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哪个最难(十里红妆灼灼其华)(1)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十里红妆是古老的传统婚俗,这种嫁女的盛大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但“十里红妆”如何形成有什么历史渊源?估计很多人并不知晓。

十里红妆哪个最难(十里红妆灼灼其华)(2)

“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虽已成为历史,但杭州市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历经1年时间的打磨,完成了近百件人和物的作品,让“宋韵十足的十里红妆”再一次跳进了大家的“视野”。日前,记者走进“宋韵十足的十里红妆”的制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秋法、丁建华。

“十里红妆”源于“宋韵”

十里红妆的厚嫁之风,源于南宋初期一个精彩的故事。据传当时金兵攻入开封,掳走了靖康二帝,众多的皇族中,只有康王赵构得以逃脱。赵构在大臣们的扶持下一路南逃,为躲避金兵的搜捕,被迫漂泊海上,而金兵则发出指令:搜山检海抓赵构。这让赵构一路不得不颠沛流离,直到了杭州,脚跟才逐渐站稳,建立了南宋,而赵构本人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

十里红妆哪个最难(十里红妆灼灼其华)(3)

宋高宗为了找寻逃亡期间“救驾”的村姑,圣旨遍寻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哪个最难(十里红妆灼灼其华)(4)

到了明清,这一习俗就更加盛行,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婚嫁,一方面炫耀娘家的财力,一方面希望女儿在夫家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不惜财力,婚嫁攀比之风日盛。当时发嫁妆时,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绵延十里,浩浩荡荡。

“让年轻人了解千年婚俗是我们手艺人的责任”

75岁的沈秋法从事手工传统木玩具工作已有五十年,这五十年来,他始终坚持着纯手工制作各类玩具作品,不断思考怎样把传统木玩具与其他非遗项目相结合、如何促进非遗传承发展与技艺创新水平的提升。

十里红妆哪个最难(十里红妆灼灼其华)(5)

“传统木玩具”--上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秋法

“这次的创作,也是20年前和朋友的一次约定,到今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总算是完成了最大的心愿。”沈秋法介绍,自古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色是吉祥的象征,传统的中式婚礼常以大红色为主,“十里红妆”就是一种传统婚俗。“这次的创作涉及整体规划、选材、设计和制作等各个环节,想要把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情景表现出来确实很难,但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千百年来存在民间的婚礼形式,是我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沈秋法说,这一年来,我们几乎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常常忘记吃饭,甚至连睡觉都在考虑“十里红妆”的作品,创作过程确实是对技艺、对身体的大考验。

十里红妆哪个最难(十里红妆灼灼其华)(6)

“这次创作我主要负责人物的制作,我和沈老师同属于一个街道,当听到沈老师有制作‘十里红妆’的想法时,一拍即合。”杭州市上城区“黏土捏塑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丁建华谈起此次和沈老师合作时说,我是手艺人,停下赚钱的工作去创作,又没收入来源,还要承担较多的物料费,当初家里人也不理解,特别是在制作过程中,我多次血压不稳累倒的时候。但我是非遗传承人,黏土捏塑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有义务有责任做好该项目的传承,所以一定得坚持住。

十里红妆哪个最难(十里红妆灼灼其华)(7)

“黏土捏塑技艺”--上城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丁建华

当谈起此次创作中的难度时丁建华说:“主要是文化背景和人物特征。”创作“十里红妆”既要了解宋朝的服饰、也要突出人物的表情,还要配合木制的家具,完成人物抬手抬脚等动作和身体形态的表现。其次,木制是硬物,黏土是软物,在创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好多困难,促使我去思考,静下心来去创作,而且还研究黏土材料的配比,现在成功了,算是一种突破。

作者:刘海波 姚一帆 魏婷

编辑:付鑫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