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当自己的眼前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所填充时,眼光就会变得迷乱而看不清真实的事物;当耳边充斥着嘈杂的音乐时,自己的耳朵也会失去灵敏地听觉,进而听不到真正动听的乐曲。
当自己像饕餮一般吞食着世上各种珍馐美味的时候,自已的舌头也就无法品尝出真正的美味了;每日都纵情于骑马狩猎,自己的心情和神志也会因为猎杀而变得狂乱;而面对奇珍异宝,人就很容易做出有损于道德的行为。
因此,圣人应当仅仅追求果腹温居,而不是追求声色犬马的享受,更应当摒弃那些欲望的诱惑,保持恬静的生活方式。
【精解】这一章,是对人们因外物的追逐、享乐而导致生存存在及其价值沉沦的揭示,涉及了欲望的限度问题,也有与这一问题相关联的身心统一问题。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状态却在不断堕落。上层贵族为了寻求感官刺激,穷极于山珍海味,纵情于声色犬马,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
眼鼻口耳本来是为人服务的感官,许多人却沦为了这些感官的奴隶,为感官所驱使,何等悲哀啊!
老子认为,让人沦为感官的奴隶的五大元素,分别是五色、五音、五味、猎杀和珍贵的物品,每当人们醉心于,这五大元素或者其中任何一种的时候,都会认为自己是在享受,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些东西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危害,或者说让人无法得到真正应该得到的快乐,这种快乐道德经为就是前文提到的“无欲无为”。
就更深一层而言,真正的享受应该是理性的节制,享受“无”,而不是虚华地放纵并享受奢侈的“有”,这一点遵从道家“贵无不贵有”的思想。
简单而言,追求声色物欲的满足容易让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即使物质文明得以进步,精神文明也会枯萎,人也就会离“道”越来越远。
因此,老子劝诫世人不要去追求感官的刺激,不要过穷奢极侈、荒淫糜烂的生活,而要过能果腹即可的简朴生活,保持心志的淡泊、心态的宁静,才符合“道”,才能体悟自然无为的“道”。
本章主张“为腹不为目”,同老子的节俭忌奢靡思想一致。是第六十七章“三宝”中的“俭”的体现。文中的“五音”“五色”“五味”不是现今意义的解读。“五”的意思是高强度的、强烈的,用作形容词。
高尚的人注重道德修养,致力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不看重对物的追求。因此,孔子也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本章最后所说的“去彼取此”就是指“谋道不谋食”节俭,不虚华,不浪费,自古就被提倡。如今不仅要更加提倡,甚至应该考虑立法予以强制推行,以求将《道德经》这一理念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