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人,一晃就奔五了,第一批70后,已经五十岁了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常常在想:“熬过这一阵子,就真的要放松自己了,以后活轻松一点,回到老家去,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或者新建一栋房子,小院里可以种花,屋后的上坡可以种果树,旁边的土地上,可以种茶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搬一张椅子,坐在瓜棚上纳凉冬天了,就围着火炉,打个盹,看看电视,和心爱的人聊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有一种放飞心情叫赶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一种放飞心情叫赶集(70后有一种记忆叫)

有一种放飞心情叫赶集

70后的人,一晃就奔五了,第一批70后,已经五十岁了。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常常在想:“熬过这一阵子,就真的要放松自己了,以后活轻松一点,回到老家去,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或者新建一栋房子,小院里可以种花,屋后的上坡可以种果树,旁边的土地上,可以种茶。天气炎热的时候,可以搬一张椅子,坐在瓜棚上纳凉。冬天了,就围着火炉,打个盹,看看电视,和心爱的人聊天......”

可是,“熬过一阵子”,到底要熬多久,才是个头?从年轻时候,熬到了中年,现在依旧无法摆脱生活的“磨难”。幸福在心中,慢慢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其实,我们一直都怀念童年的“苦日子”,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这座城市搬到了那座城市,我们的心一直停留在“家乡”。每次回到家乡,才感觉睡得踏实,活得自然。

渐渐变老的70后,有一种记忆,叫“赶集”。赶集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初“进城”的时候。赶集,是我们进城的一个源头,集市也是我们奔向幸福的“出发点”。

那时候的家庭,家家户户都很穷,村里有一个万元户,都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很多人,还住在低矮的土砖房里,或者住在祖辈留下的青砖瓦房里。一个月吃一顿肉,也是常事;一件衣服一家人都穿过,也不奇怪,打补丁的衣服,很多70后,都穿过,也不觉得有多丑,不会觉得没有面子。

物品的交换、买卖,大部分都要到集市上去。每个乡都有一个地方赶集,有的村,人口很多,也设立了集市。赶集的日子,一般按照农历的日期分为“初三、初六、初九”,或者是“初二、初五、初八;初一、初四、初七”,也有的地方,按照阳历来定日子,十天里,有三个赶集日,部分发达一些的地方,十天有四个赶集日,把位数为“零”的日子,也算做赶集日。

在赶集日的前一天,父母就会准备好去集市上要卖的东西,并且想好要买的东西。到了赶集日,父母早早起床,挑着青菜、玉米、稻谷,或者赶着牛羊,挑着小猪仔,就匆匆忙忙往集市赶。

集市很热闹,就像现在城里的一条大街,集市里还有农贸市场,那是最热闹的地方。有很多小贩在集市上逛,要买一些农产品,然后运到城里或者其它地方去卖。小贩和农民讨价还价的声音很大,有时候还会起争执。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养出来的牲畜,不卖一个满意的价钱,觉得愧对了自己。小贩就觉得,越便宜越好,他是以个人利益为重。

集市上的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特别是到了某种东西集中上市的时候,有的东西几乎是“不计成本”地卖出去了。如果不卖出去,那么东西就要挑回去,浪费了体力,指不定下次再来集市,还是卖不到好价钱,因此把东西“贱卖”了,也是常事。

父母把自家的东西,在集市上卖完了,就走进了商铺。买几包烟、几包盐、几尺布、一件新衣服、一包饼干......去赶集的时候挑着担子,回来的时候,还是挑着担子。

当父母赶集回来,拿出买来的东西,分给家里的孩子,那一刻,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时候。只要是新衣服,不管什么颜色、款式,我们都喜欢,都值得我们炫耀好长一段时间。

70后,最幸福的时候,是和父母一起去赶集的时候。去集市的时候,我们帮父母拿东西,甚至用小竹筐,也挑一担东西。一路上,我们走得很快,就怕错过了赶集的时间,东西就卖不出去了。

到了集市上,父母卖东西去了,我们就可以趁机到处逛一逛。集市上的东西真多啊,人也真多啊。商店里,琳琅满目的东西,让我们目不暇接,常常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好意思 开口要父母买。家里没什么钱,每个人都要懂得“勤俭节约”。

有时候,集市上可以看戏,一些跑江湖的戏班子,或者乡里请来的戏班子,在集市的一旁,搭一个舞台,就“咿咿呀呀”开唱了。那时候的戏,唱得真好听,有些曲调,多年以后,都还记得。

我记得有一回,看了“武松打虎”的花鼓戏,看到武松威风凛凛的样子,就觉得我自己找到了偶像,长大以后,也要当“武松”,为民除害。

到了中午时分,很多赶集的人,陆陆续续回家去了,虽然集市上有包子馒头,也有吃饭的地方,但是赶集的人,舍不得买。能够在集市上买几个包子,吃一顿饭,都是很幸福的事情。记得有一次赶集,到了中午一点多钟,母亲还没有卖完青菜,母亲就拉着我去吃面条。面条没有放肉,也没有骨头汤,但味道很香,大概是我们太饿了吧。

现在的农村,也有集市,但已经不热闹了。农村的东西少了,多半是一些城里人把城里的东西运到集市去卖。赶集的人,也多为年纪大的人,多半是买一些农具或者农资。

还有的村子,村口就是水泥路,家里有摩托车,小车,赶集也不要走路了,还随时可以去城里买东西了,就不再期待赶集日。

过年的时候,集市会热闹一些,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村里,也喜欢到集市去看看,回忆曾经的“热闹”生活。

很多地方的集市,已经不再赶集了,店铺也陆续关闭了,不再像“小城市”。一些偏远的村子,也就是几个老人在家留守,要买什么东西,就打电话给城里的儿女,下次儿女回家,就顺便带回来。

70后的你,还记得赶集的日子吗?那时候,去集市就是“进城”,看到集市上的“热闹场面”,觉得很幸福。看到商铺里的东西,都伸长了脖子,希望都买回去。

渐渐变老的70后,记忆深处,是不是还有集市上的人来人往,还记得父母从集市上带回来的新衣服、温热的包子、一双凉鞋、一双毛茸茸的袜子......记得自己走出村子的时候,也从集市经过。

城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天天赶集”,但总是没有赶集的幸福感觉。我们的青春一去不返,记忆中的“集市”,却根深蒂固,见证了我们成长、见证我们离开家乡的步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