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伟/文
矿产资源量与矿产储量是矿业公司最主要的资产,是政府矿产资源管理的基础。没有这两个量,矿业公司的经营对象和政府的矿产资源管理对象就成为乌有之物。
01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一种产品矿产资源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老百姓可能说是金银铜铁锡,地质学家可能说是矿床,社会人士可能说是矿藏、宝藏、矿区、矿山。这些名称都没有错,可以在各种合适的场合使用,但它们不是矿产资源在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市场交换中所应该有的名称。
在矿业界,把矿产资源的实物对象定义为“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其他名称一律不用。政府管理企业活动,两者对矿产资源的用语必须一致,因此与企业一样,只使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两个术语。其他关于矿产资源的名词术语,其他人士或机构可以随意使用,但矿业公司、矿政部门、矿业市场不能。
因此在本文开头,笔者需要明确指出,就企业意义、政府意义和市场意义而言,矿产资源就是矿产资源量 矿产储量。考虑到国外标准中还有一个勘查目标(Exploration Results),相当于我国的预查资源量334,那么修正一下,矿产资源就等于矿产资源量 矿产储量 勘查目标。这个“等于”是概念上的“等于”而不是数量上的“等于”。列宁同志有句名言:“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我们的“等于”是列宁这句话中的那种“等于”。
因此,严格意义的矿产资源指的就是矿产资源量、矿产储量和勘查目标,没有第四个用语了,中外如此。不信的朋友,可以找找试试。
我们知道,大凡工业活动都会有产品。矿业公司属于工业部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矿业公司开展矿产勘查生产出来的产品。
在现代生产活动中,所有的工业产品都是有有一个企业、政府、市场共认的名称。这个名称,既是生产厂家的产品名称,也是市场的商品名称,最后是获得这个商品的资产名称。例如,对工厂而言,一辆汽车是产品;对市场而言,一辆汽车是商品;对家庭而言,一辆汽车是资产;它的名称始终被称为“汽车”。矿产资源量、矿产储量和勘查目标则是把矿产资源作为产品、商品、资产所使用的名称,企业、政府、市场共用之。这三个名称不可随意用别的词替代,否则矿业界的天下就大乱了。
矿产资源的表述从没有规范的名称,到使用矿产储量,再到使用矿产储量+矿产资源量,最后到矿产储量+矿产资源量+勘查目标,经历了400多年的时间。
关于用一个什么名称来表示矿产勘查产品的历史从1556年就开始了,有一个叫Georgius Agricola的法国人提出要对找矿勘查的成果进行合理的表达,以利于在市场中规范各方的利益。直到1909年,行将就职美国第31任总统的胡佛出版了《采矿总则》一书,他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矿产储量”的概念。胡佛是采矿工程师出身,对规范矿产勘查产品的名称自然是深有感受,所提出的用语可以说恰到好处,迅即被世界矿产勘查界所接受,一直使用到今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矿产储量是世界上对矿产勘查产品的唯一用语,北美、欧洲、澳洲、前苏联,中国,无一例外。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有时使用储量一词可能不对劲了。问题表现在:一是储量不能全部拿出来,二是有些储量不能立马利用。什么是储量?储存、储备之量也。应该是储存多少,就能拿出来多少,而且是有用之物,如无用,储它作甚?看我们的仓库,储存粮食、货物、材料,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里面储存多少,就能拿出多少,而且拿出来后全部可以使用。如果仓库里有1000吨粮食,只能拿出800吨;或者只有500吨能马上使用,其他500吨不知道是否能使用;那还叫“储量”吗?
于是地质学家们开始寻找新的词汇。1972年,时任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的麦克凯维(McKelvey)在American Scientist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矿产储量 矿产资源量”的分类方案(图1)。按照这个方案,矿产储量属于可回收的量,有多少就能拿出多少,并且是立马就能使用;而矿产资源量属于保存在地下,但不能全部拿出来的量,能不能利用还不清楚,需根据后续工作来做结论。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对这两个量的认识逐步完善,目前趋向于如下表述:储量是具有当前经济价值的可回收的原地矿产数量,资源量是具有预期经济价值的全部原地矿产数量。
图1 麦克凯维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V.E. McKelvey, 1972)
麦克凯维的分类思想不久被正式转化为美国地调局的分类方案,并迅即被全球矿业界、石油界和各国政府部门接受,对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量和储量分类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20年来,在有关矿产资源分类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强调了找矿初期勘查目标的重要性。所谓勘查目标,实际上就是通过钻孔或其他工程验证的异常矿化。这种地区圈定出来作为布钻的依据的地区,就是“勘查目标”,或称“勘查靶区”。于是严格意义的矿产资源就由3个量构成:勘查目标、矿产资源量、矿产储量。
我国的一些标准、规范、报告、文件、新闻在用一个统一的词表述时,常用了“矿产资源储量”这个词语。前面的“矿产”可理解为是共用的,中国行文经常如此;后面的“储量”也很明确;中间的“资源”是什么?就叫人摸不着头脑了。查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没有任何量的意思,因此资源不是资源量。用中文表述,“资源”与“资源量”是两个字,不能共用,也不能互相替代。如果公用或替代,并采用辞海的解释,那么“矿产资源储量”就被解释为“矿产资财的来源(和)储量”了,这不是很可笑吗?英文“resources”既有资源的意思,也有资源量的意思,是可以共用的;即使这样,也不会省略写为“矿产资源储量(mineral resources reserves)”,而是在标准中精准地、不怕麻烦地写为“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mineral resources andmineral reserves)”,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莫不如此。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提到一点的是,由我国人士翻译的国际标准,如《CRIRSCO勘查目标、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公开报告国际报告模板》,把“resources”翻译成“资源”而不是“资源量”了。这样一来该标准就成了《CRIRSCO勘查目标、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公开报告国际报告模板》,在标准中凡出现“资源量”的地方,都成了“资源”,问题比我国还要严重;我国至少在标准正文中,都明确写成“资源量”而非“资源”。好在“JORC”规范的中译者最终弄清楚了这个关系,把凡出现“resources”的地方统统使用了“资源量”而非“资源”。
有人说,资源量更像是上帝恩赐给人类的财富,它是天然存在的;而储量是在资源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研究确定的,它更体现市场的状况与企业的管理与技术能力。资源量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总量,从这个总量中能拿出多少有经济效益的矿量,或者这个总量能不能开采,就取决于企业的本事了。因此,资源量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先天的;而储量则取决于市场状况和企业的本领,是后天的,当然多少也受先天条件的限制。
我国在今后修订有关分类标准时,是使用“矿产资源储量”,还是使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建议当事者慎思之。
02 潜在的矿产资源量上面所说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属于查明的矿量,即主要是通过钻孔、坑道直接取得矿床的品位、厚度和形态等数据估算出的资源量或储量,但勘查目标不在查明矿量之列。大约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开始估算潜在的矿产资源量,主要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加上对区域物化探数据的解读,对有利的成矿区带或远景区估算一个资源量,被称为潜在的资源量或预测的资源量。这项工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传到中国,当时的地质、冶金(有色尚未分出)、煤炭、石油、核工业等部门纷纷开展这类评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这类评价增添了先进手段,评价效率越来越高,评价效果越来越好,成为我国各矿产部门一项常态性的工作,对优化矿产勘查部署,更快更好地发现矿产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按照国际惯例,矿产勘查分四个阶段:预查、普查、一般勘探、详细勘探。预查的目的是发现找矿目标或找矿靶区。在预查区,通常会有比较密集的异常和矿化,但并没有发现矿床,预查承担验证这类异常矿化的作用。普查的目的是发现矿床,在普查终了,应做出有无工业矿床的结论。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是取得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矿床和地质数据,为矿山开发投资决策做准备详细地质矿产信息。
潜在的矿产资源量是预查之前的一个工作阶段。在这个阶段,矿床尚未发现,没有矿区尺度的异常和矿化数据,因此所估算出的资源量是假定它有那么多,勘查后的结果可能是有,也可能是没有,而经验表明没有的可能性通常要比有的可能性大的多。这就是我们对潜在的矿产资源量的应有认识。我国开展近40年来的潜在矿产资源评价表明,这个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基于这个认识,潜在的资源量说白了就是没有发现但认为可能有的资源量,美国地调局和国际石油界PRMS的分类都称之为“未发现的资源量undiscovered resources”;我国将其译为“潜在的资源量”或“待发现的资源量”,当然就好听得多。按照“待发现”的表述,我国估算出潜在的资源量××××亿吨,已发现×××亿吨,还有×××亿吨待发现。于是人们乐了,等着你去发现呢,拿钱,派人去不就发现了。至于“潜在”,也远胜于“未发现”。你想,有许多资源量潜伏在那里,也是等待你去发现的意思,如果说“未发现”就令人扫兴了。“待发现”“潜在”与“未发现”之间有无区别,人们心知肚明,毋庸在下赘述。
潜在的资源量主要是一种供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部门参考的数据,不宜向公众宣传,在上报国家领导时也要讲清楚其“未发现”的实质及找矿风险,否则就是极大地误导。几年前美国声称在阿富汗发现了价值万亿美元的矿产资源量,依据的就是一种极其粗略的未发现资源量评价结果,是为其军事政治目的服务的,引动网民也跟着热议,成功地取得了他们想要的误导效果。
03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既然是一种产品,就应该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标准,这种标准就是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在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称为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报告标准。这里说的“报告”,不是在大礼堂里做报告的“报告”,而是提交一份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数字,可以用表的形式,也可以用简单的数字列举的形式,还可以用表 数字 文字的形式,即一份完整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技术报告的形式。
之所以要有标准,主要是市场交换的需要。任何一种产品投入市场,如果没有产品标准,则交换就无法进行。市场交换遵循等价原则,每一种类型,就是一个具有等价意义的产品。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等价意义,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产品的地质勘查研究和评价的加工深度上(注意,它仍然是资源量或储量,因此不是矿产品加工深度):资源量比勘查目标的加工更深,储量比资源量的加工更深;在资源量和储量内部,高一级的类型比低一级的类型加工更深。例如,控制的资源量比推断的资源量加工更深;探明的资源量比控制的资源量加工更深;可采储量比可预采储量加工更深。资源量和储量的价值除取决于加工深度外,还同矿种有关,如金的资源量价值比铜的资源量价值要高,那属于矿种的差异所致,而不是资源量分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资源量和储量的价值还取决于品位、厚度、埋深、产状等内部条件与区位、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那属于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因此,矿产资源量与矿产储量在的等价交换规则,是由资源量与储量分类系统、矿种分类系统与技术经济条件共同决定的。对同一矿种、同一技术经济条件而言,资源量和储量的等价交换唯一取决于资源量和储量类型,即其地质勘查与可行性研究的加工深度。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资源量和储量分为6类,其中1种为勘查目标,3种为资源量,2种为储量,共6种产品;之前我国固体矿产分为16类,2020年修订后的分类标准由1999版的16个资源储量类型简化为5个。每一种产品,从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调查研究和评价深度上看,具有等价意义。
我们过去把矿产勘查划分为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四个阶段;后来又修改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在1999年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增加了一个预查,于是形成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的工作程序。但是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要求,这个程序是不完全的,因为按照这个程序,我们无法获得储量。完整的程序应该是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可行性研究,这就打破了按地质工作、地勘队伍划分阶段的框框。
2020年,新《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将矿产勘查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资源量和储量两类,资源量按地质可靠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三级。储量按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分为可信储量和证实储量两级。新分类标准调整了现行分类标准三轴分类体系,简化了储量经济意义划分。
如果不考虑枝节问题,总体而言,矿业活动分为两大块:前一块是矿产勘查与评价活动,后一块是开发与生产活动。
04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资产性质前面已经说过,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矿产勘查评价活动制造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可交易的商品,对企业而言则是其最主要的资产。
图2 被冷落的矿产储量
有人也许不理解,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怎么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成了企业的资产了呢?这不会是国有资产流失吧?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说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怎么变成了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企业所有。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这一点不假;但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量、矿产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矿产资源是生产要素,是生产矿产储量所必须的东西,但生产矿产储量除了矿产资源这个生产要素外,还需要投入资本、技术、劳动力特别是智力等生产要素,通过所有这些要素的使用,才能生产出资源量和储量这两大类产品。这就如同要修建一座水电站,水力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企业需要投入资本、设备、材料、人力,水电站才能建成,而最终投入市场的产品是发电量。我们不能说发电量属国家所有,国家不会对每一个使用自然资源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视为其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
在矿业公司的上市报告或年报中,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最重要的报告内容,都要安排在报告一开头最显著的地方,作为公司的资产报告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虽然没有以资产的名义列入财务报表,但它们却是矿山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是因为资源量和储量难以量化为财务数字,才采用了这种以实物而不是价值来彰显资产的方法。
既然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资产属企业所有,那么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注意不是资源量或储量)的投入者,其利益应含在企业的资源量和储量资产中,国家如何实现这部分利益呢?这个问题在另文“国家矿产资源资产账户”一文中已作阐明;按照联合国发布的《2012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国家的利益包含在资源租金中。所谓资源租金,就是对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进行开发后获得的收入,在扣除所有的成本、税收和投资者的回报后,所剩余的部分,它们被认为是原始自然状态的矿产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在各国的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通常做法是,这部分价值或资源租金以权益金的形式由国家收取。在企业的账户上,权益金被作为成本列支。既然国家所有部分在财务报表中已作为成本扣除了,那么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就纯粹是企业资产了。应注意的是,权益金不属于税款,列在经营成本(operating cost)名下,是在税前的现金流出中的费用,世界各国无不如此。联合国《2012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既然把权益金视为资源租金,而租金必然是成本项。因此,矿产资源量与矿产储量是企业的财产,条件是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把权益金作为成本列支。
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也属资产,即自然资源资产,它是生产勘查目标资产、矿产资源量资产和矿产储量资产的国家投入。由于这部分资产已通过授予矿业权由企业使用和经营,国家一般不再建自己的矿产资源微观产权账户,而是届时收取权益金了事。在宏观尺度,国家要建立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登记制度,其目的不在产权管理,而是出于国家规划与政策制定层面的需要。国家难以建立产权意义的矿产资源资产账户,一是在企业估算出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之前,矿产资源的边界、数量、质量都是个未定的东西,国家要以资产的形式进行表述是不可能的;二是矿产资源量资产和矿产储量资产毕竟包含了国家矿产资源资产的利益,两者成正比关系,企业的资源量和储量资产清楚了,在分配规则已定的条件下,国家那部分资产的利益也就清楚了,无需另建账户。但国家可以建包含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国民账户。所谓国民账户,实际上是企业账户的集大成,并不是国家所有的资产账户。国民账户用于国家统计与计划、规划研究目的,国家并不依据这个账户行使对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产权。
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把查明的矿产资源量乘以矿产品市场价格,称之为“潜在价值”。之前笔者无意中看到一份材料,说我国查明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潜在价值最高的是青海,达17.3万亿元,人均375万元。如果这个潜在价值有“价值”的话,青海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搞出这么个资源量“潜在价值”,是对资源量价值概念的严重的误导!矿产品的价值怎么能等于资源量的价值呢?如果等于的话,那么小麦的价值就会等于面包的价值,因为面包是小麦产品;钢铁的价值就会等于航母的价值,因为航母是钢铁产品;棉布的价值就会等于衬衫的价值,因为衬衫是棉布产品。从小麦到面包,是一个成本层层叠加的过程,如脱粒费、磨面费、运输费、仓储费、面包制作费,还要加上各种税收;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步步升高的过程,面粉高于小麦,面包高于面粉;最终产品面包的售价,扣除层层成本,扣除层层税收,层层留下合理利润,剩下的才是小麦的价值。2016年小麦的收购价每斤1元,中等价格的面包售价约10元/斤,那么可以说小麦的潜在价值是每斤10元吗?“潜在价值”纯属概念盗换,把资源量的价值换成了矿产品的价值,然后向领导部门,向社会公众说明他们找到的资源量是多么巨大的财富。殊不知,对许多贫矿、深矿、难选冶矿、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的矿,虽然潜在价值高达到数十数百亿,但在层层扣除开发加工成本后,可能是严重亏损的,其真实价值可能是负数十数百亿。不信的话,把那些数十年没人开发的矿拿来试试;或者,按照你算出的潜在价值,减半卖给你,你敢要吗?
最后,总结一下:第一,国家是矿产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企业是勘查目标、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资产的产权主体;第二,企业是勘查目标、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资产的产权主体的条件是将国家矿产资源资产的收益作为成本项在财务报表中扣除;第三,国家一般不建立矿产资源资产的产权账户,因为矿产资源资产是一种离开企业资产就无法单独表述的资产,但通常会建立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登记统计制度,不分企业和国家所有的登记在一起,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伸张产权,而是出于政府管理对供需关系和战略规划研究的需要。最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可以休矣!
05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标准的应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标准主要是为市场服务的,其原因前面已经讲过,资源量和储量是一种工业产品,而工业产品必须有标准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制定标准的目的既然是市场需要,那么这个标准主要是为市场服务也就顺利成章了。当然,不排除在市场应用之外,政府也需要用这个标准来规范对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管理行为。
市场应用的重点是通过标准维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矿业的公众投资平台首先是证券交易所,因此规范上市公司报告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透明性就称为这个标准制定与应用的基本原则。矿业公司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估算资源量和储量,政府的证监机构也要严格地监管上市公司报告的资源量和储量。
对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应用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稍一不慎,就可能违反标准的规定。以JORC(澳大利亚标准)为代表的国外标准要求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和每个重要的勘查、开发阶段提交的资源量和储量的技术报告,每年提交资源量和储量年度更新报告,在所有谈及资源量和储量的报告、文章、讲演和新闻稿中,均应说明该资源量和储量的数据来源,即这些数据是否有合乎标准的报告为依据。政府人员也不能随意谈及矿产资源量与矿产储量数字,一个“某某地区发现大矿,资源量超过×××万吨”的言论一出,该人士就要注意了,你说的数字是否有符合JORC标准的资源量和储量估算报告为依据?如果有,你会平安无事,如果没有你就可能要碰到麻烦了。幸运的是,在澳大利亚,官员们对嘴巴守得很紧,不会轻易放炮,因为他们知道随意说出一个缺乏技术报告为依据的资源量或储量面临的将是什么。
由于严格地执行资源量和储量标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矿业公司唯恐违背标准要求,极少有故意夸大或缩小资源量和储量数据的。为了保证符合国家标准,矿业公司都制定有内部标准或指南,诚实、精细地做好野外工作、数据整理、建立数据库和进行资源量和储量估算(内部估算)。因此,矿业市场中报告的各种资源量和储量数字极少出现问题。当然也有例外,如震惊世界的1997年印尼布桑金矿造假事件,2007年我国云南博卡金矿造假事件等(博卡为外国公司造假,与我国无关)。
除证券交易所外,商业银行也要根据矿产资源量和储量分类标准来处理矿业公司贷款申请。国外银行通常只接受以储量为抵押的贷款,不接受以资源量为抵押的贷款;因为资源量是风险资产,无法确认其偿还能力。有的国家更严格,只接受JORC(澳大利亚)、CIM(加拿大)、SAMREC(南非)等国的证实储量(Proven Reserves)而不接受稍逊于它的可信储量(Probable Reserves),其意不外是避免贷款风险。
股市、银行均涉及公众利益,必须严格遵照标准估算和报告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对于一般非上市公司,或个人之间的矿产权交易,可以不受分类标准的约束,但这些公司或个人为了避险,通常还是自觉地按照标准行事,毕竟这样做使得大家都放心。因此,国外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已基本覆盖到整个矿业领域,不论是强制性的还是自觉性的。
在政府机构中,证监会与矿业主管部(自然资源部、矿业部等)是使用标准最主要的部门。证监会主要应用标准对矿业资本市场进行监管,矿业主管部主要应用标准对矿产勘查和开发活动进行监管,特别是在矿业权申请环节,往往需要对申请企业的资源量和储量状况进行考察和核实,以判断该项矿业权申请的资源量和储量依据是否充分。
政府还有一项职能,就是对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进行登记统计,并每年向社会发布。登记统计发布的目的是从整个国家层面考察资源供应状况,为资源安全与规划服务。不过政府公布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储量上,资源量一般都不公布。如美国,在它所有的矿产资源主流年度出版物如《Mineral CommoditySummaries》《Minerals Yearbook》等均只报告矿产储量,其数字是在收集矿山企业数据的基础上,由美国地调局加工的;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直接公布从矿山企业汇总的证实储量 可信储量数据;澳大利亚采取的是政府分类与企业分类两条线,企业用的是JORC分类,政府另制定了一个分类,不设储量只设经济的资源量,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06 矿政管理中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既然是一种产品和商品,它的主战场自然是在市场,因此证监部门、银监部门最应该关注这两量的市场行为,保护公众投资者和储蓄者的利益。另外国外还可能发行一些矿业债券,其抵押物主要是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也应受到政府有关机构的监管,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但笔者出身矿门,不想对这些部门对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监管多费笔墨,还是就矿政管理中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问题谈点看法。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矿政管理的基础。试想,假定抽去了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这个基础,矿政管理就仅剩下了矿产资源、矿区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对于矿政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它们没有触及矿政管理对象的本质。矿政管理不是要谈矿业权吗,那么矿业权是什么呢?在经济层面上矿业权是资产,而矿业权资产的核心是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在法律层面上矿业权是探矿和采矿的权利,而这两个权利的核心是保护矿业权人排他性地发现、勘查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因此,没有资源量和储量,矿政管理就无从谈起。这就如同如果你要买汽车,只谈汽车,而不说清楚是什么类型的汽车,是无法购买的一样。汽车从几万元到几千万元的品牌、规格、性能、价格都有,不说类型,汽车商店将不知应卖给你什么。汽车类型就相当于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类型。
矿产资源量和储量管理包括组织制定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标准,进行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统计,开展基于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供需关系的矿产资源形势与战略研究,监督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评估活动等。在这一矿政管理领域,管理操作的直接对象就是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在所有上述管理职责中,制定分类标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责,被历来储量管理机构置于所有管理任务的首位。试想,如果没有一部适合国情的分类标准,其他矿政管理工作就成为虚空之举,无法操作了。从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储委和后来的储量管理机构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储量分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修订,最初是全面引进苏联分类,后来参照苏联分类建立我国自己的分类系统,再后来建立我国完全自主的分类系统,最后形成初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资源量和储量分类系统。正是因为对分类系统的不断完善,保证了我国矿产勘查开发有规可循,保证了矿产勘查成果的质量,为国家发展经济奠定了可靠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基础。因此,把建立和修订分类标准放到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管理的首位,实在是一件顺理成章无需多费口舌的事。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矿业权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矿业权申请、矿产勘查开发活动期间,都会频繁地出现资源量和储量问题。第一,矿业权申请中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否属实,是否符合分类标准要求,是否满足所申请的矿业权对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型及数量要求,是矿业权审批的重要依据。第二,在矿业权人矿产勘查与开发年度报告中,要报告资源量和储量的变化。第三,要监管资源量与储量的转化关系,矿山不能直接开采资源量,必须将资源量上升为储量后才符合开采要求。国外的矿山,在制定采场计划时,所有的资源量都已被转化成了储量,都有图纸为证。我国过去对矿山开采有“三级矿量”要求,所谓“三级矿量”,相当于现行标准的矿山储量;但目前我国对此无监管程序,大量资源量被直接开采,分类标准中的矿产储量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对矿山开发和生产进行监督的作用。
最后反过来谈谈矿政管理中的资源量和储量统计、发布与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我国更重视公布资源量,国外更重视公布储量。孰是孰非按下不说,先看看公布矿产资源量和储量数据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写有关矿产资源的文章时有句口头禅:“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百分之多少的能源和百分之多少的原材料取自矿产资源”;而这些矿产资源,最终是用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来表示的。现在的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是需要资源量呢,还是需要储量?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是需要储量,因为所谓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规划主要是指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统计发布什么量应针对制定五年规划或年度计划的需求而定。那么矿产资源管理部门为制定这个规划这个计划的需求应该提供什么量呢?是矿产储量而不是矿产资源量。美国在20年前公布的数据包括储量和储量基础,储量基础相当于经济的资源量;但是后来把储量基础取消了,仅公布储量。我们知道,储量是当前经济可采的矿量,是一个毫无水分的数字,有多少就能拿到多少,因此应准确地公布可以动用的实实在在的矿量,才是符合制定近期规划和计划需要的数据。国家有关部门按照这些数据考虑各种用矿产业的发展规模、自给程度、进出口政策等,以保证未来三五年间经济系统的顺畅运行。加拿大也是如此,政府只公布储量(证实储量+可信储量)。虽然资源量比储量要大得多,但政府认为没有必要公布,因为它们在近三五年不可能成为国家经济系统需要的可经济开采的矿量;如果它明年、后年被转换成储量了,届时再行公布也不迟。这样一来,美加等国政府公布的储量数字年年是干货,使用这些数据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都很放心,能保证什么,有多少富裕,缺口多大,一目了然。
我国公布的数字是“资源储量”,资源量和储量分类标准中的16个类型有15个包含在其中(潜在的资源量除外)。这个数字就大大的了,包括当前能用的,包括经进一步工作后能用的,还包括那些不知何年何月能用甚至永远都不能用的。记得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国家计委对地质部报上来的储量很头痛,数量很大,而能用的又不多,在制定计划时令人无所适从,于是要求全国储委清理水分,随后储委组织了对4个矿种进行清理。到1987年,国家计委发现清理水分速度太慢,解决不了问题,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指示地质矿产部朱训部长开展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把能用的矿区和储量搞出来,以便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使用。这就是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的由来,其实质是地质部地矿部报的数字太大了,要清理水分。但时至今日,我们向社会发布的,向领导汇报的,依然是泡在水中的矿量——全部资源量和储量;因为这个数字大,体现成绩,大家喜闻乐见;如果发布储量,数字会大大缩小,如何向领导、祖国和人民交代?再者,在荒废储量管理17年之后,也拿不出像样的储量数字来发布。
通过以上历史事实。我们看到,我国国家发展需要什么矿量与美加等国并无区别,也是需要能支撑国家制定经济三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实实在在的量,唯有储量能担当此任。其道理很简单,在安排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或规划时,国家需要的是矿产品,而制造矿产品的原料是储量而非资源量。储量是矿产勘查的最终产品,是成品,资源量是半成品,有些资源量还是废品,我们是应该把最终产品提供给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呢,还是把成品连同半成品甚至废品装在一个大口袋里送给国家呢?
如果是制定15年、30年甚至50年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那么资源量可以用上了,甚至潜在资源量也可以用上了。
更可怕的是在制定五年计划时,竟把潜在的资源量也拿出来,曰:这也是保证程度。潜在的资源量不是没有用,但它是未来的未来,远景的远景,与当前三五年国家经济发展所需储量根本挂不上钩。查明的资源量这个大口袋国家已经很难消化了,潜在资源量就免了吧。什么时候它变成了储量,再谈不迟。
07 资源量与储量估算机构和胜任人员近30年来,国际上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估算已经越来越专业化,形成了专门从事两量估算的咨询公司,过去那种千家万户做估算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估算过程已高度计算机化,估算效率与水平大大提高。目前世界上有规模的专业从事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的咨询公司约数十家,其中著名的咨询公司有SRK(英国)、WGM(加拿大)、Geostat(加拿大)、AMC(澳大利亚)、 Snowden(澳大利亚)等,均是专家队伍实力雄厚、业务量很大、全球布局的国际咨询公司,从事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矿山经济评价等资咨询项目,为公司上市、矿业投资、银行贷款提供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服务。
各国对这类咨询公司没有资质要求,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按目前情况看,优胜劣汰得也差不多了,这些公司均具有很强的实力,新来者必须形成有竞争力的专家团队,否则将难以在这一领域立足和发展。
估算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咨询公司少则10余人多者达300余人(如SRK),几乎全部由专家组成,是一个智力密集的产业。专家包括三方面的人员:地质学家、采矿选冶专家、计算机特别是软件专家。有了这三方面的专家,估算资源量和储量,开展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编制矿山设计就游刃有余了;而这三方面的业务,又是互相沟通的。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由有资质的人员承担。这类人员澳大利亚称为“胜任人员(competent person)”,加拿大称为“合格人员(qualified person)”。其他各国或随澳,或随加。我们姑且随澳,以“胜任人员”称之。
对胜任人员的要求不高,两条而已。第一条必须是某个专业学会的会员,通常是地质学会或采矿冶金学会;第二条是必须对某个矿种某种类型矿床有5年以上的资源量或储量估算的经验。
第一条的要求不难达到。一个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很容易成为某个学会的会员,但难的是不同国家间的学会如何互认。合格人员是一个国家对资源量和储量估算人员的要求,而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合格人员可能到世界各地工作,那么他的“合格人员”身份可以带走吗?实施CRIRSCO标准(全球矿业界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国际标准,见另文)的国家,都建立了合格人员学会会员互认制度,办法是建立一份可互认国家的学会名单,称为“认可的海外专业机构(Recognized Overseas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ROPOs)”凡在此名单上的学会,CRIRSCO成员国全部互认。为什么叫“认可的海外专业机构”呢?因为CRIRSCO的每个成员国执行的是国家标准而非CRIRSCO标准,虽然标准结构和内容几乎相同,但标准国名不同,因此对一个国家而言,表上机构除本国外,都属海外机构了。(表1为2014年CRIRSCO发布的互认的海外专业机构名单。)
第二条工作经验全凭从事资源量和储量估算的“胜任人员”自述。具体做法是,在资源量和储量技术报告的最后一页留出篇幅给胜任人员自我表述和签字,这种自述主要是说明自己的工作经历,5年以上从事资源量和储量估算的经验当然是表述的重点。胜任人员怎么写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人来监督和检查;但是如果填写造了假,被人揭发,那么你就永远告别胜任人员的称号了,因为不会再有人来找你估算了。
一个胜任人员的工作经历有限,不可能胜任所有矿种和所有矿床类型:一个搞煤矿的可能不胜任金矿,一个搞放射性矿产的可能不胜任斑岩铜矿。因此,一个胜任人员通常只能做他估算经验范围内的矿种和矿床类型。
在是估算矿产资源量,还是估算矿产储量方面,胜任人员也是有分工的。通常资源量由以地质专家为主的胜任人员团队估算,储量由以采矿冶金专家为主的胜任人员团队估算。一份资源量或储量技术报告不是由一位胜任人员,而是由一个胜任人员团队编写的,但其中有一位是负全责的胜任人员。
图3 43-101技术报告及胜任人员自我介绍与签名页
图3为一份按43-101标准编写的墨西哥Aguila金多金属矿床矿产资源量估算技术报告。该矿区属美国黄金资源公司所有,由Pincock, Allen & HoltLeonel咨询公司承担估算任务并提交43-101技术报告。左边为43-101报告的封面,右面为报告最后一页胜任人员Leonel López的自述,下部中间小框内为胜任人员签名盖章。签名页是43-101报告的第26部分,标题是“胜任人员自述”。胜任人员名字是Leonel López,职务是C.P.G.(首席专业地质学家)。以下是自述的全文:
我,Leonel López,C.P.G.,Pincock, Allen & HoltLeonel咨询公司的首席地质学家,工作地址在美国,科罗拉多,莱克伍德,南联合大道165号950房间。本证明文件适用于墨西哥瓦哈卡州El Aguila项目的技术报告,2012年7月10日。
- 我是美国怀俄明州的专业地质学家(PG-2407),美国专业地质学家学会的持证地质学家(CPG-08359),SME的创办注册会员(#1943910),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注册地质工程师(专业证书号#1191),此外还是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经济地质学家学会、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的会员。
- 我1966年毕业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工程地质专业,之后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接受了有关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的多次短期培训,此外还参加了其他有关矿产经济与技术经济的专业短训班和研修班。自1963年起,我的专业实践一直保持连续性。
- 从1963年起,我一直从事矿产勘查和矿业权资产的经济评价工作,涉及矿种有金、银、铅、锌、铜、锑,以及莹石、重晶石和煤矿等,工作地区遍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尼加、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等国。
- 因此,按照我的经验和资历,我具有43-101规定的合格人员(即胜任人员)资格。
- 自2003年到目前,我任Pincock, Allen & HoltLeonel国际资源和矿业咨询公司的首席地质学家,1988-1993年,我也曾被该公司正式雇佣。
- 作为编写本报告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我于2001年5月16-19日,前往现场调查,目的是检查场地工程图件与基础设施,了解矿床地质,考察地下开采,查验采样程序,核查所提供的资源量估算结果及数据,并同现场人员进行讨论。
- 我是本报告的主要作者。我负责对报告的所有章节进行汇总。我于2011年5月16-19日考察了该项目。我起到准备本技术报告的项目经理的作用。
- 截止到本证明签章之日,我运用了最好的知识、信息并充满信心地认为,本技术报告按要求披露的所有科学和技术信息均不会产生误导。
- 我与黄金资源公司没有利益关系,符合国家文件43-101第1.5节的独立性要求。
- 我已经阅读过国家文件43-101和表格43-101F1;本报告的编制符合2011年6月30日实施的关于采用43-101和表格43-101F1编制技术报告的新的公司政策,
- 我同意本技术报告归入股票交易所和其他监管当局的档案,上市公司据此形成的任何出版物,包括电子出版物,均将在网站上发布,以利公众查询。
上面这11条,是胜任人员的自述,也是对他担任胜任人员的证明。现对其简单评述如下。
- 你是不是胜任人员,完全是一种毛遂自荐式的自我表述,把自己符合胜任人员的条件一一列出即可,没有谁来监督,没有谁来检查,无须申请,无须审批。
- 这位胜任人员在第1条中一口气列出了7个会员资格,以证明他符合胜任人员的第一个条件。但这7个会员中,充其量只有一个属ROPOs,就是美国专业地质学家学会会员是有效的,其他的其实可以不填,当然填了也不是不可以。
- 第二条是学历,第三条是经历。此公的学历似乎不过硬,因为他是学工程地质的,勘探方面不过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资源与经济评价的短训班而已。但是,他的经历很过硬,毕业后一直从事矿产勘查,直到担任咨询公司的首席地质学家,表明他能力还是很出众的。这也说明,学校的专业对口与否并不影响作为一个优秀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的胜任人员。这里对口是指地质类内部,跨大学科,就不能这么说了。
- 最后请注意胜任人员的签章。签字不言自明,那么章是什么章呢?它们不是公章,而是两枚私章:一个章的文字是“美国专业地质学家学会•证号08359•AIPG•Leonel López持证专业地质学家”;另一枚章的文字是“专业地质学家•Leonel López PG-2407•怀俄明”。第二个章应该是不算数的,但在美国怀俄明州开展地质工作想必是需要的。这两枚章貌似公章,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私章,由地质学家依法刻制,在承担胜任人员时用之。不过大多数胜任人员是不用章的,签字完事。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很特别的产品。当你被人告知此地有100万吨铜的时候,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是相信还是不相信呢?你说不相信,他说是根据标准估算的;你说相信,那么你叫我怎么知道你是根据标准估算的呢?于是问题从标准转向了执行标准的人。经过多年经验的总结与教训的吸取,形成了把标准和人捆绑在一起,以保证资源量和储量估算真实性和合标性的基本思路:标准对估算提出要求,人执行标准,人对估算承担责任。由这个思路建立的制度已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公信力,保证了矿业市场的平稳和健康运行。
CRIRSCO标准极其重视胜任人员,把胜任人员放在标准的最前面章节;而过去无论欧洲标准。北美标准,还是前苏联标准,都是只谈标准不谈人。后来出现很多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造假,这才发现不能只顾标准而不顾使用标准的人,从此走上了标准和人共重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的监管之路。希望在抓执行标准的人这一点上,对我国有所启示。
图4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质量监管的现代概念。
08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中的市场乱象由于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是一种信息产品,具有其表示的实物不可见性,因此最需要政府严密监管,稍一不慎,就会产生造假欺诈行为,严重侵害公众利益,带来市场信用的丧失。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资源量和储量造假的例子,现列举国外发生的两宗例子。
✪ 例1:印尼布桑金矿欺诈案
Bre-X是加拿大的一家初级矿业公司,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在上千家初级矿业公司中,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这是一家1989年成立的公司,创建人是戴维•沃尔什。1992年,其股价仅30美分。1993年12月,公司在印尼加里曼丹布桑地区的勘查项目有3个钻孔见矿,股价涨到1加元/股。
图4 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质量监管的现代概念
之后,公司连续宣布发现高品位、大厚度的钻孔消息,储量数字随之节节攀升,黄金资源量为:
- 1993年 估算量:800万盎司(227吨)
- 1995年 估算量:1000万盎司(283吨);预期量:3000万盎司(850吨)
- 1996年 估算量:6000万盎司(1700吨)
- 1997年 估算量:7000万盎司(1984吨);预期量:2亿盎司(5670吨,另有报道称6000吨)
公司一次比一次攀高地向公众宣告找矿利好消息,不仅资源量巨大,品位也相当高(几次报告为平均品位1.9-6.58g/t,12g/t,5.71g/t等)。这一金矿找矿史上绝无仅有的发现迅即引起了股市的疯狂,股价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飚升,到1997年3月初,Bre-X公司的股票最高涨到286加元/股(图5)。当时我正在多伦多参加PDAC矿业大会,目睹了这一盛况。Bre-X的成就成为会议交谈的热点,人们庆幸Bre-X为国际矿业界带来了繁荣。
图5 1993-1997年Bre_X公司股价变化图
(图上方为Bre_X公司金矿资源量造假法律追责人员:中为项目经理米歇尔•古兹曼,右为公司总裁戴维•沃尔什,左为副总裁约翰•费尔德霍夫)
许多大型矿业公司,包括专门经营黄金矿山的巴厘克,企图收购这个矿区;印尼政府看到自家土地上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财富,难以无动于衷,经过竞争和谈判,最终股权分配是:印尼方面(包括政府和企业)占45%,Bre-X占40%,一家名为Freeport-MacMoRan公司占15%。
然而,股权重组后,这座用谎言堆砌的金山马上就要坍塌了。正是股权最少但处事严谨的Freeport-MacMoRan公司把布桑金矿送进了坟墓。1997年3月26日,拿到15%股权的Freeport-MacMoRan公司兴冲冲地前往布桑,在Bre-X已施工的钻工位置打了一个验证孔,希望证实其品位后即开始合作,分享这一天赐美食;但岩心化验结果令人惊愕:没有见到矿化!Freeport公司立即公布了这个消息,这意味着所有的资源量和股票都归零,60亿加元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全球矿业界都为之晕倒!
这时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E)的总裁等数人正应原地矿部的邀请访问北京,并召开了一个矿业资本市场研讨会。当晚部主管领导宴请,消息是在饭桌上传来的,宾客接电后脸色大变,食兴全无。好在还是顾全了礼貌,完整地走完了宴会程序,并扼要地向主管部长介绍了这一事件。笔者因职务原因,当时就在饭桌上,第一时间闻知这一消息。
问题发生后,项目经理米歇尔•古兹曼突然从直升机上掉下来坠亡;回想之前不久岩心库莫名其妙的失火,岩心和地质资料被烧毁,于是人们怀疑愈甚。随着资源量和储量审计公司的跟进,真相终于大白,这是一场惊天造假大骗局!布桑地区根本就没有工业矿床。具体实施造假的是项目经理米歇尔•古兹曼,造假活动开始于1994年,他将自己的结婚戒指粉碎,按一定“合理的比例”撒在粉碎后的岩心中,于是高品位的化验结果出来了。手段很初级,事情就这么简单。在之后的两年半时间内,米歇尔•古兹曼不是在按JORC标准进行勘探与估算资源量,而是一心一意地制造假金矿:撒金粉,化验,报告令人振奋的品位与和厚度消息,引起市场一阵又一阵的狂欢。戒指提供的金用完了,他向当地的淘金人购买了6万美元的黄金,以构筑他那个巨大的人造金矿。
事情暴露后,加拿大当局对公司总裁沃尔什、副总裁费尔德霍夫和项目经理古兹曼提出起诉,指控三人合谋制造了这起巨大的金矿造假案(图5)。结局是:古兹曼已死(疑是自杀身亡);费尔德霍夫在事发之前已逃往加勒比海的开曼群岛,拒不承认有罪,加拿大无法将其缉拿归案;沃尔什在恐惧中度日,一年后死去。
面对这一令人惊愕的矿产资源量造假大案,人们不禁要问,不是有标准吗?不是有胜任人员吗?怎么没能把住关呢?的确,1997年7000盎司的资源量不是由Bre-X公司,而是由一家设在蒙特利尔的有名望的国际咨询公司Kilborn Engeneering估算的,它根据Bre-X提供的数据库建立模型,绘制矿体,估算资源量。Kilborn一直坚持这个造假事件与它无关。它说:我只是根据数据行事,采样与我无关。的却,没有去现场,天知道这些数据是真的,还是假的?最后Kilborn Engeneering公司被判无罪。
于是接受布桑事件的教训,估算资源量和储量的胜任人员应该去现场考察被提到日程上来。几年后,加拿大颁布了国家文件43-101,其中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要求估算资源量和储量的咨询公司必须到现场对钻孔、岩心等进行检查核实。虽然是一份加拿大的国家文件,目前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矿业公司编制资源量和储量报告的法律依据。如果今天出现布桑式的资源量或储量造假的话,胜任人员未去现场核查,就不能被判无罪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矿产资源量造假案例,问题不是出在标准上而是出在人上;不是出在人的能力上而是处在人的品质上,其危害程度极高,导致千万人瞬间失去财产,哭诉无门。事件引起的社会问题,延续了很长时间,仍然难以解决。这个案例表明,保证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的真实性,是多么重要!政府通过法律、标准和对相关人员的监管,用西方的话说是保护公众的利益,用我们的话说是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
✪ 例2:云南博卡金矿欺诈案
云南博卡金矿的造假故事就相对简单一些了。2002年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队组成云南金山矿业公司,在云南博卡地区18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合作开展金矿勘查。两家签订的是一个为期4年的期权协议(见另文《勘查期权协议——探矿权转让的最主要方式》一文),在西南资源公司完成全部310万美元的勘查投入后,持有70%的股权,209队持有30%的股权。4年期满后,如果西南资源公司有意愿继续合作,则开始第二期合作,需投入1000万美元以上的勘探费用,合作期满后持有90%的股权,209队持有10%的股权。按照当年早些时候国家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博卡属于低品位难选冶金矿,列入鼓励外商投资范畴。
图6 西南资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特生
西南资源公司是一家以勘探为主的初级矿业公司,成立于1990年,总部设在温哥华,创建者为约翰•帕特生,任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帕特生,地质学家,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算合格人员(相当于JORC规范的胜任人员),一米八以上的个头,很豪爽,一副西部牛仔摸样。我2005年5月在温哥华曾与他见过一面,并参观了他的一座大型铜钼矿山,对他印象还不错(图6)。
但就是他,主导了博卡欺诈案。他的作案手法很原始,连金粉都不撒,直接修改岩心化验数据。修改数据可能不是他亲自动手,但修改过的数据表是由他亲笔签字的。从2003年到2007年,他前后共签署了被修改的433个化验数据,夸大了矿石品位,从而使博卡矿床脱贫变富。这些数据被输入到数据库,成为之后西南公司内部,或独立的咨询公司外部进行资源量和储量估算的依据。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细节。笔者那次在温哥华与他谈话时,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外资与中国地质队合作的条件是勘探开发低品位难选冶的金矿,如果我发现了高品位金矿,能开采吗?这个问题令我淬不及防,一时也找不到我国当时的任何法律与政策依据说“Yes”或“No”,只能敷衍几句,说什么虽然政策是只允许与外商合作勘查开发低品位矿,但勘探过程中出现富矿是难以避免的、自然的、政府会合理处置的云云,至于找到高品位矿后能否开采,就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2005年5月初,他当时已经在大量修改岩心化验数据,并已取得可观的“富矿”成果,希望了解一下在政策和法律上有无突破“低品位难选冶”的余地。现在想起来,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已经“找到”高品位矿了。
言归正传。从1993年5月8日到2007年2月21日,西南资源公司向公众发布找矿利好信息25次,其中至少有三次是由独立的咨询公司估算了资源量,并提交了NI 43-101技术报告的。
2005年9月,由Hatc公司提供符合43-101要求的《中国云南博卡金矿初步评价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使用了67个钻孔数据对3个矿体的资源量进行了估计,金平均品位2.75-2.98g/t,标示的金资源量(相当于我国控制的资源量)29.95g/t,推断的金资源量129.95吨,金资源量共计159.9吨。
2006年12月,由SRK咨询公司对博卡1号矿体进行了一次资源量估算,估算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考察,对估算使用的化验与地质数据有效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标准使用、数据库等均进行了检查与论证,给予了肯定的意见。
2006年12月,由SRK咨询公司对博卡1号矿体和博卡7号矿体的资源量做了重新估算,提升了等级,以便开展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1号矿体测定的金资源量(相当于我国探明的资源量) 标示的资源量(相当于我国控制的资源量)为87.88吨,推断的资源量22.68吨;7号矿体保持推断的资源量39.88吨不变。两矿体合计资源量为150.44吨。
在25次利好信息披露中,这三次是由独立的、权威的咨询公司对资源量和储量进行估算并提交发布的,当时为防止再度发生布桑之类的资源量、储量欺诈事件的NI 43-101文件已颁布,这些咨询公司提交的技术报告在报告封面上均赫然标有43-101字样,合格人员还遵照43-101的要求,亲临现场进行检查核实,在报告中均表明该项目所获取的数据有效(data validation),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到位,资源量和储量又是由这些身经百战的权威咨询公司估算出来的,应该说在资质上,在规范上,在程序上均已无懈可击了,为甚么还是出现了这种资源量和储量造假事件呢?
余不能答也。
如果硬要答的话,那就是再严格的法律规范,只能规范真心的守法者,而难以防止有意的违法者,就如同再好的防盗门,也当不住江洋大盗一样。我们都是矿业勘查开发领域真心的守法者,偶尔违法违规,会自觉改正;而Paterson是这个领域的江洋大盗,以造假为业,区区CIM(加拿大的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分类规范),区区43-101,能挡住他吗?
Paterson果然是在矿业领域作案的一个惯犯,并非偶尔为之。根据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的调查,他有9次犯罪记录:5次涉嫌5000加元以上的欺诈,两次涉嫌股票市场欺诈,一次涉嫌发布虚假信息引诱大众持股(当然是西南公司股票)的欺诈,一次涉嫌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公司股民的欺诈。据此,他在2010年12月18日被加拿大皇家骑警逮捕。
由于Paterson的资源量和储量造假,西南资源公司的股票飙升了10倍,由之前的2加元/股上升到最高时达到20加元/股;又由于他的欺诈被揭露,西南公司的股价又下跌了10倍。这一涨一落,股民受到巨大伤害,而Paterson则通过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发财。
Paterson的资源量和储量造假一直持续到2007年。让我们来看看他的造假是如何败露的。
2007年2月21日,公司发布新闻称金品位为15克/吨,钻孔厚度达30.4米,这是最后一次发布虚假利好信息。
2007年6月30日,Paterson因患临床抑郁症辞职;7月4日,公司选出Timo Jauristo为临時总裁和CEO。
在2007年,人们注意到博卡金矿的资源量和储量估算,同预可行性研究之间的衔接存在一个疑点。对这么好的矿,公司原来的意见是在2006年将资源量提升到测定的(meseared) 标示的(indicated)级别后,完成预可行性研究,并在2007年开展可行性研究,随后就可以做出投资决策,开始矿山建设了,但后来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负责指导可行性研究的是澳洲矿业工程咨询公司(Ausenco),在世界上很知名,对做中国项目很有经验。该公司人员发现,2006年只把预可行性研究做了一半,还有一半被推迟了,2007年可行性研究也随之被推迟。临時总裁Timo和公司高管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需要查一下是什么原因。
这一查,就查出问题来了。西南资源公司还是很负责任的,于7月19日宣布撤消先前公布的博卡金矿的分析数据,并承认公司数据出现了问题。因为其作假手段非常低级,只要把实验室化验单数据与数据库数据作对比,就一目了然了。之后的事,大家都已清楚,骑警介入调查,法院立案审理,毋庸赘述。
博卡案件与Bre-X有所不同:一是在这场欺诈案中,西南资源公司是责任者,但也是受害者,除Paterson外,其他高管并不知情,且造假是公司本身主动调查揭露的,公司还算诚实;二是博卡并非无矿,而是夸大了品位数据。博卡后来被探明是一个大型矿床,虽然品位比较低,而布桑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造假案例。
公平地说,Paterson虽是一个惯犯,却是一条小鱼。他在2007年7月16日事发前匆匆抛售了5000股,被控为“知情交易(insider trading)”,也不过赚了298200加元,但他却面临350万加元的罚款,此公绝对拿不出来。
结局:Paterson被撤销了加拿大采矿冶金学会会员资格,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合格人员的身份也随之消失;被终生禁业,不能再吃经营矿业公司这碗饭了,面临无法承担的巨额罚款,临床抑郁症的治愈更加无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