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通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血透怎么进修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血透怎么进修?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

血透怎么进修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

疫情之下,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通透”

为让患者出得了小区上得了路进得去医院,志愿群体、医疗机构、居委会携手共答“超纲考题”

上海有近两万名血透患者,每周规律的血液透析,是该群体维系生命的关键。然而,自3月下旬封控区域逐渐扩大以来,小区封闭、交通管制、医疗系统承压,导致部分血透患者的治疗很难再规律进行。

“出得了小区”“上得了路”“进得去医院”三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却常常碰到诸多突发的“遭遇战”。如何让血透病人不再“透了这次愁下次”,基层干部、医院、志愿者、援护力量如何多方协力,患者之间如何自助、互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志愿群体:抱团取暖的“血透地图”

3月31日,已经数天没有透析的黄先生,在微博发布求助信息。今年41岁的黄先生患尿毒症20多年。他遭遇了疫情下血透患者最常遇到的困境:先是一直去的医院血透室暂时关闭,后又被确诊为阳性感染者,一开始接受隔离的医院,由于各种原因也没来得及为他安排血透。

3月31日晚,他被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第二天完成了透析。4月19日,当记者再次拨通他家人的电话,得知他已在公卫中心接受治疗,并进行了规律血透。

在没有疫情时,上海血透资源也相对紧张。疫情之下,这些血透患者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原有医院因接触了阳性感染者,被临时关闭怎么办?变成定点医院怎么办?自己如果阳性了去哪里?居家健康观察期间怎么办?小区被封控了,没有私家车、居委会又忙不过来怎么办?120运力不足要一直排队,怎么办?……众多“怎么办”,是压在血透患者和家属心头的大石。

建立互助平台汇总求助案例、为血透患者群体设立专项互助群,是海上指南针团队做出的努力。“我们组建互助平台好比提供一张白纸,病人们通过亲身经历提供数据点;志愿者将它们集合起来实时更新,像拼图一样,形成疫中自助互助的‘血透地图’。”海上指南针团队相关负责人田军说。

这是一百余人的志愿者团队,成员来自上海、北京、武汉等地。他们以互助指南、微信群等形式协同工作,弥合求助人员与救护力量的信息不对称,服务着上海近四百名血透患者及家属。

“不确定性来临时,病患群体每个人给出当下确定的信息,大家抱团互相取暖。”田军说。

个体求助如“雪花片”一样飞来,但背后的原因却是类似的,“出得了门”“上得了路”“进得去医院”这三个环节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此时,平台的作用尤为重要。尿毒症病友平台“肾一样的人”发起人智安,从事血透患者就医工作已有9年,在武汉抗疫初期,推动了血透医疗保障方案的出台。

他认为,需要从病人求助中找到根本原因,向上反馈沟通,针对共性问题出台新的应对方案,仅靠“一对一”求助难以解决。

记者梳理发现,每次出现血透资源挤兑,都与疫情发展趋势息息相关。智安说,病人透析室所在医院不断被征用为定点医院,有限的资源又再次被设为阳性、密接、封控定点,透析室出现阳性病例需要关停消杀处理等等,每次资源再分配都会出现病人集中求助。

“救护车数量有限,没办法满足所有人的闭环转运需求,导致血透病人要等待数个小时。而社会车辆一开始并没有补充进来,一些病人明明预约到了透析号,却不能及时赶到医院。”智安说。

把点上的求助连起来,卫健、医院、居委会等多方协力,一些共性问题逐步被针对性地解决:居委会摸清数字放行,“出得了门”;街道补充车队,尽可能帮助大家“上得了路”;医院分类处置,全力满足“进得去医院”的需求……

当然,问题并非次次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受医疗资源紧张影响,一些个体还是受到了无法挽回的冲击。“我们在撰写文档,把这次的得与失都记录下来,提供给专业部门,也许能为未来提供更为精准的操作建议。”智安说。

医疗机构:尽可能保障不停“析”

作为关键环节之一的医院,在整个血透环节中动手相对较早。

朱超今年2月刚加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肾脏病科徐成钢教授团队,如今已是血液净化中心的主治医师,主要负责血透室的日常诊疗工作。本轮疫情以来,他和团队同事已经坚守科室一个多月。

疫情期间,这里的治疗需求量逐日增加,防控风险不言而喻。医院开辟了院内血透患者通道,制定专用路线,设置独立核酸检测场所,39张常规透析床位满负荷运行,可以为近200名固定透析患者服务。

随后,来自封控小区的患者越来越多。医院紧急采购了多套血透设备,在72小时内搭建起可同时容纳4名患者的“应急血透室”,与常规患者全程隔离。值班时,医生们实行三级防护,陪伴患者4至6个小时。

朱超说,每天基本工作完成后,科室还会对次日透析患者居住地封控情况进行摸底,与社区保持紧密沟通,以便更高效安排治疗。

临时搭建血透室,尽可能保障不停“析”,是不少医院此刻的选择。在长征医院,为了让血透患者核酸时间更短,单独设置了相应的核酸检测点;单独设置管控小区血透患者透析场所。即便医院闭环管理时,也设置了血透应急通道。

4月1日凌晨1点,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接到一个急电。电话来自浦东新区疫情防控办,希望紧急组织100人左右的透析专业团队支援浦东。一方有难、八方呼应,目前协会已组织了三批近200名血透医务人员援沪,分别支援上海浦西8家公立医院和浦东7家医院。

在郝德明看来,血透医护与患者,超出了一般的医患关系。血透病人必须长期、固定透析,每年与医生见面的次数超过百次,“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医护可能就像他们的亲人一样。”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专业的透析室医护进入疫情地区援助,为以后解决问题给出借鉴。”智安说。

居委会:携手共答“超纲考题”

“居委会不能及时响应,是很多血透患者遇到的难题。”志愿者曾经手过一个案例:患者打电话给居委会,居委会说情况已上报;迟迟没有回音后,患者打12345投诉,当诉求转到街镇再去核查时,发现这个案例根本没有上报。

他说,居委会已经很努力配合大家的要求,但“三四杆枪”面对“千斤重担”,对于居委会干部来说是一道“超纲题”。

很多血透患者告诉记者,居委会能否第一时间响应、传递有效信息、安排出行车辆、联系转运医院,对于解决问题相当关键。

家住普陀区的梅女士(化名)父亲已经规律透析20年,不幸此次感染新冠病毒。在为父亲联系可以进行血透治疗的方舱医院时,“我打听到临港方舱可以接收我父亲,马上把这一信息告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他立刻上报,相当于通过流程之外的第三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梅女士说,大家把信息“凑”在了一起,协力完成了转运。

除了“主动担当”之外,条块协同、医地协同,上对下是否能真正赋能,也是解决“力不从心”的关键因素。“我们居民区疫情相对较严重,最难处理的就是封控楼栋的病人外出。120运力紧张,病人根本等不了,我们想尽办法帮他们外出就医。最主要的是街道车队能及时响应,居民也是防护服全套上车。”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政立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莉说。该街道防疫办工作人员贺红介绍,街道协调了40余辆车保障居民就医需求。“车队主要是街道租赁,无法满足时,机关工作人员私人车辆也可以进行保障。”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细节。上海市卫健委表示,各区建立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设立专人专班,畅通就医渠道。各村居委会对放化疗、血透、孕产妇等重点人群需求进行收集,协同各区卫健委确定的医院做好封控区医疗保障工作。

疫情下的血透,是“就医难”的一个缩影。它需要的是一个协同机制、五指成拳,医院、居委、救护车、社会转运车辆、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理解……每个环节都是机制中的一个“点”。只有让这个协同机制能够顺畅流转、共性问题及时解决,才能在下一次的“遭遇战”中赢得更多主动。(记者周琳、丁汀、孙青)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