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开示录大全(祖堂集与禅宗话头)(1)

文/吴远鹏(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

“吃茶去”,古籍作“喫茶去”,是中国禅宗历史上一句非常重要的机锋话头,甚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话头禅之一。长期以来,论者一般引述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宋代禅宗典籍《五灯会元》(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一说绍定间普济编集)[1]的记载,认为这句禅机话头出自著名的赵州禅师。《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载: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2]

这是《五灯会元》中最早出现“吃茶去”的文字记载。

近几年来,笔者因为考究唐、五代著名禅寺泉州招庆寺僧人的缘故,经常翻阅《祖堂集》[3]这一现存最古老的禅宗史籍,发现里面有不少僧人关于“吃茶去”禅机的记载,而《祖堂集》之成书早于《五灯会元》有三百年之久,这个现象引发笔者的强烈兴趣,故对此一问题略作梳理考证,以探求本源、求教方家。

禅堂开示录大全(祖堂集与禅宗话头)(2)

一、《祖堂集》:早于《五灯会元》三百年的禅宗古籍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佛教灯录和禅宗史料总集,系由泉州招庆寺僧静、筠二禅师编撰,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即公元952年,早于《五灯会元》三百年面世。

《祖堂集》编撰者静、筠二禅师,其生平失载,仅知为重要的南禅佛寺——泉州招庆寺僧人。据笔者的研究和大胆推测,见载于《景德传灯录》[4]卷二一之“前福州长庆院慧棱禅师法嗣”目下的“福州石佛院静禅师”,很有可能就是《祖堂集》编撰者之一的“静禅师”。这个“静禅师”是长庆慧稜法嗣、雪峰义存的法孙,而慧稜禅师(《景德传灯录》作“慧棱”)更是泉州招庆寺的开山祖。(详见:《泉州招庆寺名僧考》,载《泉南文化研究》第6期)。[5]

《祖堂集》记载的内容包括从形成禅宗渊源的过去七佛、西土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到静、筠二禅师所处年代的246位禅宗祖师的生平行状和代表各自家风的问答句语,全书分为20卷,所载以公元9世纪唐代禅师为主,兼有部分五代时僧人,记载最为详备的是活跃于福州、泉州、漳州、江西的雪峰义存(泉州南安人)一系历代禅师,反映了唐、五代时期禅宗青原系的兴盛面貌。

《祖堂集》作序者为当时泉州招庆寺住持省僜禅师(又作“文僜”,即后面将要提到的“福先招庆和尚”),序言末尾署款为“泉州招庆寺主净修禅师文僜”,省僜禅师在序言中赞誉《祖堂集》“可谓珠玉联环,卷舒浩瀚。既得奉味,但觉神清”。[6]《祖堂集》在部分祖师的传略之后还附有省僜撰写的赞偈。

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景德传灯录》,虽晚出《祖堂集》五十年,以笔者的考察,其编纂者在编写时并未看到《祖堂集》,更遑论三百年之后成书的《五灯会元》了。

《祖堂集》很早就在中国本土失传,所幸因为流传到高丽,才得以保存下来。191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小野玄妙等对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伽耶山海印寺所藏高丽版《大藏经》(雕刻于高丽高宗三十二年,即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的版本进行调查,从其藏外版的补版中发现了《祖堂集》二十卷的完整复刻版木板,这部出自泉州招庆寺的珍贵古籍得以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1990年,留学日本的泉州学者孙立川先生影印日本花园大学庋藏之高丽雕版《祖堂集》20卷,托率团到日本访问的周焜民副市长带回泉州,赠予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祖堂集》终于复由日本回传泉州。2003年孙立川先生任总编辑的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重制线装版《祖堂集》出版,让更多人可以阅读到原始面貌的《祖堂集》。

禅堂开示录大全(祖堂集与禅宗话头)(3)

二、《祖堂集》关于话头“吃茶去”的记载

唐代是中国饮茶风气开始盛行的时期,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民间百姓,饮茶渐成社会风尚。而佛教禅宗的蓬勃兴起,寺院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之风的盛行,更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据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的《百丈清规》[7] 记载,唐代寺院出现了专门供僧人吃茶的“茶堂”,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的“奠茶”仪式,专司煎茶、点茶的职位“茶头”、“施茶僧”等,说明禅茶在佛教寺院和僧人中已经广为流行,成为禅师修行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事情。

前已述及,《祖堂集》所载内容以唐、五代禅师为主,因此《祖堂集》中有关于僧人饮茶的记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据笔者统计,《祖堂集》出现“茶”的地方有七、八十处,其中最早的一处记载是卷三《一宿觉和尚》:一宿觉和尚嗣六祖,在温州。师讳玄觉,字道明,俗姓戴氏,温州永嘉县人也。……有一日,廊下见一禅师,号曰神策,年近六十有余,弟姊两人隔帘见其老宿,姊却向弟曰:“屈老宿归房里吃茶,还得也无?”弟便出来屈其老宿。老宿不欲得入,见其僧苦切,老宿许之。[8]

这个一宿觉和尚是浙江温州人,法名玄觉,六祖慧能的嗣法弟子。从内容上看,这一处记载尚未触及禅机。

而《祖堂集》中出现禅宗机锋话头“吃茶去”的记载共有八处(《祖堂集》中还有不少僧人“遇茶吃茶”的话头,笔者认为其蕴含的禅机不同,故不列入一起考察),列举如下:

卷六《洞山和尚》:有一僧到参,师见异,起来受礼了,问:“从何方而来?”对曰:“从西天来。”师曰:“什摩时离西天?”曰:“斋后离。”师曰:“太迟生。”对曰:“迤逦游山玩水来。”师曰:“即今作摩生?”其僧进前,叉手而立,师乃祗揖云:“吃茶去。”[9]

卷七《雪峰和尚》:问:“古人道‘路逢达道人,莫将语墨对。’未审将什摩对?”师云:“吃茶去。”[10]

卷十一《保福和尚》:师举:“教中云:‘宁说河不入海,不说如来有二种语;宁说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二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道如来无二种语。’”师拈问招庆:“作摩生是如来语?”招庆云:“聋人争得闻?”师云:“和尚向第二头道则得。”招庆问:“阇梨作摩生道?”师云:“吃茶去。”[11]

卷十二《荷玉和尚》:云岩扫地次,叫寺主问:“何得自驱驱?” 岩云:“有人不驱驱。”寺主云:“何处有第二月?”岩提起帚云:“这个是第几月?”玄沙代云:“此由是第二月。”报慈拈问师:“忽然放下扫帚时作摩生道?”师云:“大家吃茶去。”[12]

卷十三《福先招庆和尚》:问:“名言妙句,尽是教中之言,真实谛源,请师指示。”师云:“吃茶去。”[13]

卷十三《山谷和尚》:问:“不涉公私,如何言论?”云:“吃茶去。”[14]

卷十七《处微和尚》:师问仰山:“汝名什摩?”对曰:“慧寂。”师曰:“阿那个是惠[慧]?阿那个是寂?”对云:“只在目前。”师曰:“你犹有前后在?”对曰:“前后则且置,和尚还曾见未?”师曰:“吃茶去。”[15]

卷十八《赵州和尚》:师问僧:“还曾到这里摩?”云:“曾到这里。”师云:“吃茶去。”师云:“还曾到这里摩?”对云:“不曾到这里。”师云:“吃茶去。”又问僧:“还曾到这里摩?”对云:“和尚问作什摩?”师云:“吃茶去。” [16]

禅堂开示录大全(祖堂集与禅宗话头)(4)

三、 《祖堂集》中以法语“吃茶去”开示的僧人考析

洞山和尚。即著名的洞山良价禅师。《祖堂集》载:“洞山和尚嗣云岩,在洪州高安县。师讳良价,姓俞,越州诸暨县人也。” 越州诸暨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管辖诸暨市。洪州高安县,今为江西省宜春市管辖高安市。浙江、江西皆属江南著名的茶叶产区,唐时即已出产名茶,饮茶之风颇盛,茶文化底蕴深厚。

洞山初投村院院主出家,后往参五泄和尚、南泉和尚、云岩和尚,在云岩处“尽领玄旨”,“止大中末间,住于新丰山,大弘禅要。”[17]而据《景德传灯录》载,“师至唐大中末,于新丰山接诱学徒,厥后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今筠州也。”[18]洞山和尚“咸通十年己丑岁三月一日剃发被衣,……至八日使开浴,浴讫,端坐长往。春秋六十二,僧夏四十一。敕谥悟本禅师、慧觉之塔。”[19] 咸通十年为公元869年,由此可知,洞山和尚出生于唐元和三年(808年),大和二年(828年)出家。洞山和尚的法脉渊源是:

六祖惠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

雪峰和尚。著名的义存禅师(822—908)。《祖堂集》载:“雪峰和尚嗣德山,在福州。师讳义存,泉州南安县人也,俗姓曾。”[20]

雪峰义存和尚唐长庆二年(822年)生于一佛教徒家庭,12岁随父游泉州莆田县玉涧寺,拜庆玄和尚为师,五年后落发。会昌法难(845年),义存换上儒服,到福州远郊的芙蓉山延庆院侍弘照大师。大中二年(848年),北游吴、楚、梁、宋、燕、秦等地,大中四年(850年)在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宝刹寺受戒。

据上引《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传,义存和尚在北游期间曾到江西洪州参洞山良价和尚,并担任“饭头”职事。[21]

咸通二年(861年),义存慕名到武陵德山院(在今湖南常德)拜见深明经律、法门高峻的宣鉴禅师,在宣鉴禅师座下得法。咸通六年(865年),义存离开德山院,隔年回到闽地后居芙蓉山石室,参学之徒纷聚。之后在离福州二百里的象骨峰(即今雪峰山,属闽侯县)结庵兴法,“卜于雪峰,众上一千余人。师神情恒荡而厉,容止怡怿而威。行则远近奔随,坐则森然拥绕。”雪峰山逐渐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当时雪峰山上有“茶园”,僧众种茶、制茶已有一定的规模。乾符二年(875年),唐僖宗赐额“雪峰应天禅院”,并赐义存紫衣袈裟,号“真觉大师”。义存“平生厚心接物,行坐垂机。自天祐丙寅之间,众上一千七百,闽王四事供须,不替终始。”[22]义存门下高僧辈出,南禅中“一花开五叶”的云门、法眼二宗,都与他有渊源关系,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是其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是其三传弟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义存示寂,世寿八十七,法腊五十九。著有《雪峰清规》《雪峰义存禅师语录》等传世。雪峰义存是中国禅宗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禅师,有“北有赵州,南有雪峰”之称。其法脉渊源是:

六祖惠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

保福和尚。保福从展,雪峰义存法嗣。《祖堂集》载:“保福和尚嗣雪峰,在漳州。师讳从展,姓陈,福州福唐县人也。年十五便投雪峰出家,十八于本州大中寺受戒。……暂游吴楚,寻复巾瓶。”在雪峰义存处得法,“后以漳州王太傅仰师道德,请转法轮,师出世一十二年矣。” [23]福唐县,今福州市下辖福清市。其法脉渊源是:六祖惠能……雪峰义存——保福从展。

荷玉和尚。《祖堂集》载:“荷玉和尚嗣曹山,在抚州。师讳匡慧,俗姓高,福州福唐县人也。出家于罗汉院,具戒造曹源。……曹山深器之。自尔任性逍遥,化缘将至。初住龙泉,后居荷玉。于辛亥岁敕诏,再三辞免,赐号玄悟禅师矣。”[24]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荷玉和尚嗣法于曹山本寂和尚(泉州莆田县人),而曹山和尚嗣法于洞山和尚,[25] 故荷玉和尚是洞山和尚之法孙。其法脉渊源是:洞山良价——曹山本寂——荷玉匡慧。

福先招庆和尚。《祖堂集》载:“福先招庆和尚嗣保福,在泉州。师讳省僜,泉州仙游县人也。俗姓阮氏,于彼龙花寺菩提院出家,依年具戒。……遂乃拥毳参寻,初见鼓山、长庆、安国,未凑机缘;以登保福之门,顿息他游之路。” [26]省僜乃保福从展法嗣,雪峰义存法孙。其法脉渊源是:雪峰义存——保福从展——省僜(福先招庆和尚)。

山谷和尚。《祖堂集》载:“山谷和尚嗣保福,在舒州三祖塔住。师讳行崇,福州长溪县人也。俗姓郑氏,于彼慈云出家具戒。……久在浙江,后闻保福匡徒化盛,乃拥毳抠衣,密传心印。漳州太尉钦仰道风,请匡禅苑,敬奏紫衣,敷扬佛事。寻离漳浦,远届皇都,叠捧天恩,赐于山谷矣。”[27]长溪县,今属宁德市霞浦。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山谷和尚亦是保福从展法嗣,雪峰义存法孙。其法脉渊源是:雪峰义存——保福从展——山谷行崇。

处微和尚。处微和尚生平未详,《祖堂集》仅载“处微和尚嗣西堂”一句。[28]西堂和尚,据《祖堂集》卷十五“西堂和尚嗣马祖,在虎[虔]州。师讳智藏。”[29]虔州,后改名赣州,辖境相当今江西赣县以南的赣江流域。西堂和尚是著名的江西马祖道一和尚的法嗣,处微则是马祖道一和尚的法孙。其法脉渊源是:六祖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西堂智藏——处微和尚。

赵州和尚。《祖堂集》载:“赵州和尚嗣南泉,在北地。师讳全谂,青社缁丘人也。少于本州龙兴寺出家,嵩山琉璃坛受戒。不味经律,遍参丛林,一造南泉,更无他往。”[30]赵州和尚是南泉普愿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法孙。

赵州和尚的法名和乡籍,历来说法不一。其法号《祖堂集》称“全谂”,《景德传灯录》等皆作“从谂”,为后世所通用。《祖堂集》的“青社缁丘”即青州临缁,唐时青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益都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景德传灯录》谓赵州和尚“曹州郝乡人”,唐曹州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菏泽、曹县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八十高龄的从谂和尚行脚至赵州(今河北赵县),受信众敦请驻锡城东观音院,四十年间,在北方大扬南禅宗风,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和尚是著名的行脚僧,数十年间孤锡游方,行脚天下,遍历南北丛席,广参禅门大德,足迹遍于今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河北等地。有资料表明,赵州和尚九十岁以后还曾出外行脚。

“唐乾宁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后谥真际大师”。[31] 著有《赵州和尚语录》三卷。其法脉渊源是:六祖惠能——南岳怀让——南泉普愿——赵州从谂。

从以上禅师的生平及法脉渊源可以知道,《祖堂集》载有“吃茶去”禅机话头的八位禅师中,属于青原行思一系的有六人,其中洞山和尚一系两人,洞山和尚及其法孙荷玉和尚;雪峰义存一系的有四人,义存、其法嗣保福从展、从展法嗣省僜和尚和山谷和尚;而属于南岳怀让一系的则有赵州和尚和处微和尚两人。赵州和尚是六祖惠能的三传弟子,在法脉渊源上离六祖最近。前述义存和尚曾到江西洪州参洞山良价和尚,我们可以认定雪峰义存关于“吃茶去”的机锋承袭自洞山和尚,因此属于青原行思一系的另五位禅师关于“吃茶去”的机锋皆承袭自洞山和尚一人。

从诸禅师使用“吃茶去”禅机话头的时间上分析,洞山和尚以法语“吃茶去”开示的时间可以确定在唐大中末(859年)之后盛化于高安洞山时到咸通十年(869年)圆寂之间。赵州和尚驻锡赵州观音院广播禅风是在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洞山和尚和赵州和尚在年龄上虽然差了30岁,但是两人在开悟后大弘禅要的时间却有一段长逾十年的重合。而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的记载,我们找不到二者之间有交集的情形。因此难于断定“吃茶去”这一话头最早始于哪位禅师。赵州和尚以在行脚时曾经到江西洪州参云居和尚闻名于世,而云居道膺和尚是洞山和尚的嗣法弟子,且洞山和尚目其为“室中领袖”(入室嗣法弟子中的领袖)。[32]《赵州和尚语录》载:“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取。’” [33]而据《景德传灯录》之《洪州云居道膺禅师》载,赵州和尚虽年长云居和尚70岁,却尊称其为“云居师兄”。[34] 因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赵州和尚关于“吃茶去”的禅机话头是通过云居和尚间接承袭自洞山和尚。说赵州和尚关于“吃茶去”的禅机话头是承袭自他人,还有一个可资参考的原因是,赵州和尚长期的驻锡地赵州,并不产茶。如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吃茶去”这一禅机话头最早是始于洞山和尚。当然,这还只是笔者的大胆推测,要得确证,尚有待于新史料的发掘。

从诸禅师传法的地域来看:洞山和尚传法于江西省高安,荷玉和尚传法于江西省抚州;义存传法于福建福州,保福从展传法于福建漳州,省僜和尚传法于福建泉州,山谷和尚传法于安徽省舒州;赵州和尚传法于河北赵州,处微和尚传法地域未详。

禅堂开示录大全(祖堂集与禅宗话头)(5)

四、简单结语

从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其一,毫无疑问,“吃茶去”这一中国禅宗历史上著名的禅机话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祖堂集》,而不是成书时间在其之后的《五灯会元》或《景德传灯录》。

其二,在《祖堂集》中,“吃茶去”最早见载于卷六《洞山和尚》传,这是现存关于这个禅宗话头的最早文字记载。笔者推断,这一禅机话头最早是始于洞山和尚。而赵州和尚关于“吃茶去”的禅机话头应该是通过云居和尚间接承袭自洞山和尚。

其三,“吃茶去”这一禅宗话头,从一出现就开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在唐代就已经是禅师们的习用禅机,在江西、福建、安徽、河北等地都有广泛的流传和影响。

其四,禅宗南禅中著名的泉州籍禅师雪峰义存和尚,也已经有“吃茶去”的禅机流传于世,而且在其后世法嗣中继承延续了下来。可以说义存和尚对“吃茶去”禅机在福建的传承、流传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其徒孙更将此机锋话头传至安徽。

其五,唐、五代时期泉州的著名禅师,泉州招庆寺主持,后为泉州南禅寺(承天寺)开山祖的省僜禅师(福先招庆和尚),在传世的禅机语录中,也有“吃茶去”这一禅机话头。

2018年8月17日

于泉南月台圆常院

注 释:

[1] 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一说绍定间),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10月。

[2] 《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

[3] 重制线装版《祖堂集》(一函十册),(南唐)静、筠二禅师著,孙立川校编,(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宝华斋?杭州富阳古籍印刷厂印刷装订,2003年7月第一版。

[4] 宋·道原著:《景德传灯录》,顾宏义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

[5] 笔者:《泉州招庆寺名僧考》,载《泉南文化研究》第6期,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编,2016年11月。

[6] 省僜:《祖堂集序》,《祖堂集》卷首。

[7] 唐·怀海著《百丈清规》,原文已散佚,据现存文献如《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等可以略知大概内容。

[8] 《祖堂集》卷三《一宿觉和尚》。

[9] [17] [19] [21]《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10] [20] [22]《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11] [23]《祖堂集》卷十一《保福和尚》。

[12] [24]《祖堂集》卷十二《荷玉和尚》。

[13] [26]《祖堂集》卷十三《福先招庆和尚》。

[14] [27]《祖堂集》卷十三《山谷和尚》。

[15] [28]《祖堂集》卷十七《处微和尚》。

[16] [30] 《祖堂集》卷十八《赵州和尚》。

[18] 《景德传灯录》卷十五《筠州洞山良价禅师》。

[25] 《祖堂集》卷八《曹山和尚》。

[29] 《祖堂集》卷十五《西堂和尚》。

[31] 《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

[32] [34]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洪州云居道膺禅师》。

[33] 《赵州和尚语录》,载《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94年。

禅堂开示录大全(祖堂集与禅宗话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