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故事发展到后期明显有种“难以收尾”的意思,抛开其文学性只谈故事性的话,后半段的故事其实并不精彩,甚至可以用虎头蛇尾来形容,前期各路好汉从四面八方集结到梁山,大部分人都算得上是神通广大,到了征辽、田虎、王庆时也不曾折损一人,结果到征方腊时如同破了金身一般接二连三的死去。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梁山再不走向灭亡的话只怕都要改变历史了,于是所谓的“剧情杀”出现了,原著中至少有十一位好汉是压根不用死的,却都强行送了人头。

一、死于水战的四人

首先要提到的这四位是因于宋江决策上的失误而死,他们就是段景住、侯健、孔亮、施恩。

为何梁山好汉征方腊会损失惨重(梁山征方腊死伤惨重)(1)

(孔亮剧照)

把书翻到原著第一百一十三回,提到了这么一段剧情:“宋江道:‘贤弟此言极当!只是没有副手与你同去。”

随即便拨李大官人带同孔明、孔亮、施恩、杜兴四个,去江阴、太仓、昆山、常熟、嘉定等处,协助水军,收复沿海县治,便可替回童威、童猛,来帮助李俊行事。’”

这几个人有水战能力吗?答案显而易见,结果是:“施恩、孔亮不识水性,一时落水,俱被淹死。”

再把书翻到原著第一百一十六回:“宋江唤到帐前

问时,说道:‘小弟和张横并侯健、段景住带领水手,海边觅得船只,行至海盐等处,指望便使入钱塘江来。不期风水不顺,打出大洋里去了。急使得回来,又被风打破了船,众人都落在水里。侯健、段景住不识水性,落下去淹死海中,众多水手各自逃生四散去了。’”

好家伙,又一次无脑操作,派了不识水性的段景住、侯健去打水战,加上前面的两位好汉,这四人的死有任何意义吗?明知不识水性却派去打水仗?几乎和直接赐死他们无异。

二、莫名身亡的一人

接着要提到的这位好汉则是原著中死得最没有意义的一位,他就是“中箭虎”丁得孙。

为何梁山好汉征方腊会损失惨重(梁山征方腊死伤惨重)(2)

(丁得孙剧照)

丁得孙这人作为张清的副将登场,张清是连打梁山十五人,威风一时无二,而丁得孙从头到尾都是个龙套,但施耐庵赋予他的结局也太扯了,被毒蛇咬死,这仗还没打,他被蛇咬死了,对剧情有任何推进作用吗?这不是为了送死而送死?

三、以卵击石的二人

其实书中是有对梁山一百零八将进行一些分级的,比如五虎将、八彪骑这样的职位设定等于就是将好汉们的实力划分等级了,事实上甚至可以说三十六天罡也是普遍强于七十二地煞的,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遇到打不过的,就该认怂。

而马麟和燕顺显然就不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在乌龙岭一役,面对对方最强的大将石宝他们选择应敌,结果是双双战死,基本就是在以卵击石,必败还要去送死。

四、急于立功的四人

最后要提到的则是刘唐、鲍旭、单廷圭、魏定国这四人,他们战死的原因一样,都是为了抢着立功才送了人头。

刘唐是在杭州一战时单枪匹马冲入城门,结果对方守城的士兵立马砍断绳索,坠下了千斤的闸板,刘唐就这样被活活压死。

为何梁山好汉征方腊会损失惨重(梁山征方腊死伤惨重)(3)

(魏定国剧照)

鲍旭在书中表现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作为一个地煞,他立的战功不比一些天罡少,又和李逵一样嗜杀,所以他也特爱抢功,也许是屡立战功让他对自己的实力有了误解,他居然想拿下石宝,结果被躲在城门后的石宝一刀斩杀。

为何梁山好汉征方腊会损失惨重(梁山征方腊死伤惨重)(4)

(鲍旭剧照)

最后是水火二将,他们二人也是在歙州之战展现出了“匹夫之勇”的一面,两人为了争功而带兵冲入城中,结果中了埋伏双双毙命,什么水攻火攻的能力一点儿都没展示。

这十一位好汉原本都是不用死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死都是毫无意义的,从这些角色的死也能够看出最后征方腊一役的故事其实有些过于急着收尾了,以至于给读者一种明显的“剧情杀”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