歌童,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期间,海顿过着吃苦受穷的日子。九年后,17 岁的海顿处于变声期被教堂解雇,他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帮助,年少的海顿这时一贫如洗。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海顿遇到了好心人,借了点钱租了一个顶层阁楼,一方面认真学习,一方面以自己的所学靠为别人伴奏和教习几个孩子音乐来维持生计。这段时期,海顿自学了键盘乐、提琴、对位法和音乐理论等,同时为了生计他什么都做,当过看门人、信差,擦过皮鞋……

1751 年,19 岁的海顿开始了他的创作,其第一部歌剧《新跛足的魔鬼》得到上演,此剧后来又在维也纳、柏林、布拉格、萨克森、布莱斯高等地剧院上演。然而,歌剧的上演并没能给海顿带来经济上的改善,只有过最初很少的一次性报酬,以后再也没有得到一点收入。海顿的生活虽然依旧拮据,但作品却给了他一定的知名度。1754 年,22 岁的海顿偶然地结识了意大利作曲家、著名的声乐教育家 N. 波尔波拉,他师从这位在当时极负盛名的音乐家学习作曲,同时学习意大利文和声乐,并为老师兼做临时工作和仆人,以及为他的声乐课伴奏和从事一些事物性工作等。到了 1759年,海顿在波希米亚一个伯爵的官邸中觅到了作曲家及乐长的职位,在这里他写作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可是,这份工作由于伯爵家乐队的解散只持续了一年多。

1761 年,海顿在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齐的宫廷内得到了新的工作,这是一个历代有军功、产业非常大的家族。在这个家族里,埃斯特哈齐公爵是一位著名的军人,同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艺术鉴赏家,对音乐非常偏好。对于海顿的工作与创作,埃斯特哈齐公爵一直很满意。1766 年,海顿升任乐长。在这个家族中,海顿所担任的职责十分繁复,他以仆人的身份为此服务了三十年。尽管这样,宫廷的富足至少可以让海顿不再为衣食之忧而四处奔波了。

在埃斯特哈齐家族的宫廷里,拥有着两个剧院、两个大音乐厅、一个乐队和 10 来名歌剧演唱家。海顿当时的职责主要是作曲、指挥乐队和领导合唱团 ;为宫廷成员进行演奏;对歌唱者进行训练;组织歌剧创作等。丰富与繁忙的音乐生活与他所能从事的各种音乐创作,包括各类演出及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杂事,使海顿在这里获得了一种非常难得、可贵的锻炼和提高机会。尽管职责重大、事物繁多,海顿却觉得充实与快乐。宫廷内除了音乐工作外,每年还会邀请奥地利、意大利等地的优秀音乐家来此进行演奏和交流。宫廷内没有外界的纷扰,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海顿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作为一个乐队指挥,海顿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作品拿来演奏,随时得到实质性的检验,进而不断改进,以取得满意的结果。这段时期,是海顿人生中收获最大的一段时间,写出的作品约有 60 部交响曲,40 首弦乐四重奏,约 30 首钢琴奏鸣曲,5 首弥撒曲以及 11 部歌剧等,其中大部分为他一生作品中的佳作。

由于宫廷环境的特殊性,宫廷对音乐有着特别的要求,从而使海顿最初的创作风格处于华丽型,他经常会为一些小型乐队写一些华丽的游戏曲,这类音乐多是根据维也纳风格所作的组曲形式。后来海顿渐渐发现这类音乐显得很浮华,缺少一种根基,特别是他身处宫中,接触面狭窄,一定程度限制了他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样,海顿开始注重起了对民间音乐素材的汲取和综合,将其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其中也包含了对巴赫音乐成就的学习。在海顿的性格中,有着纯朴开朗、亲切幽默的元素,他天性善良,诚恳、质朴,并喜于追求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因素使海顿创造出了带有古典主义乐观精神的、新的音乐风格,这种新音乐风格为德、奥古典音乐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创出了一条新道路。

海顿的名声越来越响,他在创作出大量作品的同时,创作风格也在不断更新,成果越来越显著,这使他的作品得以在巴黎出版,名字也出现于英国报纸,声誉遍传了欧洲。18 世纪 70 至 80 年代,是海顿创作最为成熟的阶段,他多少有了一些自由,创作也已不限于宫中,开始应邀于宫外个人、公众以及出版商的约请来写作。1781 年,49 岁的海顿结识了 25 岁的莫扎特,当时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已如日中天,可他对海顿十分崇敬,以老师相称。已经大名鼎鼎的海顿也以十分谦虚的态度对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给予由衷地赞赏和肯定,两位作曲家在一起交流学习,切磋技艺,使双方在音乐创作方面相互受到影响。在海顿后期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莫扎特音乐感情细腻、音调柔和、旋律优美、抒情色彩浓厚等风格特点的影响,这使他的音乐在抒情性、形式配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反之,莫扎特的创作也受到了海顿音乐中之宏伟、激越的音调和强烈的戏剧性因素的影响。海顿与莫扎特之间结成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交往亲密,经常会在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

四重奏的音乐形式,体现了海顿音乐创作的新成就。在主调音乐兴起的初期,主调音乐在旋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相对于主要曲调之外的和声伴奏,却担当不起重要的作用,这样就使整个音乐显得单薄而缺少厚度。针对这种不足,海顿力求改变,他将音乐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分置在几个声部中,在对第一声部主题表现不减弱的情况下,使其他声部也承担相应的任务,并力求将四个声部同等对待,避免一个声部突出而其他声部单薄的状况,从而使音乐的丰富性、层次性、表现性等大大加强。这种手法在他的四重奏作品《太阳四重奏》、交响乐作品《哀悼》与《告别》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改进所取得的成效让海顿越发的感知,要创作出好的音乐,民间音乐一定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创作源泉。由此,海顿所创造出的音乐新风格,在民主、平易和人道主义精神及高度的思想性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巩固,他本人也因此真正地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创始人,并由此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1790 年,海顿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埃斯特哈齐公爵去世,公爵的继承人解散了宫廷乐队,海顿安静的创作生活及一切音乐活动彻底被改变,尽管他的乐长头衔和俸禄还被保留,并受聘于新亲王,但却自由了许多。尤其这一年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的一年,海顿受到一定影响,开始为资产阶级民主的音乐生活从事创作。从此,海顿有了更大、更自由的音乐创作空间。之后,他来到了维也纳,住进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独立的生活。很快海顿就受到英国伦敦爱乐社的邀请,于 1791 年初到了伦敦。在伦敦,海顿体现出的才华受到了英国民众极大的欢迎,为此,他写出了伟大的十二首《伦敦交响曲》,还接受了牛津大学授予他的名誉音乐博士学位。为了回报这份盛情和人们对他的尊重,海顿献上了充满思想的《牛津交响曲》。这次英国之行,海顿收获不小,可谓名利双收。

1792 年 6 月下旬,海顿从伦敦启程回国,路过德国波恩时,发现了天才而年轻的贝多芬。对于贝多芬所显示出的巨大才华,海顿以惜才爱才之心愿收贝多芬为徒。可是在以后师生相交的日子里,由于双方个性的差异,这场师生关系未能持久。

1794 年 2 月,海顿再次应伦敦之邀对伦敦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海顿同样收获颇丰。

两次伦敦之行,使海顿的创作倾向有了很大的转变,激发了为大众服务的创作风格。在以后的创作中,海顿以严谨的创作手法来结合这种大众风格,用音乐的精神召唤起了更多热爱他作品的听众,并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

在英国,海顿还有机会接触到了亨德尔的作品,第一次听到了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在这些作品的感动与影响下,海顿分别于 1798 年和1801 年用德文写下了两部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这两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体现了海顿浓厚的群众意识,他以表现劳动群众为中心,以歌颂他们为主,并肯定了劳动者的创造价值,是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有力表现。这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它体现出了海顿清唱剧伟大的一面。

海顿一生创作颇丰,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尤其是交响乐和四重奏,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对这两种音乐体裁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海顿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使它们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因而,他被后人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

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名多产作曲家,海顿一生中完成的作品既有量又有质。据统计,交响曲就有 108 部,其实,还远不止这个数,据估计可能达到一百五六十部。在交响曲这个领域里,海顿开创了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他还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形象感鲜明,能够让人联想起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因而很受欢迎。据统计,海顿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有 68 首之多,也有统计为 80 余首的,这是海顿仅次于交响曲的又一个创作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海顿最早确立和奠定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并废除了“通奏低音”。创作中,他把主题叙述分置在各个声部的“对话的原则”中,使之有着丰富的和声色彩和浓郁的民间特色以及浪漫主义的个性。此外,海顿还写有 62 首钢琴奏鸣曲、45 首钢琴三重奏、14 部弥撒曲、20 余部协奏曲,以及大量的、难以计数的声乐作品和其他一些作品,如序曲、嬉游曲、歌曲、小夜曲、康塔塔等。对于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海顿晚年才接触到,有的歌曲仍然保留着歌唱剧的痕迹。歌曲《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就是在朴素的民歌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它被推选为奥地利的国歌。海顿创作的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和声节奏简单,富有他自身的创作特点。在海顿的整个作品中,他还创作有歌剧 26 部,清唱剧 4 部,比起他的交响曲创作,歌剧类的音乐戏剧作品虽然不是最能显出他创作成果的方面,然而有趣的是在 1776 年,有人请海顿为一部百科全书提供他的生平资料时,海顿却提到了他最成功的作品是 3 部歌剧,对于其他作品却未做任何提及。对于这样的回答,人们多认为是海顿不事张扬,有一颗平和、谦虚之心。细分析,事实应不完全如此。对歌剧的有意提及,可以说从一定角度体现了海顿对于戏剧性音乐的态度、主张与提倡。尽管在海顿自己的音乐中,他并不刻意去表现有关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也不完全去利用戏剧性来达到对音乐表达的取胜,但从海顿写作的弦乐四重奏中,却可以看出他采用的是“对话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将每个声部在平等的地位上,以各自独立的特点赋予如同人的某种情感、情绪和意境来做语言式的交谈,在清晰的旋律和复调的美感中来求得一种呼应。这种创作方式实际是有别于那种单纯式的音乐音响之表现,而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色彩,有着更为深刻的情感式交流。这样的创作方式对天才的莫扎特也很有启发,为此他说道 :“从海顿那里我才第一次学会了写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

海顿的一生是艰难而坎坷的,表面的平静与安逸并不能断定他就是一个唯命是从的人。尽管海顿不能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决裂,更不能像贝多芬那样有着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但他却能够对他曾经饱含痛苦、屈辱的处境坦然面对,在不尽如人意的人生岁月中以纯朴、善良和慈爱之心,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着的音乐事业 ;在淡泊、平易、清静如水的生活中,将朴实、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和平,以及美妙中带有幽默、快乐中充满希望的精神融入音乐创作中。因而,海顿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为大众服务的倾向,有着现实而充满了人生目的、富有人情味的特点。而这些大都是海顿广泛采用民间音乐素材、选择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结果,它体现出了海顿音乐不朽的价值。1809 年 5 月 31 日,海顿在维也纳逝世,享年 77 岁,遗体被葬在圣麦斯公墓。

更多视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天秤的艺术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