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并翻译句子。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一、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折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別人オ,重用人オ,使他们能充分发挥オ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推残人オ,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オ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オ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オ之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早孤,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待郎等,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待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记”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拓展:古代文体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称颂功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
《陋室铭》压的韵是ing。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2、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 《马说》
3、书:书信,古代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与朱元思书》。
4、记:古代的一种散文,内容大多是游记。用来记叙路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 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核舟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5、序:一种文体,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类似于今天的“引言” “前言”。赠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记叙性散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表劝慰的赠序。
6、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
三、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オ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四、实词积累
(一)重点实词
千里马:原指日行千里的良马。现在常用来比喻人オ;特指有オ华的人。
然:这样,如此。
故虽有名马 故:因此 虽:虽然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只,仅。 奴隶人:奴仆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食:吃。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称:著称
或:有时
是马也 是:指示代词,这样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马者:食,同“饲”,喂。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オ:才能。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表现;显现 美:美好的素质 且:犹,尚且。
欲:想要。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表反问。 等:等同,一样。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求:责求,要求。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方法。 通其意:通:通晓。
尽其材:尽:竭尽。材:オ能,オ干 食之:食,同“饲”,喂。 策:马鞭。
知:懂得,了解,认识。 临:面对。 执:持,握。
2.通假字
(1)食之:食,同“饲”,喂
(2)外见(xian):见:同“现”,表现;显现
3.一词多义
(1)临
执策而临之(面对)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东临碣石(登上)
临溪而渔(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一寺临河干(靠近)
(2)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马鞭驱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录
(3)能
先帝称之日能(有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オ能,能力)
(4)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动词)
食不饱 (吃,动词)
一箪食(饭)
(5)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安逸)
衣食所安(指安身)
今安在(哪里)
(6)称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口称敕(称述)
(7)尽
尽粟一石(完)
尽其材(竭尽)
(8)名
有仙则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出名,有名)
故虽有名马(名贵的)
名之者谁(起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死即举大名耳(名望,名声)
不能名其一处也(指出,说出)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卷卷有爷名/则题名其上/其名为鲲(姓名,名字)
(二)虚词的用法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起补充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2、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却)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方式,可不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3、以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拿,用。)
4、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岂,难道,表反问,加强诘问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大概、或许、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1)连词,表选择,译为“或者,还是 ①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其正色邪
(2) 代词,其中的 公问其故
(3)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的)
①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③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下视其辙
⑤既出,得其船
⑥太守即遗人随其往
⑦安求其能千里也
⑧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颓然乎其间者 谓其妻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知其善也 如其言/但知其一
饿其体肤 此之谓失其本心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4)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己的 ①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5)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间千二百里/飞漱其间 ②其喜洋洋者矣 ③欲穷其林
(6)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
①仁在其中矣/人不堪其忧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 ①其真不知马也 ②其此之谓乎
(8)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岂,难道 其真无马邪
5、且
(1)连词.
①表递进,译为“而且”“况且”。如: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且”译为“况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且秦灭韩亡魏(况且) 且焉置土石(而且)
②表让步,译为“尚且”“再说”。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译为“尚且”。
③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与”“及”。如:不义而富且贵(又)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与)
(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暂且”“姑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且”译为“姑且”。
②用于数词前表约数,译为“将近”。如:年且九十。 “且”译为“将近”。
6、者
(1)代词
A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的事/…的方面/…的手段”等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④作亭者谁 ⑤名之者谁 ⑥不知其二者多矣 ⑦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⑧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的手段”)/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事”)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方面”) ⑩可爱者甚蕃(“…的花”)
B附在数词之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附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示某一段时间可译为“…的时候”,或者选择适当的时间短语等译。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客之美我者
(3)语气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和“也”一起连用,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①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 ②南冥者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④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⑥水落而石出者 ⑦齐国之美丽者也
(4)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种”“样” ①或异二者之为 ②二者不可得兼
(6)助词,
①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表停顿,引出原因、解释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③辅助表示定语后置,无实义 马之千里者
7、“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
(1)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2)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3)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
(4)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五、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示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2.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似乎是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马被理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北判。
3.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施展才能而成名,但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此外我们更不能错失良机,要努力学习,増长オ千抓住机遇,这样オ能增大成功的希望。
六、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识人オ、不重视人オ、推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七、课外拓展
1、伯乐相(xiàng)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2、马的俗语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
3、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徵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餵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马革裏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4、马的诗句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八、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是 , 。
2、优秀的人オ常常需要识オ的慧眼去发现,韩愈曾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
(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的句子) , 。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描写千里马落入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人之手后的悲惨结局的)句子是 , 。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 。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摧残千里马)(不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千里马)(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 , , 。
7、运用反问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 ?
8、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描写食马者“不知马的”得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 : !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
10、全文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表达作者心中感慨—悲愤之情的句子) ? !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特征)(千里马的重要特征)的句子是 , 。
1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马说》与中千里马的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的)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 。
13、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オ有莫言。这让我们想起韩愈在《马说》中同样的感慨: , 。
九、练习:
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晚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4分)
(1)君遣之 (2)反以报君 (3)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4)岂远千里哉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以衾拥覆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其境过清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3分)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5.【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选文内容,请谈谈燕昭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八、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袛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杤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袛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杤之间
九、1.(1)派遣(2)同“返”,返回(3)购买(4)以……为远,认为…远
2.B【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以”解释为“用”,B项与之相同。 A项,凭、靠。 C项,来。D项,因为。
3.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土争凑燕。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句的意思: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可。
4.(1)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来,更何况是活马呢?(2分)
(2)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让郭隗担任自己的老师。(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且:尚且。况:何况。(2)筑:建造。
5.礼贤下士,尊重人オ,爱惜人才,善于纳谏,从谏如流。(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燕昭王是一个礼贤下土、善于纳谏、爱惜人才的人。
译文: 燕昭王说:“我应该去拜访谁呢?”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时的一位君王,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亲近的内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君王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但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报告君王。君王大怒说:“我所要求购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内侍答道:“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来,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任用,更何况比我贤能的人呢?他们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燕国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让郭隗担任自已的老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