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九月,疫情来袭的第五天,当遵义市人民政府举行的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宣布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作为这场战“疫”的亲历者,“五天”深深地震撼了我。

记得2021年的10月,同样是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那时也是全市勠力同心,创下了十天成功抗疫的遵义奇迹。时隔近一年,新冠疫情反复,遵义却在五天取得了战“疫”的阶段性成果,再创新的佳绩。五天,对于目前全国抗疫形势而言,都是令人震憾与惊叹的。五天,更勾起我对“五”这个数字的无限感慨。

伸出双手,两个五组成,五也是认识事物最原始的方式。“五”也是我生命中绕不开的一个数。家中有五姊妹,自幼共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共同的兴趣爱好,把我们五人紧紧相连。多年来,不经意间,又形成了谢氏五姐妹的一个创作组合,出版的三部诗文集作者都一个——“谢氏五姐妹”,其中一本书名也与数字五直接关联:《五味真情》。“五”对于我们而言是数字,更是整体的含义,就如一只手的五个手指,互相依靠,互相帮衬,缺一不可。

百度百科对五的诠释:五,大于四小于六,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金、木、水、火、土,构成宇宙的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

五的释义提到了五行,五行的概念始于《尚书》,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形成五行学说。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智慧,它富含哲学思想,意味着万事万物的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并且在一至九的数字中“五”居于中间位置,承上启下,代表着平衡、调和,寓指和谐。

“五”的寓意和象征似乎包罗万象,而此时,我更想咀嚼它在遵义2022年这个初秋蕴含的特殊意义。

9月9日,中秋月圆,万家团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责任,按照“围住、捞干、扑灭”的工作要求,仅用五天时间,抗疫战役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五天的背后,值得我们去深入探寻。

风土人情之遵义(遵义初秋从五)(1)

赵杰摄

“五”的背后,是分秒必争。9月9日8时15分、15时40分,红花岗区核酸检测初筛发现2人阳性,经市疾控中心复核为阳性后,遵义便立即启动三级管控措施:9月9日中午12时对进出中心四城区通道(高速公路和国、省、县道)进行管控,车辆、人员只进不出;9日下午对涉疫的6个街道实施静默管理,10日6时对中心四城区实施静默管理;对2例阳性感染者及3名重点人员活动的重点场所进行封控管理。正是这种以快制快、分秒必争、背水一战的打法,为抗击疫情、夺取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战机。

“五”的背后,是精准溯源。疫情发生后,为精准流调、强化管控,全市共投入510人,组成17支联合流调队伍,全面排查阳性病例的密接、次密接人员。五天里,汇川区、新蒲新区完成了2次抗原检测 2次核酸检测;红花岗区、播州区完成了3次抗原检测 3次核酸检测。精准的溯源与筛查排查,确保了我们能以最快速度摸清和斩断疫情传播链条。

“五”的背后,是公开透明。五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将最新的防控措施、最新的疫情动态第一时间告知全社会。发布会成为干部、群众获取一手抗疫信息的权威来源,成为解疑释惑的权威渠道。以致疫情突然再次来袭时,全市商超物资供应充足,市民没有哄抢物资、手忙脚乱,静默的人们生活一切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我的妹妹树林9月9日晚在家里的微信群发了一张空冰箱的照片,她说:“我们只囤了满满一冰箱对政府的信任。”可以说,五场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不仅是抗疫的信息,更是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底气。

“五”的背后,是万众逆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将抗击疫情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牢牢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始终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一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最前沿彰显。医护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和新闻媒体记者等逆行出征、白衣执甲,投身一线,汇聚出“遵道行义·同心抗疫”的强大合力。

“五”的背后,是患难与共。面对汹汹来袭的疫情,全市人民共患难同担当。据初步统计,遵义市工商联共收到各界爱心企业捐款近400万元,遵义市红十字会共计收到捐赠物资价值876万元。遵义市文联及时发出以“艺”战疫倡议书,号召全市文艺工作者争当抗疫宣传员、记录员、志愿者。五天里,累计创作抗疫文艺作品1200余件,其中200余件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出;市文联还筹集价值108万元的抗疫物资送达一线。文艺志愿者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累计2000余人次。五湖四海的爱心,在这里汇聚,为一线抗疫者,为全市静默者服下了定心丸、注入了强心剂。每一份爱心的背后,是患难与共的担当,是温暖与希望,更是战胜疫情的决心与力量。

……

五天,是遵义智慧、遵义经验、遵义速度、遵义精神的深刻展示。

这座英雄的城市,有800万英雄儿女的勇毅担当,阴霾必将散去,美好未来可期。

中国古代哲人在生命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在探究五天抗疫的背后,我想这五天里遵义人民众志成城战“疫”,不就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吗?此刻,“五”在我心中无限延伸,它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帽檐上那耀眼的红色五角星,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这个数字,早已与五角星一起与那抹中国红紧紧相连,融为一体,成为红色基因,在遵义800万儿女骨子里赓续,支撑起“遵道行义·同心抗疫”的磅礴伟力。

这个季节,从“五”说起的,其实,就是我们深爱着这座城市,深爱着祖国的滚烫之心。感恩一切人民至上的逆行和那些果断的决策和有力的措施,成就了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我想,这个初秋的“五天”,已经成为一种永恒,定格在遵义的城市记忆里,让每个遵义人每想一次就增长一份自豪与自信,在面对艰难困苦时就多了一份战天斗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s

风土人情之遵义(遵义初秋从五)(2)

谢国蕾,笔名晓蕾,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遵义市文联。与谢氏五姊妹已联合出版三本诗文集。作品经常发表于全国、省、市级媒体、报刊杂志等。(来源:做文艺)

,