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1)

周总理

1951年1月2日,周总理找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将一个月前彭德怀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绝密电报交给他。这封电报叶子龙第一个收到,那是1950年11月26日凌晨。当叶子龙看到电报后,差点晕倒,他立即向周总理报告。

周总理和朱德等人商议,考虑到毛主席正在指挥第二次战役,这两天又感冒了,就没有向他汇报。如今第二次战役取得了胜利,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站稳了脚跟,正按照预定目标向敌人发起进攻。

叶子龙问:“现在向毛主席报告合适吗?”周总理叹了一口气说:“是时候了,如果彭老总回北京了还没有汇报,到时就被动了。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叶子龙离开时,周总理还把自己一封亲笔信交给他,让他一并交给毛主席。

周总理在信中解释了为何直到现在才汇报,他写道:

“主席: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墓碑。”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2)

毛主席和叶子龙

叶子龙从周总理办公室出来后,乘坐小汽车直奔新六所。这里插一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考虑在复兴门到石景山一带修建中央领导人办公和生活居住的地方。后来,因朝鲜战争爆发,加上经济困难,最后只在万寿路修建了六所房子。

这六所房子组成一个院落,故称“新六所”,毛主席住在一号楼。叶子龙来时,习惯夜晚办公的毛主席刚起床不久,此时正坐在大厅里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叶子龙对这里很熟悉,他几乎每天都会来送电报。

大厅里有卫士长李银桥、卫士李家骥等人,叶子龙把彭德怀电报和周总理信放到毛主席前面的茶几上,然后小声喊了一声“主席”。毛主席放下报纸,拿起彭德怀的电报,那一刻现场安静极了。

这份电报内容很短,只有一百多个字,是彭德怀亲自撰写的,电文如下:

军委、高贺(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25日16时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3)

彭德怀的绝密电报

毛主席将电报足足看了三四分钟,把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来时脸上苍白,没有流泪。毛主席又把周总理亲笔信拿起看了又看,这时旁边不知谁说:“岸英是为了朝鲜人民牺牲的,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全牺牲的,他牺牲得光荣。主席,你不要太伤感。我们得到消息有一段时间了,只是今天才告诉你,就是怕你难过……”

毛主席没有回话,只见他嘴唇颤抖着,目光投向茶几上的烟盒……卫士李家骥回忆说:“主席又拿烟,又把烟丢在那儿。回过头,他又点烟。本来那个火柴盒就在他面前(茶几上),他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汪汪的,但是不明显地让你看出来他在哭,但是我们心里明镜得很,他的泪水比我们还要多,还要疼,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

显然,毛主席处于极度悲伤之中。看到这一幕,李银桥走上前给他点燃烟。现场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走动,只有毛主席在大口大口地吸烟。吸完第二支烟后,毛主席用沙哑的声音说:“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又说:“岸英是一个苦孩子,从小就没了娘,后来参加战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毛岸英牺牲时,毛主席已经57岁了,这本该是享受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时刻,结果最看重的儿子也牺牲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毛岸英太年轻了,只有28岁,结婚才一年多,而妻子刘思齐都还不知道丈夫去了朝鲜战场。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4)

毛主席

毛主席要求所有知情者必须对刘思齐隐瞒,他说:“这件事先不要对思齐讲,晚点,尽量晚点……唉,新婚不久就失去了丈夫,她怎能经得住这沉痛的悲伤!”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在当天日记中写道:

“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德胜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等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

彭德怀本人并不知道毛岸英牺牲一个多月后,毛主席才得知噩耗。第三次战役胜利后,志愿军取得了与现代化美军作战的丰富经验,战士们士气高涨,但是我军减员也很大,各部兵员没有得到补充。

同时,随着战线向南移动,志愿军后勤运输线已到达550公里至700公里,加上敌机对运输线狂轰乱炸,使得前线物资补给十分困难。鉴于此,志愿军司令部准备安排志愿军转入休整,两个月后再发动春季攻势。

然而,敌人不愿意等待志愿军休整,他们于1951年1月25日西向东全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第四次战役就此打响。战斗中,敌人为消耗疲惫的志愿军,新上任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采取了“磁性战术”。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5)

李奇微

李奇微通过对战场敌我态势的敏锐把握,他发现了志愿军的一大弱点,就是志愿军每次作战时间都在一星期左右,之后就撤退进行休整,这被他称为“礼拜攻势”。也就是说,志愿军因后勤补给薄弱,一般携带三天的弹药,后勤部队则只能提供四天的弹药和干粮等物资。

李奇微据此制定出针对志愿军弱点的作战策略,先诱其深入,等志愿军弹尽粮绝时,开始进行反击作战。这样的作战策略,使得志愿军在战斗中攻得上去,却不持久;攻得上去,却不能扩大战果;攻得上去,却撤不下来。

看到战场的严峻形势和后勤补给严重困难,彭德怀心急如焚,他立即给中央军委发电报,要求回国当面跟毛主席研究对策,毛主席复电同意。彭德怀此时回北京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毛岸英牺牲过程。

自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接到的毛主席电报中,只字未提毛岸英,但他深知毛岸英牺牲意味着什么。如今他能做的,就是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毛岸英入朝后的工作情况,以及牺牲的一些细节。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6)

毛主席和彭德怀

据资料,彭德怀于1951年2月20日晚乘坐吉普车踏上归途,抵达安东时换乘中央军委派来的专机。2月21日上午,彭德怀乘坐专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一下飞机,彭德怀便乘车直奔中南海。抵达后被警卫告知毛主席在西郊玉泉山静明园,彭德怀顾不上休息又乘车前往西郊。

抵达时毛主席正在午睡,彭德怀不顾警卫员劝阻,直接推门而入。毛主席被推门声惊醒,得知是彭德怀来了,一边起床穿衣,一边打趣道:“只有老彭这样做,才会在人家睡觉的时候闯进来提意见。”

毛主席问彭德怀有没有吃午饭,彭德怀表示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毛主席则说:“你不吃饭,我就不听汇报。”彭德怀只好去食堂随便吃了几口,便立即回来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场战况,以及志愿军面临的严重困难。

彭德怀详细介绍了志愿军入朝3个多月来作战情况,列举了面临的5点困难:

第一、兵员补充不能取之于敌。抓到的敌人俘虏不能补充自己,也不能就地动员朝鲜青年参加志愿军。志愿军伤亡很大,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战斗力也就越来越消弱;

第二、敌机轰炸,道路和车辆毁坏严重,物资得不到及时补充。即使缴获了敌人的装备,因缺乏技术人员,不能使用,几乎全部被敌机炸毁;

第三、部队越过三八线作战,正是严冬季节,朝鲜半岛东西两面是海,寒风袭人,东线更冷,战士衣服单薄,有的连鞋袜都没有,大量生病和冻伤;

第四、几十万志愿军得不到充足的粮食供应,更得不到新鲜蔬菜,经常发生断炊现象,指战员靠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坚持作战,营养不良,体力下降,许多人得了夜盲症,严重影响作战行动;

第五、我们现在一无空军掩护,二无足够的高射火炮,运输车辆大部分被中途炸毁。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一个多月共损失汽车780多辆,真正能够送到前线的物资粮食为数很少。我们如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的交通运输,是无法坚持长期作战的。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7)

毛主席

听完彭德怀的汇报,毛主席一脸凝重,他说:“老彭,你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困难处境很关心,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胜。”

毛主席这番话,给了彭德怀很大的鼓励。突然,彭德怀话锋一转,他说:“主席,你把岸英托付给我,我没有保护好他,我有责任,我请求处分。岸英到朝鲜后工作努力,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彭德怀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他当时的悲伤心情可想而知。看到毛主席没有说话,彭德怀则把毛岸英牺牲过程详细汇报了一遍。汇报结束后,毛主席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窗子前。2月的北京天寒地冻,窗外一片萧瑟,而屋内则是悲伤的氛围。

只见毛主席点燃一支烟,抽了几口后抬头看着窗外的早已萧条的柳树。突然,彭德怀听到毛主席轻声吟诵《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彭德怀眼里有了泪花,他深知毛主席此时陷入悲痛当中。毛主席又吸完一支烟,这时他转过头对着彭德怀说:“老彭,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志愿军战士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都是光荣的。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8)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主席又说:“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你要回去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毛主席话还没有说完,历经无数次生死时刻都不眨眼的彭德怀,早已老泪纵横。毛主席这一席话,展现出博大的胸怀,他虽然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受到亿万国人的敬仰爱戴,可他也是一位老父亲,何况毛岸英还是他最看重的儿子。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胜利。随着志愿军陆续回国,关于毛岸英遗体安葬问题被提上日程,志愿军总部向中央军委发来电报,提议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下葬。

彭德怀这时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他深知两年多的抗战援朝战争中,有太多的战士牺牲在朝鲜,很多烈士连尸骨都无处寻找,他们将永远安眠在朝鲜半岛。彭德怀认为,毛岸英牺牲在朝鲜,如果葬在朝鲜,那将体现出中朝友谊是以鲜血凝结而成的。

彭德怀提笔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他从大局考虑,不赞成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下葬。彭德怀写道:

“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

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汇报完毛岸英牺牲过程)(9)

毛岸英墓地

周总理认为彭德怀提议很好,他在信中批示“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部另拟复电。”周总理批示后,这封信又送到毛主席手上。毛主席同意彭德怀的意见,他深情地说:

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凝成的。

就这样,毛岸英遗体最终没有运回国内下葬,而是从大榆洞迁葬到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谨以此文致敬毛岸英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