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鱼雷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间使用,一种手动鱼雷,是日本海军于大战最后期的特攻作战中使用的自杀式兵器。别称有人间鱼雷等。又指人力能逆转极难挽回的事。
回天鱼雷由特殊潜航艇的乘员黑木博司大尉,仁科关夫中尉于 1943年(昭和18年)构想,1944年(昭和19年)8月正式被采用为兵器。同年9月于山口县大津岛的基地实际开发。由水面舰用的匿迹鱼雷(九三式鱼雷)改造。完成的“回天”直径1米,鱼雷内部可装载乘员1名,乘员可由小型潜望镜确认敌舰的位置与操纵鱼雷,目的为增加对敌舰的命中率。“回天”所装载的炸药量比一般鱼雷多3倍。完成后,黑木大尉自身搭乘回天于黑髪岛海域训练时因事故死亡(后升为少佐)。
“回天”鱼雷,艇长约3点4米,形状与正常鱼雷基本相似,只是体积稍大一些,构造十分简单。整个雷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炸药舱,装满了烈性炸药,外加一套接触引爆装置,与中部驾驶舱相连;后部是机器舱,一般配有一主一副二台柴油发动机;中部是驾驶员座舱,由于前舱装药太多,以致驾驶舱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人蜷曲而坐。舱内安装了:可用于操纵鱼雷艇的驾驶盘、一部捕捉攻击目标的潜望镜,此外还有少数必备仪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美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展开了一系列殊死搏斗。直到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之前,日本海空军凭借海空优势,在多次作战中都占据主动,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表面上盛极一时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已走到了辉煌的顶点,实力正每况愈下。因为历次作战中,日本海军舰队在取得胜利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舰艇损伤惨重。以1942年2月的泗水海战为例,这次海战虽以日军的获胜告终,但是日军在击沉、击伤美5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同时,自身也损失了5艘运输船,伤、沉巡洋舰、驱逐舰各一艘。更重要的是,由于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生产能力有限,战争使经济走向崩溃,承担不了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需要,以致日本海军舰艇补给迟钝。总体而言,日本海军舰队数量质量在不断下降;与此相反,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力巨大,战争损失可以得到迅速补充,特别是到1942年底,美国经济完全转入战时轨道之后,军工生产蓬勃发展,其造舰能力3倍于日本,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结果美国舰艇是愈打愈多,舰队愈战愈强。中途岛之役,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遭受重创,日海军悍将南云忠一指挥的日海军联合舰队第1航空舰队的4艘巨型航空母舰,即“赤城”号、“加贺”号、“飞龙”号、“苍龙”号,瞬息之间被美海军舰载机部队一一击沉。这对正在走下坡路的日本海军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以中途岛海战为标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从此一蹶不振,日美海军力量对比也就此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到1943年年中,美海军无论就舰艇数量、质量而言,都已占有绝对优势,仅航空母舰就达到12艘,战列舰达到6艘,而日本仅剩5艘航母,且多为超龄服役。
1943年,日本从其法西斯盟国意大利手中获得人操鱼雷技术,开始研制生产自己的人操鱼雷——“回天”鱼雷。日本人引进意大利的人操鱼雷技术后,对其进行了改进,改装后的“回天”鱼雷实际上成为一种微型的自杀潜艇,为了节省原料,降低成本,提高命中率,“回天”鱼雷在生产中没有配置返回舱,而是相应增加了炸药量。这样,日本蛙人在骑操鱼雷进行攻击时,将无法象意大利蛙人那样利用鱼雷后半身返航,只能是人雷同归于尽。
总而言之,尽管在战争末期,“回天”鱼雷在战场上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但“回天”自杀潜艇终无回天之力,非正义战争注定要遭到失败,而且这种以生命作武器的残忍作法,也必定会遭到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