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1)

王重阳,金代道士,全真教开派祖师,原名中孚。中孚二字取自传统文化中的周易,是上风下泽的组合,在周易中的解释是恩泽普施的意思。

一、出身富裕百姓家,文武双全不得志

王重阳(1112 -1170年),祖籍咸阳,在大魏村出生和长大,史书说他“美须髯,大目,身长六尺余寸。”他排行老三,从小学习儒家文化,“蚤通经史,善属文兼擅骑射”,但“自幼不群”,性孤语稀。他曾在20岁时候有考进士,27岁又考取了武举人,“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

关于王重阳中进士和考取武举的事,史料有些矛盾。但是,王重阳年少时就文武双全,胸有大志,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2)

​二、家财被劫无恼意,反求官府释乡邻

金天眷年间(公元1138---1141年),大宋和金朝连年打仗,关中闹起了饥荒,附近老百姓没有吃的,无奈之下就去“吃大户”。而王重阳本出自富裕大户,于是众多饥民就跑到王重阳所居的大魏村,把家族的家产粮食都抢走了。其伯父上报了官府,官兵挨家挨户的搜查,查了三百余户,还把带头闹事人的抓了起来。

王重阳时年二十六七,正当血气方刚,而且身负武功。但是他心怀悲悯,不忍乡邻们受此折磨,就到官府处为众乡邻求情:“乡亲们到我大魏村来,只为上门索要吃食而已,不应属于盗匪的性质,请官家全部赦免他们吧!”于是,“里人以此敬仰先生愈甚。咸阳、礼泉二邑赖先生得安”。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3)

三、心有大志不得寻,借酒浇愁任平生

天眷三年(1141年)五、六月间,已过而立之年的王重阳获得了甘河镇酒监这一个小小的官职,负责征收本地的酒税。这实与心中志向严重偏离,他终日与酒为伴,借酒抒发内心的郁闷。

但是,当回首往事,这其实是王重阳先生一生所享有的最平稳和逍遥的人间生活。他在担任酒监这个小公务员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在《重阳全真集》中记录道:

“为酒爱,与仁人当街打睡。腋袋头巾,尽皆遗弃,有经文,里面诀秘。深谢明公,与予拈起。解珮令,报贤好意。”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王重阳其实是身醉心不醉,时时不忘学习“经文秘籍”,也没有失态,而是郑重的感谢把自己丢失的行囊送还回来的好心人。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4)

四、遇明师断然出家,结墓庵潜心修行

金正隆四年(1159),48岁的王重阳遇到异人,受之以秘法,从此开始了人生的重大转变,和以前平淡无奇的生活彻底拜拜了。

关于这段历史,各典籍的记载有些出入,但梗概基本相同。笔者采用了《类编长安志》里的记录:“一日,毡裘二先生邀祖师饮于甘河岸上,以瓢酌甘河之水,果良酒也,醉饮得道。”次年,王重阳又在醴泉遇神秘道者,授以秘语。

大丈夫做事毫不拖泥带水,王重阳得秘语后,离别妻子,留之而去,从此止断红尘后,专心修道。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他在南时村挖了一个洞穴住在里面,外面立一木牌,上书“活死人墓”,他就在墓中每日打坐修行、参玄悟道。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5)

大定三年(1163)秋,住在墓穴中两年多后,王重阳悟道,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于是埋填墓穴,迁居刘蒋村结茅屋为庵居住。

据史料记载,道祖王重阳彻悟后,曾经作了一首“悟道诗”:

一住行窝几十年,

蓬头长目走如颠。

海棠亭下重阳子,

莲叶舟中太乙仙。

无物可离虚壳外,

有人能悟来生前。

山门一笑无拘拟,

云在西湖月在天。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6)

五、“分梨”寓道度马钰,开派“全真”天下闻

大定七年(1167)四月,王重阳烧掉茅庵,东出潼关,往山东传道。

他先到终南山资圣宫,而后经咸阳、长安、洛阳,当年七月抵达山东宁海州。他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常有神奇惊世之举。

这年七月,王重阳来到宁海州(今牟平县),于州之怡老亭酒席上,遇到了宁海州的首富马从义。

大富豪马从义(即马钰)不仅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他在席间见王喆颇有“仙风道骨”,心中暗自称奇,就求教于王喆:“何为道?”

王喆答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

马从义听了此话,如雷震耳,震惊无比!于是恭恭敬敬的邀请王重阳到自己家里,事以师礼。而重阳祖师就于马家后园结庵而居,匾其居曰“全真堂”,是为全真立教之始,全真道由此得名。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7)

王重阳对马钰夫妇谆谆善诱,为教化马钰入道,王重阳令锁庵斋居百日,每日只进一餐,示以修行之道。

马钰的夫人孙不二,一开始反对丈夫学道,道祖就每10天讨要一个梨子,切成若干块分送马钰夫妇,每送一次,都以诗词劝他们看破恩爱牵缠,出家学道。每五日,又赐芋栗各六枚,寓为“好离乡,”警劝夫妇二人。

几番教化,马从义终于下决心弃家入道,从此将马从义改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后来,道祖门下共收了七大高足,即马丹阳(钰)、孙不二(马钰之妻)、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七人,世称尊称为“北七真”。一时,全真教门下人才济济。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8)

六、一声断喝落石住,八方弟子齐参投

王重阳的传教足迹遍及陕西、山东、河南地区。其门下弟子甚众,

在劝化弟子和建立会团的过程中,王重阳不时以异能吸引众人的注意。

据道家典籍记载,弟子谭玉身患重病,无法治愈。道祖王重阳不避“病气”,以自己的洗脸水亲自为弟子擦洗沐浴,之后立即病愈。

另有记载,王重阳曾经率弟子马、谭、丘3人入昆嵛山(在今山东牟平县东南)凿洞而居,题为烟霞洞,自耕自食。在山上凿洞时,“有巨石飞落,人皆悚栗,先生振威大喝,其石屹然而止,山间樵苏欢呼作礼,远近服其神变”。

后来,重阳祖师又在登州、莱州、宁海等地创立“七宝会”、“金莲堂”、“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平等会”。通过数年传道,十方受戒、皈依者接踵而至,徒众遍及山东各地。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9)

七、假死真活示弟子,临终作诗辞世间

大定十年(1170)正月初四,王重阳对众弟子说:“现在到了归真的时候了,你们不要悲伤哭泣。”马钰等弟子哭乞遗言,祖师道:“我以前在吕道人庵壁题过的。遂口占一颂云:

地肺重阳子,

呼为王害风。

来时长日月,

去后任西东。

作伴云和水,

为邻虚与空。

一灵真性在,

不与众心同。

说完之后,伏枕而逝。众徒弟不禁悲痛欲绝,失声痛哭,哭声响彻屋宇。此时王重阳又悠悠的睁开眼睛,对众弟子轻喝道:“汝等修道之人,何以痛苦至此!”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10)

于是重召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于榻下,嘱咐说:“丹阳已得道,长真(谭处端)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所学,一听丹阳教诲,处玄、长真当管领之。”又注视丘处机说:“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也。”又对其他弟子说:“你们的前程,都在马钰的掌握之中。”传掌门给马钰后,又提起笔来写了《物外亲眷诗》一首,给弟子作最后的教导:

一弟一侄两个儿,

和予五逸做修持。

结为物外真亲眷,

摆脱尘中假合尸。

周匝种成清静景,

递相传授紫灵芝。

山头并赴金华会,

我赴蓬莱先礼师。

写完诗,王重阳将笔一放,奄然逝去,再也不理会弟子们的悲伤,时年五十八岁。

马丹阳等弟子扶其仙柩,葬于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后全真道尊奉该地为祖庭。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11)

八、心底清净即修行,“三教从来一祖风”

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以内丹修炼为基础,提倡三教合一,主张无心忘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所以叫“全真”。他给世人留下的主要思想财富是:

(一)创立道士出家住观的教团形式。

认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须投庵。因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当身体有所依仗支援,心灵便会渐得安定,得以进入真道。

王重阳重视群体形式的修练,他主张修道者应“合道伴”,但对道伴的条件有着明确要求。在修行上,主张出家投庵,创立了道士出家住观的教团形式。

(二)在修行上,主张清净自然。

他认为“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更无良药矣”,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应以简朴为主。

王重阳亦教导门人要保持心中清静,过简单自然的生活。他在《三州五会化缘榜》中教导会众:修行不要走旁门左道,饥来吃饭,睡来合眼,刻意的打坐、学道都不用,只需屏除杂念,心中清净,自自然然就是修行。

(三)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

道祖王重阳认为,三教殊途而同归,“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要求信徒不但要学习道家的《道德经》,还要学习儒家文化的《孝经》,和佛家文化的《般若心经》,这些均为必修经典。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12)

(四)所留著述颇多,均为道家重要经典。

重阳祖师著述颇丰,其中《重阳立教十五论》是王重阳的重要著述,规定了严格的修道戒规,融合儒释道三家精华,为研究全真道的重要经典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全真教祖碑》~金源璹

《金莲正宗记》~秦志安

《重阳全真集》卷11之“解珮令”~王重阳,马丹阳

《重阳分梨十化集》~王重阳,马丹阳

《类编长安志》~骆天骧

《新说》~骆天骧

《邓州重阳观记》~麻九畴

《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刘祖谦

王重阳是全真派的祖师(全真派道祖王重阳)(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